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湖北师范学院本科生科研项目立项申报书项目名称项i类别科研论文申报人田凯 指导老师 尹发能院(系)地理科学系 专 业 地理科学年 级1002 申报口期 2011年5月24匚I湖北师范学院科研处湖北师范学院学生工作处联合印制地方气候与人口健康长寿的探究项目类别AA.科研论文B.科技发明制作项目起始时间2011年5 月预计完成时间2012年4 月项 目 负1 贝人 简 况姓名田凯性别男年龄21院(系)地理科学系个人简历(高中始)20062009年就读于钟祥一中2009 2010年就读于钟祥六中2010 2014年就读于湖北师范学院,本科从事科 研经历 与成果无专长及 拟发展Jj 向无项 目 主 要 成 员姓 名院 系姓名院 系田凯地理科学系李梦雪地理科学系刘平经济管理学院杨筑筑地理科学系张权地理科学系叶春娇地理科学系项目研究论证报告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长寿、养生长寿等相关话题给予越来越多的关 注,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因此对于健康长寿这方面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一方面满足人们对于健康长寿的要求,宣传长寿健康的知识,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 整个民族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解释和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健康长寿,缓解医疗卫生事业单 位的压力,为国家经济发展提高不竭动力。中国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1.3亿,占总人口的10% 以上。到本世纪中叶,中国的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占到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左右。近年来, 老龄问题己引起中国整个社会的关注,老年人的健康长寿之道也成为专家研究的课题。中国三大长寿之乡一一江苏如皋、湖北钟祥、广西巴马的代表日前齐聚如皋,共同交流各自 的长寿经验,探索长寿奥秘。“长寿之乡”在中国的确定标准是:每10万人口中百岁老人达到3 位。实际上,江苏如皋、湖北钟祥、广西巴马均超过了联合国规定的长寿之乡的标准:每10万 人中拥有百岁寿星7. 5人。然而,影响健康长寿的因素有很多,有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又有先天遗传因素, 后天环境因素是这些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这众多的因素之中,自然环境因素中的气 象气候因素,具有重要作用。世界上许多国家在进行人口普查时发现,长寿老人比较集中的地区,多半为海拔1500米至 2000米、环境清静、气候宜人的地区。例如,位于巴基斯坦东部的罕萨,就是一个被崇山峻岭包 围、时常云雾缭绕、终日空气新鲜的长寿村,该村2万人中,年逾百岁的有40多人,90岁以上 的老人竟达数百人之多。本次科研立项就是针对地方气候与健康R寿的关系进行的深入的探究,找出其中的具体联 系,为人们、社会提供必要的理论帮助。本次科研立项会以湖北省的长寿之乡一一钟祥,作为主 要的研究对象,来探究二者之间的关系。湖北省钟祥市有1 0 0 0多年历史的“长寿县。据2 0 0 4年7月最新普查统计,这个人 口只有1 0 5万的中部小城,全市8 0岁以上老人有1 1 0 7 3名,9 0岁以上老人9 4 6名, 1 0 0岁以上老人7 1名,其中男9人,女6 2人。全市人均寿命7 5 . 8 8岁,高于中国平均 水平4. 4 8岁,比世界平均水平高9. 8 8岁,比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高1 1 . 8 8岁一这即 使在世界长寿之乡中也位居前列。是中国的三大长寿乡之一。钟祥有哪些气象环境因素影响着长寿人群的形成和发展呢?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光能充足,光合能力强。人类的生存不仅直接需要太阳光,而且更加需要阳光和绿 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所制造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有机物质和释放的氧。所以太阳辐 射对人类生死攸关。据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计算,钟祥的太阳年总辐射量是全省高值 中心之一,其平均值为112.36千卡/c m2,最高值为120.41千卡/c m2,最小值为104. 09千 卡/c m2o同时,全市的日照数和日照百分率亦是邻近各县(市)的高值中心。日照时数各 乡镇在19312114小时之间,平均2112.6小时;日照百分率在4548%之间。二、气温宜人,热量资源丰富。钟祥处在亚热带与温带的过渡带上,属北亚热带季风气 候。据有关资料介绍,市内各地年平均气温在12. 516. 3CZ间;元月最冷,各地在0. 73.6C 之间,7月最热,各地在24-28. 3C之间。全市无霜期平均在260天左右。气温N10C活动积 温等温线的日数和积温:南部为239天、5204C,中部和北部为236天、5112C,比长江以北 的北亚热带45005000C的积温数要高112C704C。三、雨量充沛,水热配合协调。市内各地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左右(8781079 毫米之间),且雨热同季。在季节分布上,夏季降水量多,各地平均在371-470毫米之间; 到冬季降水量最少,在57-88毫米之间;春秋介于夏、冬之间,且春季多于秋季。在月份分 布上,各地均以元月降水量为最少,七月为最多,410月雨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0%以上。 从降水日数看,各年均降水日在90-120天左右,其中春季和梅雨期(3-7月)占全年降水 日数的50%以上。这种降水的时间分布特点,刚好和农作物及野生植物活跃生长期相一致,极 有利丰富和延长人们的食物链。四、抵御灾害性气候的屏蔽条件优越。钟祥也有许多灾害性天气,如历年极端最高气温, 位于市域中部的郢中镇在35. 6-39. 7C之间,7、8月日最高气温35C的平均日数达到12 天;W7C的极端最低气温该镇在70-90年代出现7年15天。低温寒潮,表现为春季低温 冷害3-4年一遇,冬季低温冻害3-7年一遇,秋季低温寒害则出现得更加频繁。洪涝,主 要表现为山丘地区暴雨引起的山洪灾害和沿汉江的外涝内渍。干旱,由于各地降水年差较大(447-1175毫米之间),加上降水的地域分配不均衡,市内干旱和伏秋旱最多。另外还有冰 雹、大风等灾害性气候。由于自然和人工原因,钟祥市境内形成了诸多独特的“小气候”:一是水体效应。市境 内广阔的水面,影响着周围陆面的小气候,仅就热状况而言,夏季可吸收并蓄积大量热能, 冬季可释放大量热能,从而形成有利于人体健康的“恒温”效果。二是森林植被效应。比如 地处大洪山南麓的客店镇,由于山高林密,加上温峡水库的水体效应,年均气温比郢中镇低 0. 5-2. 0度,暑期气温则更低。三是丘陵坡地和山川效应。市境内4488平方公里国土面积, 丘陵岗地占50%,低山地区占20%,这种地形条件和水体、森林等效应浑然一体,在屏蔽寒潮、 大风、降尘和缓解高温、改善小区气候等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们不仅给农业生产 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且可供人们任意选择背风向阳、冬暖夏冷的住宅环境。此外,还有大洪 山南麓的坡地逆温层、分布山丘林区的溶洞、温泉、瀑布,大大小小的水库和堤防以及耕地 农作物所形成的绿色植被,都有利于抵御灾害气候所造成的危害。同时在考察其他两个长寿之乡一一江苏如皋、广西巴马的气候环境时也发现,它们在气候气 象方面同样具有很大的优势。两地的气候和气象与当地人口的健康长寿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由上可知:地方气候与人口健康长寿具有很大的关联性,本次科研立项正是立足于这种联系, 力求探究出二者之间的本质联系,得出科学结论,为社会、人口的和谐发展提供有利的理论依据 和理论指导。填写人签名:田凯2011年 5月24 日研究计划主要成员分为三组:第一组:刘平,田凯,张权;收集钟祥和其他两地的有关气象资料。向有关部门如环保局、 气象局等申请提取近些年的具体气象资料,同时向民政局相关部门申请本地实际的人口寿命 资料。第二组:叶春娇,李梦雪,杨筑筑,刘平;对收集回来的资料运用数学原理等一些分析方法 进行整理、分类。并运用专业知识探究气候与健康长寿之间的细微的、具体的联系。得出实 质性的结论。第三组:田凯;对收集的资料、得出的结论、探究的关系,进行系统的审核,整理,并对照 己有的事实进行检验,做深一步的探究,最后撰写论文,将得出的科学结论发表。研究主要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2011年7月一一10月;利用暑期回家乡收集有关钟祥的气象气候和人口寿命的相 关资料,向有关部门申请提取相关的详细资料,同时利用网络和实地走访调查、实验等手段 收集更多更可靠的一手信息。第二阶段:2011年11月一一2012年2月;对收集的资料和信息进行整理,核实,分析。并 初步探究地方气候与健康长寿之间的具体联系,得出初步结论。第三阶段:2012年3月一一4月;对得出的结论、探究的关系,进行系统的审核,整理,并 对照己有的事实进行检验,对地方气候与人口健康长寿之间的关系进行深一步的探究,最后 得出科学结论,撰写论文。研究成果形式:研究的成果主要以科研论文的形式予以发表,另外可结合具体的地方如湖北 钟祥,江苏如皋等地进行检验和推广经验。使用范围:可以为各地区,用来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提供一些必要的理论依据;同时有利 于各地区借鉴,提高人口寿命,减轻和缓解医疗、社会保障的压力;也可用于各地方、各小 区域,改善“小气候”,营造有利于人曰健康的生活环境,增强人口身体素质,提高生活水平。经 费 概 算共需经费1000 元申请拨款700元自筹300元预 计 开 支项 0项目类别图书资料费调研费复印费其它合计金额200元500元100元200元1000 元指导教师推荐意见指导教师签名:指导教师职称:年月日推荐院(系)意见科研处审批意见负责人签名:院系(盖章)科研处(盖章)年月日年月日校团委意见团委(盖章)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