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第9页 / 共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蒙文版论语在蒙古畅销的文化分析2006年,人民网刊发了 “对中国文化感兴趣论语成为蒙古畅 销书”的消息,新浪网人民日报环球时报等媒体也对此进行了 报道。报道称,2005年度蒙古| 大畅销书排行榜中,蒙文版论语位列 其中,译者其米德策耶也因此获得了蒙古国翻译作品最高奖 “金羽 毛”文学奖。该书在蒙古热销,先后再版4次,每次都迅速销售一空。相 关报道还指出,蒙古读者愿意看论语,“很多蒙古人说中国的传统著作 是巨大的财富,他们渴望从中汲取营养。” 1对于这则消息很容易得出两 个结论:一为儒家经典论语在海外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作为中国 古代传统教育的主要内容,它蕴涵的教育思想颇具普世性价值;二为蒙古 对中国文化又一次出现了新的热潮。但是,中蒙两国在古代已经有很深的渊源关系,论语等儒家经典 早已进入蒙古人传统生活。换而言之,论语对于蒙古人来说绝对不是 新鲜事物,因而,这种热销的背后隐藏的信息是二者在此之前出现过疏离。 是什么因素导致二者的疏离,又是什么因素导致论语在蒙古重新被接 受呢?本文试图从文化渊源角度解决这两个问题。通过解决这两个问题, 本文还拟就论语教育思想的普世性以及中国传统经典走向世界进行尝 试性探索。一、儒家思想与蒙古地区的文化渊源 自先秦始,以论语为经典的儒家思想就已突破汉文化界限,对周 边民族产生影响。有研究者曾指出:“儒学在我国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 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其思想的传播不仅仅局限于华夏中原地区,而且还拓 展到了少数民族聚居活动的区域,甚至广布于海外。在儒学向北方发展的 过程中,它与蒙古民族特有的游牧文化不断接触,被蒙古统治者接受并加 以采用。” 2在儒家文化尚未取得统治地位的先秦时期,蒙古地区活跃的少数民族 政权已经通过战争、联姻等方式与中原政权进行了最早、最原始的沟通。 在先秦、汉初很长一段时期内战争与和亲一直是二者发生联系的主要方 式。汉武帝之后,儒家文化占据统治地位,中原地区的儒家文化传统开始 成型。随着蒙古地区的政权进入中原地带,汉族儒家文化的影响逐渐突显 出来,典型的如“魏孝文帝改革”。唐朝时,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至顶峰, 中国版图内各个民族的融合和交流也达到顶峰,这一时期,隶属蒙古地区 政权的回统曾为平息“安史之乱”做出了贡献。但儒家经典真正进入蒙古, 对蒙古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是在蒙元政权建立前后的一段时期。元帝国建立之前,蒙古统治者已经注意到儒家文化及其经典的重要 性;帝国建立后,儒家文化开始系统地进入蒙古传统教育之中,并最终带 来了蒙古传统文化的巨大变迁。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那样:“他(忽必烈) 统一中国后,崇佛重儒,采纳中原汉地儒士的建议,建立元朝,迁都北 京,标志着蒙古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标志着世界性的蒙元帝国的 正式形成。至此,以蒙古高原为摇篮、以游牧为生业方式的蒙古民族传统 文化又经历一次大的文化变迁。” 3元世祖早年曾教育皇族子弟师从许衡学习儒家文化。统一全国之后, 他又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盛赞他为“万世师表二 元朝至顺元 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后世的“亚圣”称谓也来自于此。元仁宗 时,确立了程朱理学的正式地位。尽管汉族知识分子在该时期饱受歧视, 但代表汉族文化的儒家文化及其经典受到了元朝统治者高度重视,成为改 变蒙古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也促成“元代掀起了第一次蒙汉文化交流高 潮二4儒家文化的加入最终改变了蒙古以游牧文化为主的局面,开始形 成了 “既有以流动性为主要特点的游牧文化,也有以定居为主要特征的农 业文化,还有以城镇化为标志的商业文化气5对于蒙元统治者对儒家文化的重视,有研究者特别指出了 “高丽女性” 这一重要因素,认为“高丽女性”进入元宫廷,最终促进了儒家文化的传 播。“从元世祖开始,元朝为控制和拉拢高丽,还与高丽联姻,将元王室 的女儿嫁给高丽国王。与此同时,作为一种国家行为,先后有大批高丽女 子被进献到元朝宫廷,出现了使元朝后宫中的女性人口以高丽女性居多的 一道独特风景,成为中国封建王朝宫廷史上独一无二的文化现象。” 6 一 方面,“高丽女性”来自儒学观念深厚的高丽王朝,具有较高儒学修养, 另一方面,元代蒙古贵族教育中,母亲地位非常重要,最终促进了儒学在 蒙元上层建筑中的普及和推广。与统治者重视儒家文化及其经典相适应的是当时教育以及科举制度 都突出论语等经典的重要性。有资料指出,该时期,“无论是以汉语 教学的普通学校还是以蒙古语教学的蒙古字学,甚至学习特殊技艺的学校 如医学、阴阳学等都要学习儒家经典,科举时都考儒家经典,特别是前两 种学校,儒家经典是他们的主课7在蒙古宫廷教育中,论语等儒 家经典成为帝王教育的指定教材。“皇帝的学习及教育,主要由经筵讲官 们负责实施”,“经筵官所用的教材是四书五经气在 对皇太了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其讲授的教材主要有资治通鉴贞观正 学帝范世祖圣训皇图大训论语孟子孝经大学衍义 尚书等9元朝政府还于1269年设立国子学,主要讲授论语 等儒家经典。从世祖时期,元朝就开始强力推行蒙古文字。在传授蒙语的 教材里,不乏“五经四书的蒙译本或节要本二10总之,蒙元时期,蒙古政权不是单纯模仿汉制,而是采用“推行蒙古 化,同时乂继续加深汉化的双重政策”,11统治者提倡蒙语教育,甚至 试图取消汉语统治地位,但却对汉族的儒家思想格外重视。仁宗时,朱嘉 的道经(四书集注)与科举结合。文宗更大倡道学,每年都要表彰“孝子 节妇等等。12元朝时,儒家文化及其经典真正进入蒙古人生活之中, 也印证了研究者的说法:“汉族的哲学思想对蒙古族传统哲学真正发生影 响足从元朝开始的,其中以儒家哲学思想的影响为最大。” 13明朝时,蒙古退回大漠,儒家文化影响暂告一段落。但此时期蒙古人 中间,“儒学影响仍存在,但应是有限的,目前尚缺乏足够的资料加以论 证。有的学者提出自元朝灭亡,除了留滞中原或归降明朝的蒙古人以外, 塞外蒙古人对儒学的传承基本已经断绝的论断是有一定见地的(黄丽生 边缘儒学与非汉儒学:清代的台湾儒学与蒙古儒学(未刊稿)学术研 讨会计划简介14随着清朝对蒙古的征服以及满清政权对儒学的扶植 和利用,尽管存在着禁止蒙汉交往的不利条件,蒙古地区的儒学又重新发 展起来。“早在1599年,努尔哈赤命额尔德尼等依据蒙文创制满文,此举为满蒙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影响创造了良好条件和环境。在清廷推动下,儒 家思想在蒙古地区广泛传播/ 15 “在清初至清中叶这段历史时期,蒙 古人学习汉文化的成绩也是突出的。汉族儒家经典和文学名著易经礼 记论语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被译成蒙古文在草原上流传”,通过 儒家传统文化教育,“在蒙古人上层中培养了一批文臣武将,文臣如富俊、 崇绮等,武将如僧格林沁等。这些人忠君爱国,为清朝的巩固发展做出了 贡献。下层民众通过学习蒙文、满文儒家经典,学文识字,知书达理。” 16这一时期涌现了不少蒙古族的作家、学者,他们要么是蒙元后裔,经 历长期汉化,蒙古族痕迹己保留不多,典型代表足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 要么是为清朝入关做出过贡献的蒙古贵族后裔,如松筠,隶属蒙古正蓝旗, 先祖是最早归附清朝的蒙古人。他在镇守边疆之时,把戍边思想归之于儒 家的“仁、义”,不能不说是论语等儒家经典熏陶的结果。还有的是 通过科举制度进入清朝士大夫阶层的蒙古知识分子,他们代表了清朝初、 中期蒙古人儒家化的核心力量。典型代表是和瑛,他是乾隆时期进士,对 儒家经典的熟悉不言而喻。他和松筠一样,也善用儒家“仁、义”思想反 思从政之道。但整体而言,清朝初期、中期蒙古对儒家文化的接受主要集 中在上层贵族阶层,但对普通民众影响很小。1840年之后,蒙汉文化交流出现鼎盛局面。“这一时期由于外国列强入侵和国内各民族共同抗 侮所致,蒙汉民族交往的禁令已被打破,蒙汉民族文化交流也迎来了一个 空前活跃的时期/ 17大批儒家经典著作和汉族章回、话本小说被翻译 介绍到蒙古地区。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在蒙古地区广泛传播,对长期占据 优势地位的蒙古萨满教、藏传佛教进行了有力冲击,出现了众多蒙古族汉 文学家和学者,如倭仁、裕谦、燮清等人。他们大都蒙汉兼修,精通论 语等儒家经典。在近代蒙古族文化与儒学关系问题上,尹湛纳希(1837 -1892)是一个不能不提到的人物,他是近代蒙古地区儒家思想的主要倡 导者,主要贡献是对儒家思想的蒙古化和近代化。以论语为例,他主 要汲取了其中的“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孝”的思想。通过“生而知之。 他把成吉思汗塑造成儒家圣君形象,通过“学而知之。他一方面要“破 除释教蒙昧,改变蒙古族以骑射为重的传统,宣扬理性之觉醒”,另一方 面强调学习蒙古族的历史,“树立民族的自信心,确立勿忘祖先的民 族意识二18他对于“孝”的理解也是与不忘记民族祖先和历史相关联, 从血缘角度提出民族的自识问题。但对论语里“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的教训,他提出了带有近代性观念的看法。尹湛纳希提出成吉思汗与“尧、 舜圣王之间的平行关系,强化蒙古族自身独特的文化传统,在与中原儒 学对位的立场上阐释儒家思想,这使他在既吸收借鉴又改革发挥的立场上 实现了儒家思想的蒙古化,以及蒙古传统文化的近代化。1911年,沙俄趁我国国内辛亥革命之际怂恿蒙古大公独立,拉开了外 蒙古独立的序幕。1924年,外蒙古建立人民共和国,并在当年宣布对外闭 关,断绝与中国联系,成为一个神秘的社会主义国家。此后,尽管有二者 建交以及此前外蒙古对中国共产党的援助行为,但从1924年到苏联解体, 蒙古与中国的文化交流处于断层时期。70多年的“苏联化”抵消了蒙古传 统文化与论语等经典之间的联系。“特别是文化上的联系,苏联对蒙 古的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进行了彻底的改造二19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切断蒙古与传统关系。苏联不准蒙古宣传成吉思汗,不准信仰藏传 佛教。1921年苏联控制蒙古后,没收佛教寺院财产,摧毁庙宇,迫害喇嘛, 基本上毁灭了藏传佛教。1962年,蒙古人民革命党中央宣传部长在成吉思 汗诞辰800周年时主张举办纪念活动,惹得苏联大发雷霆,这位宣传部长 后被解除一切职务。第二,切断与中国文化关联。不断灌输反华意识,强 调中国与蒙古对立。第三,灌输苏联文化意识形态。在蒙古人中间推广俄 语,推广西里尔新蒙文。在苏联强势影响下,蒙古人的生活方式“苏联化。 饮食服饰都发生了变化。在民族自我认知上,他们逐渐接受西方文明,自 认为是西方国家一个组成部分。“一些西方国家的媒体也认为蒙古是西 化最成功的社会主义国家。人们从蒙古人的身上再也找不到中国文化的 痕迹了 ,20延续多年的儒家思想影响在这段断裂期里也宣告终结。1989年苏东剧变,随着苏联从蒙古撤军,蒙古人开始走上独立发展道 路。中国与蒙古建立了睦邻互信伙伴关系,保持着11年蒙古国最大贸易 伙伴的地位以及12年对蒙最大投资国地位。但由于长期文化隔阂和周边 国家的恶意诽谤,中蒙之间还存在许多不和谐因素。一些在蒙古经商的中 国商人存在着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恶行,一些中小企业采用违规手段经 营,许多蒙古人还存在着强烈的排华情绪,这些都影响到二者的良性发展。 但就整体而言,随着中蒙文化交流加强,这种不史因素正在逐渐克服。2007 年6月,蒙古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成立,是蒙古第一所也是目前唯一一所孔 子学院,合建学校为中国山东大学和蒙古国立大学。院长其米德策耶先后 翻译出版过论语等中文典籍,并产生了重要影响。论语为代表的 儒家经典重新进入蒙古人的文化生活,重新把中国儒家文化的火种播撒在 异国土地二、结语:论语走向世界的原因及其启示论语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作为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载体,曾经 伴随着儒家思想对蒙古的传统文化以及民族心理产生过重要影响。在中古 以前,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