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乡愿 德之贼读后感乡愿德之贼也篇一:乡愿德之贼也漫谈中国文化读后感 漫谈中国文化是由东方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书籍,作者是南怀瑾。办公室王老师整理的漫谈中国文化读后感,欢迎大家来查阅这篇文章。 漫谈中国文化读后感1 南怀瑾漫谈中国文化金融企业国学,是2022年休假时,在福建姐夫家偶然翻到的。这本书是南怀瑾先生2022年在太湖大学堂应邀就金融、企业、经济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所做的三次重要讲座内容的辑录。对于文绉绉的文字,我是不太喜欢的,然而当翻开看才发现字里行间不乏幽默、生动、有趣,更重要的是有时候短短一句话,就让我沉入思考。受益是良多的。 这本书,说实在我还刚开始看,思绪一直还停留在前面南怀瑾对自己的一个评价,他说“我讲我一辈子,今年活到九十岁,再过一个月,大概不死就到九十一了,一无所长,一无是处,是这么一个人。”现场他也举了孔子讲的“乡愿,德之贼也。”。意思是乡巴佬,这个人规规矩矩,各方面都讲他好。孔子就骂他,你啊,德之贼也看起来很有道德,很有学问,实际没有东西,虚的。 大家都知道南怀瑾先生是近年来享誉国内外,特别是华人读者中的文化大师、国学大家。然而,他对自己的评价却是“一无是处”。当时,我脑子里突然闪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轻于鸿毛、重于泰山”这两句话。在我看来,南怀瑾先生也许只是做了自己喜欢做的事,爱文化,爱国学,专研文化国学,才成为文化大师,然而他的成就却换来“一无是处”的自我评价,是值得大家去反思自己的。活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很多年轻人都浮浮躁躁,急于追求功名利禄,到头来,可能每个人在表面上的区别就是工资不同、职位不同、地位不同,然后呢?是否会觉得其实相差不大,内心依然是空虚。我想说的是,我们每个人也许应该有自己的梦想,放慢脚步,好好思考,在追求梦的同时,还应该把我们的“德”、“责任”收起来,学会去付出,好好对待父母、亲人、朋友,让生活更加和谐。也许等年老回过头来想,不至于因为忙碌追求功名利禄,而丢了一些东西,而显得失落。 书,我是没看完的,体会也是片面的,一时之感。找个时间,把书再好好消化,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虽没看完,但是觉得还是想让大家知道,也去看看南怀瑾先生的这本书。 漫谈中国文化读后感2 问学是余秋雨与一些北京大学学生谈论中国文化的一部著作。 余秋雨是当代著名的一位学者。由于他某些言论,在网络上颇有争议,认为他是只会帮助政府说话的人;难免影响人们对于他的看法。 他的著作很多,我读过的不多。这次在女儿家,倒是认真读了这本问学。 总的印象是:这是一本较高水平的纵论中国文化的书。 这本书是讨论性,主要是余的讲解,同时也有他的十多位年轻学生的发言,因此比较活泼轻松;对于中国文化这样一个宏大的话题,能引人入胜,愿意读下去。 此书在内容与观点上几个比较突出的亮点是: 一, 让人认识到: 在人类各种文明中,文化具有独特的、最为永恒的价值。 人类文明有多方面的内容,如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建筑等等,与所有其他内容相比,文化,具有最永恒的价值。 从问学的介绍来看,文化,包括了哲学、文学、艺术、戏剧等。 问学中,对于春秋战国文化的介绍,就是老子、孔子、墨子、庄子与屈原。 对于汉代的介绍,就是司马迁与史记 对于魏晋南北朝的介绍,就是曹操、曹植的诗歌,诸葛亮的隆中对与出师表,阮籍、嵇康、陶渊明、王羲之、顾恺之。 对于唐朝的介绍就是唐诗李白、杜甫、白居易。也介绍了佛教引入中国的原因。突出地介绍了颜真卿 晚唐主要介绍李商隐和李煜 对于宋代的介绍主要是宋词。 元代的介绍主要是关汉卿、王实甫 此书对于明清文化评价不高,认为是在文化专制之下的中国文化整体的衰落 回顾中国3000多年的历史,许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都被人遗忘了。为后人为之骄傲的。并且必将永远地发射光芒的,只是各个朝代的文化精品。 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观。不论古今中外,真正具有永恒价值的,只是人类的文化。 二,从文化角度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 此书论述了许多历史人物,作者与讨论者都从文化角度加以评价,而抛开他们的政治表现。几个突出的例子是: 曹操:历史与小说上对于曹操负面的评价较多。作者从文学成就上对于曹操给予极高评价。 李煜:作为国王,表现非常糟糕;最后向赵匡胤请降。但是他的诗词达到极高成就,为后人所永远喜爱。 漫谈中国文化读后感3 南老有一次应邀给全国金融界的行家里手,包括全国银监会主席讲课。 南老说,近百年来,非常奇怪,一些外国文化变成中国文化。如“哲学”,最初,我们中国叫“慧学”,日本人翻译成“哲学”,后来我们也改用“哲学”了,一直用到现在。再比如说“经济”两字,原意是“经纶济世”,是指大政治家、大文化家。古人名句“文章西汉双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双司马是指司马迁和司马相如,都是史学、文学第一的人。“经济”是中国“经纶济世”之才,赤手空拳打下蜀的天下,是诸葛亮,所以叫“经济南阳一卧龙”。 南老接着说,从魏晋南北朝到唐宋元明清,“经济”一直是“经纶济世”这个意思。而日本人把管理财经问题的叫经济,随后还影响到中国,而现在我们一提到“经济”就想到管钞票、要钱的事,被人家“同化”了。南老还特别指出,中国现在的“经济学”都是从西方国家学来的,而对中国历史上自己的经济学没去学习和研究,多奇怪啊! 最后,南老当众列举了中国自己的经济学。司马迁史记中的货殖列传,班固汉书中的食货志都是很好的经济学。历史上的名人姜太公、吕不韦和孔子的学生子贡都是懂经济的行家。滔滔说来,南老接着告诫大家:“所以,我觉得我们国家的经济财政,包括金融、银行自己要研究自己的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不要被人家牵着鼻子走。”所谓“洋为中用”。 我想,南老的这些话,要我们重视国学,学习研究和建立我们国家自己的“经济学”,不要“杨柳万千都向西”,要自珍自重,这才是真正继承和发展中国文化。 不过,随着不断改革开放,我们国家的经济得到蓬勃发展,并闯出自己的一条路“中国模式”,我觉得这是否是我们自己的“经济学”?这是有目共睹的。 漫谈中国文化读后感4 中国文化是圣人创造的,因此中国人崇拜圣人。所谓圣人,就是那些为中国文化做出过巨大贡献、为中华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超凡入圣的品质和智慧。就是这些圣人,带领着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历史。因此所有属于中国文化范畴的文化体系,都有圣人的影子。 易经是中国文化之魂,易经中有圣人的影子。比如说周文王。再往前推,还有伏羲氏这样的圣人。这些圣人,我们中国人俗称为祖师爷。在圣人的感召下,孔夫子书写了韦编三绝的故事,从而也成为了圣人。在韦编三绝的面前,什么“头悬梁”、“锥刺股”,都不过是作秀;什么“囊萤映雪”只能算是炒作了。 儒学文化是近两千年以来中国文化的主流,儒学文化的祖师爷是孔夫子。过去的读书人都要拜孔夫子。 中国的道教,历史要晚于儒家文化,祖师爷是老子。当然,道家文化的历史要早于道教,与儒家文化的历史同样早。 我们搞命理学的人,也有个祖师爷,公认的祖师爷是鬼谷子。 篇二:乡愿德之贼也论语阳货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阳货篇介绍了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对仁的进一步解释,还有关于为父母守丧三年问题,也谈到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等等。论语阳货篇原文及翻译有哪些?以下是办公室王老师为您整理的论语阳货篇原文及翻译资料,欢迎阅读! 论语阳货篇原文及翻译 原文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佛 篇三:乡愿德之贼也孔子仁的思想的论文 对于“仁”,孔子在论语中并没有专门给它下一个定义,而是采取“能近取譬”的方法,依据具体的情况,向学生阐释“仁”。以下是办公室王老师整理的孔子仁的思想的论文,欢迎阅读。 一、孔子的身世、所处的时代背景与“仁” 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所处的社会,是动荡的社会;所处的时代,是变革的时代”,诸侯间争战频繁,秩序混乱,礼坏乐崩,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在春秋社会动乱中,鲁国诚然也出现了礼坏乐崩,但由于礼乐传统深厚,周礼得以保存下来,当时就有人发出了“周礼仅在鲁矣”的感叹。虽然孔子是没落的殷商苗裔,身份卑微,是“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自己也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但由于他自童年起就受到了礼乐文化的熏陶,青年时勤奋地学习礼乐知识和技艺,成年后又做过多年以相礼治丧为谋生手段的儒。所以孔子非常有教养,精通礼乐:“夏礼,吾能言之殷礼,吾能言之”,“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鉴于当时社会的黑暗动乱,又凭着他对周礼的向往,孔子立志要救世,恢复周礼。他之所以有这样的志向抱负,“正在于他一落地就与贫贱为伍,与艰辛做伴。他以极平常的心感悟无常的人生”。5他遭受过许多苦难,所以更渴望安定一统的社会。这在宪问中有所体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人”,“管仲相环拱,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可见孔子所赞同的是一匡天下,重视的是稳定的社会秩序。因此他要恢复周礼,主张礼治。 如何才能恢复周礼?孔子将其诉诸人的内心,渴望唤起人们内心的自觉性,这就是“仁”。孔子力图使人们通过内心“仁”的修养而达到“礼”,实现其政治理想。孔子曾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所以唯有这种内心的修养 12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