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试论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新构想论文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高峰期的到来,解决了农 民的养老问题就是解决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 问题,对于构建和谐家庭、和谐农村、和谐社会具有重要 而深远的意义。根据我国国情,本文提出了一种“以家庭 养老、土地养老为基础,社会养老为核心,兼顾贫富农民, 集体养老为补充,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养老的四维新型 农村养老保障的体系。”论文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四 维”养老体系 一、引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需 要,农村社会养老保障问题己经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 度关注。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 社会建设”,“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建 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XX 年6月24日国务院召开常务委员会决定开始10 %的县(市、 区)实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并且在十一前全面启 动。此次新试点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模 式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这是中国亿万农民历史上第一次可以开始享受有国家财政 补贴的养老生活,这也是中央财政对于农村养老一个分担 的开始,也被看作是具有和XX年废除农业税具有同样意义 的一个举措。但是这只是试点工作,现今在大部分农村地 区养老保障问题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因此,不断研宄、 制定、推行新政策、新模式是建设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 的必然环节。二、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构想根据我国国情,我们试图建立一种“以家庭养老、土地养老为基础,社会养老为核心,兼顾贫富农民,集体养 老为补充,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养老的四维新型农村养 老保障的体系。”尽可能地发挥每一种养老方式的长处, 避免其短处,使之协调发展,做好农村的养老保障工作。1. “四维”养老体系的基础: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 家庭和土地是农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应以这 两种养老方式为基础。针对家庭养老,我们所要考虑的是 如何弘扬中华民族“孝文化”这一传统美德和保障老年人 的合法权益,并考虑实施何种对策来减轻家庭养老的负担 以及给予一定的补贴等。另外,做好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工 作,这样可以减少其赡养老人的负担,增强家庭成员的福 利。而对于土地养老,我们所要考虑的是如何利用科技提 高土地的收益,实行规模化经营,以及保障农民的权益, 对农民农产品进行补贴等。以此来发挥家庭养老和土地养 老的基础养老功能。2. “四维”养老体系的核心:社会养老社会养老首先要做到的是针对不同的人群实施不同的 社会养老政策。以收入水平低于一定标准(主要以地区平均 收入水平为依据,适度从低并随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变化 进行调整)的贫困老年人口为保障对象,主要是针对我国农 村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有大量绝对贫困人口存在的现 实,实施救济养老制度,进行低保户的补贴。而对于经济 水平可以承受缴纳保险费的地区和人群,适时实行养老保 险制度。3. “四维”养老体系的补充:集体养老鼓励并积极探索各种集体经济为主的养老方式。很多 地区的实践证明,这种做法非常成功。例如,威海市上庄 镇北沙岛村,他们让65岁及以上的老人以参与村级集体经 济收入分配的形式,按年领取养老金,初步实现了全村农 民的老有所养。集体养老作用发挥的基础就是要振兴集体 经济。培育集体经济发展有多种途径:农业综合开发,设 立发展集体经济扶持资金;集体投资开发山场、水面与河 滩,建设林果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围绕特色农产品兴办 交易市场或流通公司,建立龙头企业;实行农业资源、资 产使用权的合理流动,实行拍卖租赁;面向市场,进行土 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集中调出连片土地,招商引资开发高效种植业和特种养殖业,建设高科技农业园区等等。4. “四维”养老体系的特色:多种形式的养老多种形式的养老方式可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和能力 来实行,这些形式可以适当的减轻农民缴费的负担,例如 “实物换保障”,即根据不同的对象,以特定方式将其拥有 的农产品、土地和股权等实物转换为保险费,分别设计现 实可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方案:年轻农民实行“产品换 保障”;老农和被征地农民实行“土地换保障”;进城民工 实行产品换保障+土地换保障的“双轨制”;乡镇企业职工 实行“股权换保障+产品换保障+土地换保障”。德国的社会养老保障中有一项叫做“储存个人服务时 间”的制度,即凡年满18岁的公民,均可利用公休或节假 日义务到老年公寓、老人院和老年病康复中心提供各种护 理服务,不拿报酬,但服务时问可随时储存在服务者个人 档案中,以备将来自己需要接受护理服务时,将这些服务 时间提取出来免费享用。在我国农村,村委会也可以建立 这种制度,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留下的妇女、儿 童鼓励其积极地参加。每一个家庭建立一个档案,不论谁 去服务一次就做一次记录,当家中任何人需要时,可以免 费使用。村里的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义务服务活动, 在村里免费帮助老年人、残疾人,也可以把这种活动列为 一门课程,这样既从小就培养了独生子女为他人服务和孝顺的意识,又可以培养村民团结互助、邻里和谐的精神, 还可以解决村中个别家庭缺少照顾老人的人员和过高的护 理费用,可谓是一举三得。最后还可充分利用农村基层组 织,建立村委会负责人制。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 针对有困难的老人,实行党员或积极分子“一帮一或一帮 多”制,责任落实到人。、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 在“四维”养老体系中,其核心是社会养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作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建立和完善是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社会进步的一个 重要标志,对于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调节政府与农民的关 系,缩小城乡差别,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意 义。1.建立新的筹资、发放机制在筹资机制方面,应向多元化发展。这一制度首先要 规定个人、集体缴费的比例,国家不仅要提供政策扶持还 要进行补贴,保费可以由省财政、市财政、镇财政、村民 居委会及参保人共同承担,这样可以减轻各个主体的负担 调动参保农民的积极性。并且建立的个人账户可随个人移 动还可增长。根据加拿大养老保险制度的做法,每提早一 年要相应减发养老金,如果在65岁后才申请领取,每迟一 年申请,每增发5 %的养老金,但最多只能增加30%(即到7 0岁后才申请)。我国也可借鉴其做法,养老金也可以适当灵活的领取,早领少得,晚领多得的政策。2. 加大政府的财政扶持力度政府是社会保障的主体,政府的财政补贴在养老保险 中起着一个翘杆的作用,可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国内己 有专家学者建议:将每年国家和地方财政增收部分的40%、 各级土地转让包括农村土地商业开发出让收入的30、国有 企业上缴红利中的3 0%转入社保基金,_4扩充养老保障 的基金。对于我国的东、中、西部财政补贴的力度应是不 同的。对于东部地区来说,国家财政直补可以是20%,地方 财政补贴可以是80 %;对于中部地区来说,国家财政直补 可以是60%,地方财政补贴可以是40%;对于西部地区来说 国家财政直补可以是80%,地方财政补贴可以是20 %。按 照贫富地区的不同,补贴的力度也不同,把补贴给予最需要的地方,显示了公平的发PC O3. 明确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地位,实现政策的稳定性社会养老保险作为整个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和核 心,是以强制性为基本特征的。S为了保证农村社会养老 保险制度的正常运行,应拟定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以 法律形式明确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应遵守的原则、主要 内容、管理体制、资金来源、支付标准、基金的运营情况、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监督及相关部门的责任等。通过法律的形式,实现政策的稳定性,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 顺利开展提供法律依据。4. 创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及运营模式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是一种长期基金,在其管理和运营上必须安全和效益并举。所以,对于基金统筹层次应 上升到省,充分利用省级的规模优势、制度优势、信息优 势和人才优势。另外,对于基金的运营可以采取市场化的 方式。借鉴我国城镇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运营的成 功经验,建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对基金做专业化、 高水平的运作,除了购买国债或进行银行存款,投资还能 够涉及股票、实业、海外市场、股权等多个市场和投资品 种。这样能够使基金在赢得较高收益率的同时,又具有较 高的安全性。5. 加强养老保险知识的宣传,推动农民尽快实现传统 养老方式的转变一项新闻节目在北京街头调查农民工对农村社会养老 保险新试点的了解情况,结果令人大吃一惊,有的农民工 回答“不知道”,有的回答“没有钱,交到一半就不交了”, 有的甚至回答“不相信”。这项结果显示,农民对农村社会 养老保险知识了解的少之甚少。所以,各级政府、相关职 能部门要采取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经常地、广泛地 宣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意义,讲清当今的形势、未来养老的发展状况,为其算清经济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提高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认识,实现农民群众的广泛参与。 农村能否顺利推行这一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的参 与意识,这是顺利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必须具备的 一种社会氛围。四、结语综上所述,基于我国国情,本文提出的一种“以家庭 养老、土地养老为基础,社会养老为核心,兼顾贫富农 民,集体养老为补充,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养老的四维 新型农村养老保障的体系。”随着人口老龄化高峰期的到 来,解决了农民的养老问题就是解决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 和社会稳定的问题,对于构建和谐家庭、和谐农村、和谐 社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