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8页
第2页 / 共48页
第3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2005年8月怎样解答诗歌鉴赏题?解答诗歌鉴赏题,需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如读文能力、审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但其中最主要的当属读文能力,最主要的又在于读得“全面”与“细致”。一、看题目。题目即诗歌的“眼睛”,抓住诗题有助于把握文章的主旨。二、看作者。大凡名家,因为经历、思想各不相同,都有自己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知其人,晓其风格,有助于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三、看诗句。每首诗都有一个中心,阅读诗应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与感情,然后才能居高临下地往细处剖析。唯有如此,才能读懂每个句子在诗中的作用,不至于望文生义。四、看注释。考查点常常设在有一定理解难度的关键地方,试题在这些地方有时加以注释。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借助其中的信息,有助于我们读懂、读透原文,为后面解题打下基础。第一类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提问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正确解答:这类提问,重点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该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答案一般应该在下列词语中选择。分析技巧型第一类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映衬(又分为正衬、反衬)象征联想想象用典对比对照动静结合除了这些常见的手法外,还有诸如变换抒情角度、白描、渲染等。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使用了这种手法。 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步骤:第一类 常见错误:第二类提问方式: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提问变体: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它的固定格式分为三个部分。分析意境型第二类描写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同时忠实于原诗,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用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加以再创造,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道,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答题步骤: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意境氛围特点。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景的氛围特点,例如:生机勃勃、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幽静、清幽、空寂、孤清、苍凉、萧瑟、黯淡、阔远、辽阔)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用一句话简练概括即可。剖析作者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比如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感”是不行的,应打出为什么而“感伤”。第二类 常见错误:第二类第三类提问方式: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正确解答: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语言的层面,应该从语言的风格或特点来解答。一般从以下这些词语中选择答案。语言特色型第三类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词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简练生动笔调婉约雄浑豪放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题步骤:第三类2005高考(辽宁卷) 17.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宋王安石)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舟下建溪(宋方惟深)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 (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4分) 2005高考(辽宁卷) 17(1)“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氛围”“心绪”各2分。 ) (2)可以有三种答案: “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 (“心情”只要答出其中两个方面即可,不要求全面。) “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 只答出哪一个更好而没有具体分析的,不给分。2005高考(辽宁卷)2005高考(江苏卷)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 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2005高考(江苏卷) 14(8分) (1)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 (引起怀念故友之情) 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 (滴在阶下青苔上) 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帐幔 (拂去琴上尘埃) (2)清冷、幽静 (3)为拂绿琴埃 2005高考(天津卷) 1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次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简析“望”字在诗中的作用。 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2005高考(天津卷) 16.(6分) (1)“望”字起到对全诗景物描写的通领作用 (2)“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 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2005高考(上海)(四)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第1416题。(8分)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庐山瀑布徐凝虚空落泉干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吉长如白练飞,一条水破青山色。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期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谁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流恶诗”。(注)谪仙:李白。14、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2分)15、以下诗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2分)飞流直下三千尺千古长如白练飞:16、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4分)2005高考(上海) (四) 14、化动为静,描绘出摇篮瀑布飞泻时的景象 15、(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以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了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 16、同意。要点:李诗更为奇瑰丽,想像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不同意。要点: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人,气势显得壮阔。 (如有其他看法,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也能给分) 2005高考(山东卷) 1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2005高考(山东卷) 16.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的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地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心理。 2005高考(全国卷1)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行即兴品茗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2005高考(全国卷1)2005高考(全国卷2)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2005高考(全国卷2) 12. (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想向1分,画面描绘2分) 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 2005高考(全国卷3)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2005高考(全国卷3) 12.(8分) (1)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2005高考(重庆卷) 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 2005高考(重庆卷) 15.(6分) 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 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做结,寓请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垠。2005高考(浙江卷)1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齐安郡中偶题(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2005高考(浙江卷) 16(6分) (1)傍晚西风 (2)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2005高考(湖北卷)16、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