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高职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思考我国是学校职业教育体系,高职院校要突破传统学科课程模式的束缚,提高学生的职业 能力,就必须从课程的角度入手,采取校企联合开发课程的方式。本文深入探讨了校企合作 课程开发机制的相关问题,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是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现实 依据,第三章是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互动机制,第四章是促进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保障机制。笔者通过对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凋查发现,虽然每个学校都在进行着不同程度地课程改 革,都在费尽心思“引企入校”,们三很多课程改革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调整课程顺序、重 新排列组合课程,课程内容和结构并无实质变化;校企合作局限在聘请企业专家授课和讲座、 成立校企合作实习工厂等形式。在这些光鲜的举措表面之下折射出来的却是目的高职学生适 应岗位的能力仍然比较薄弱。因此,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各自的优势,建立一种学 校与企业联合7T发课程的模式就成为当廿i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一、高职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现状高职课程改革的I呼声同益高涨,很多院校却依然在采用学科型课程兀发范式来解决高 职院校的课程,发问题。学科型课程刀发方式经常会导致课程设置的杂乱无章,使课程缺乏 科学的逻辑体系,同时还存在不能充分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及造成就业面过窄等问题。 分析当前高职校企合作课程的现状,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儿个问题。一、课程开发依然没有突破学科课程的束缚很多高职院校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着空fii绝后的课程改革运动,甚至牵 动了学校从上到下的每个因素。高职教育长期以来突显出来的问题却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学 生普遍反映“学校学的知识没用,到企业还得重新学习”,“很多工作中需要的知识在学校学 过,11已经忘了”等等对学校教育.的不满声音此起彼伏。事实上,并非学校为学生设眉的 课程内容“无用”,只是单纯理论知识盼传授很容易造成学生对所学内容的遗忘,课程内容 与岗位实际能力的脱节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望而生厌,不知道以后是否有用,学生厌学、畏 学的现象就在情理之中了。课程兀发工作进展到目的为止,依然在学科课程与项目课程之间摇摆不定。那么,会是 什么原因导致课程7T发不断被拉【可至学科体系的轨道?首先,课程7T发的工作几乎完全由课程专家或教学专家来承担。尽管课程专家主观上力 求在课程中体现职业实际的需求,但由于其特定角色的限制,致使职业教育课程侧重学科知 识,课程内容脱离企业岗位的需求。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是从普通高校直接引进,他们来源于 学科体系的教育系统,学科课程思想已经深深地渗透在他们的意识中,要让他们舀:较短时 J1=IJ内接受工作体系的结构是相当困难的。因而,高职教师很容易按照自己已有的知谚结 构进行课程77发,而根木没有考虑到职业教育的特征与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一位接受过高 职教育的企业专家说,“教师太过理论化,没有什么操作经验,很多东西都是空谈,懒得跟 他们理论,他们只会说教或举例,我很失望”。这种观点虽说比较偏激,事实上由课程专家 或教学专家单独兀发的课程不仅脱离职业岗位的需求,也压抑了企业或行业部门参与课程兀 发的积极性,最终导致学生的学习结果与企业或行业的实际要求相脱节。其次,项目课程7T发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在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 后续的丁 r发工作。例如,在确定二9业岗位设计时能否根据每个岗位的技术含量对工作领 域、工作任务的数量和内容进行准确判断,对职业能力的分解是否精细到位?教师是否会摆 脱原有学科体系的束缚,牢牢把握木课程的核心思想,严格遵照项目课程兀发的具体要求编 写课程标准中的课程性质、课程思路、课程目标及课程的主要内容与要求?在项目教学时, 项目的设计如何体现课程的特点,如何在项目中完整的覆盖课程所有的知识要求和技能要 求,项目之I UJ应该遵循怎样的逻辑路径?这一系列的环节都是牢牢相扣,具有严格的技 术要求,并需要课程专家的悉心指导,如果某一处把握不好,做不到位,课程TT发都将无法 突破原有学科体系的课程模式。二、高职教师缺乏对项目课程的准确认识很多教师可能受能力本位思想及社会各种观念的影响,认为项目课程就是技能训练。“我 们专业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其他专业不同,没有理论知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就会存 在问题和缺陷”,有教师提出这样的观点。尽管在项目课程改革的动员阶段,课程专家已经 再三强调项目课程并非“技能训练”,并非把理论知识排斥在外,它的核心理念是实现“理 论实践一体化”。然而在具体的课程7T发过程中,很多教师依然对项bl课程的认识存在误区。 如何采取有效的方法纠正教师的这神观点?笔者认为除了在理念上对他们进行深层次的宣传 外,更为有效的措施是通过真实的项目课程案例,让教师在研读课程7T发结果的层面上真F 认识到项目课程的意义所在,把教师的阻力变为动力。也可以通过课程专家指导和自主学习 等各种途径使教师具备课程7T发的能力,并能积极投入到课程兀发工作中去,以此更好地推 动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三、校企双方主动参与课程开发的意识不强由于职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并以学校职业教育为发展的主体,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 现状并不乐观。第一,我国职业教有一直沿用普通高校的办学思想,采用学科体系的课程模 式和教学方式,没有意谚到职业教育必须依托企业及行业才能获得发展。企业专家的岗位 优势不能得以发挥,他们的工作知识、工作经验等对职业教育尤为重要的内容难以融入到课 程的内容中去。第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有三种动机,即慈善动机、个体动机和集体动机。 由于市场经济在我国发展较晚,比较成熟的大型企业少之甚少。而在以中小型企业为特征的 市场条件下,企业普遍缺乏参与课程兀发的慈善动机和集体动机,也只有少数企业因为个体 动机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大部分企业对参与职业教育持以冷漠的态度。第三,由于缺乏有 力的政策推动和良好的校企合作平台,使得很多有意愿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找不到参与的方 式和途径。另一方面,校企合作很多时候只是停留在领导或若干人员之fbJ,没有能够深入广大教 师和学生,缺乏宣传,变故也多。学校很少提供让老师和学生走入企业的机会,学校教师与 企业沟通较少,参与程度较浅。“一个教师在课常上所讲的内容就是书本上的知识或者说就 是作者在写书当时的知识和技术,很多已经过时和老化,讲出来也很死板,学生也不爱听, 一位企业专家这样认为。这种以书本知识为教学内容,以教学为主要职责的特征使得教师对 课程兀发缺乏主动性,动力不足。因而,很多JT发项目或流于形式或仅限于表面层次,校企 双方不能就合作给予深层次的探讨以及制定完整的课程兀发计划,课程7T发未能见到实效。 在笔者调查的教师人员中,只有38%的教师参与过课程7T发工作,34. 7%的教师有过与企 业专家合作的经历:参与过课程7T发的企业专家的数据是14. 4%,与教师有过合作经历的 企业专家是25. 8%。从这儿组数据可以看出教师与企业专家的参与度也很低。“校企双方都没有合作诚意或诚意不足,各怀居心,只为日己着想,合作只是挂羊头卖 狗肉”,一位企业专家这样评价校企合作的现状尽管言过其辞,我们却能够发现当日i校 企合作的效果的确不理想,这也包括校企合作兀发课程的层面。根据作者的调查,只有少数 高职院校进行过系统的课程7T发工作并取得良好的成效。大部分院校对与企业合作课程兀发 不够重视,学校高层没有课程兀发的意识,缺乏合作的主动性,没有真门:想培养企业所需 的人彳以下是笔者调查的两组数据,“您认为高职院校并没有真证高度重视课程兀发问 题吗”,来自学校与企业的数据分别是50. 4%和68%: “您认为目日if高职校企合作课 程兀发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吗”来自学校和企业的数据分别是60. 3%和64. 9%。这两组数 据说明高职校企合作课程兀发的进展程度比较缓慢,在社会产生的效应也是微乎其微,学生 的职业能力还比较薄弱,依然需要经过培训才能胜任工作岗位。企业所要求的是某一方面技术的精和专,学校方面更偏重于基础知识的普及,校企双方 会产生相互的信任问题。“我首先信任他,将自己的想法和研究最新进展描述给他,他如果 也将自己的观点和新研究进展拿出来交流共享,我会考虑与其合作,否则我会寻找其他合作 者”有企业专家如是说。由于学校和企业不能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兀展合作,双方主动合作 的意识都会减弱。企业合作的积极性不高,更重要的原因是企业难以从合作11=1获得现实的 利益,这使得高职院校与捌有日i沿技术的大规模企业的合作更加稀缺。四、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很难达到预期目标。校企双方的利益问题是合作顺利7T展的廿i提和保障。企业以赢利为目的,看重的 是效益,偏重的是技术,如果企业不能达到预想的盈利程度,他们和学校合作的动力就会大 打折扣。学校以教育为目的,高职的教有功能体现在除了就业问题还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综 合素质、发展潜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这就产生了一个两者之问的利益平衡问题。如果课程 兀发成果与企业要求脱节,不能适应企业的实际需求,不能给企业创造过去的利益,就会造 成合作不畅,导致合作虎头蛇尾。课程兀发工作是一个复杂、艰难的进程,很多学校教师在初期都会热情高涨,对课程兀 发结果充满必胜的信心,可在逐步深入到具体的每一个环节时,碰到的一系列难题让他们的 积极性逐渐减退。这就使得课程兀发工作进展得越来越缓慢,最初预期的成果难以在短期内 实现。在作者调查的XX高职学校中,教师们大都忙于自己的同常教学,课程兀发工作进行 了一年之久还没有进行至教材编写阶段,可见这个学校课程兀发工作的效率的确不高。五、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管理存在障碍校企合作课程兀发需要来自各方的合力,包括课程专家的引领、企业专家的配合、校长、 教师、教务等等人员的支持和协助。很多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进展缓慢或者没有收到预期的 效果,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课程兀发的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在笔者访谈的过程中,遇剑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课程兀发产品的质量检验,这包括有效 性和合理性两方面,即课程兀发的产品是否有效并容易实施。那么,应该山谁柬对每一个环 节的兀发成果进行“把关” ?目前这项工作主要由来El职业教有领域的课程专家来承担。然 而由于这些课程专家身兼数职,很难抽出充足的时I BJ和精力来为每个专业、每一门课、 每个坏节的课程产品进行把关。课程兀发的质量会因为缺乏相应的检验部门或检验人员而在 质量上大打折扣。那么,企业专家、学科带头人能否承担这项重要的任务呢?笔者认为这也 存在很多的不合理性。企业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处在工作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两个极端。企业专 家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工作技术,却不憧教学,不了解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他们工作忙,很难为参与课程兀发抽出足够的时间,如组织企业专家 参加“岗位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会议”就具有很大难度。教师一方则恰恰相反,他们具有深 厚的理论知识,却缺乏对行业和岗位能力的了解,由他们检验课程兀发的成果将很难保证项 目课程产品的质量。那么,这关键的一环应该由谁来承担昵?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该为课程 兀发配备专职的项目课程兀发人员,他们必须具有扎实深厚的项目课程了 r发理论和丰富的 兀发经验,能解决教师在课程兀发中碰到的诸多难题,在细节上指导教师在每个环节上都能 做到位,并拥有充裕的时I UJ 了解专业的特点,课程的特点。关于此类课程兀发专家的 职能笔者将在第三章第三节进行详细论述。七、校企双方的时间、资金与资源难以协调校企合作课程兀发需要耗费双方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笔者听到和了解到最多的抱 怨就是,“我们教师太累了”!事实确实如此,教师整同沉浸在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其他事务中, 他们没彳j.时问参与课程兀发,没有精力进行各种课程产品的编制,更没有时问了解企业 所需要的技术。尽管有些学校对参与课程兀发的教师给予丰厚的物质报酬或薪级提升,但教 师们依然没有足够的动力和热情投入到课程,发工作中去。企业专家除了企业内部的工作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