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7页
第2页 / 共27页
第3页 / 共27页
第4页 / 共27页
第5页 / 共27页
第6页 / 共27页
第7页 / 共27页
第8页 / 共27页
第9页 / 共27页
第1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2年新高考语文大复习新题考点训练专题17 文言文阅读体裁:序跋类【提升训练】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媭砧课诵图序清王拯媭砧课诵图者,不材拯官京师日之所作也。拯之官京师,姊刘在家,奉其老姑,不能来就弟养。今姑殁矣,姊复寄食宁氏姊于广州,阻于远行。拯自始官日,畜志南归,以迄于今,颠顿荒忽,琐屑自牵,以不得遂其志。念自七岁时,先妣殁,遂来依姊氏。姊适新寡,又丧其遗腹子,茕茕独处。屋后小园,数丈余,嘉树荫之。树阴有屋二椽,姊携拯居焉。拯十岁后,就塾师学,朝出而暮归。比夜,则姊恒执女红,篝一灯,使拯读其旁。夏苦热,辍夜课。天黎明,辄呼拯起,持小几,就园树下读。树根安二巨石:一姊氏捣衣为砧,一使拯坐而读。日出,乃遣入塾。故拯幼时,每朝入塾读书,乃熟于他童。或夜读倦,稍逐于嬉,姊必涕泣,告以母氏劬劳瘁死之状;且曰:“汝今弗勉学,母氏地下戚矣!”拯哀惧,泣告姊:“后无复为此言。”呜呼!拯不材,年三十矣。念十五六时,犹能执一卷就姊氏读,日惴惴于奄思忧戚之中,不敢稍自放逸。自二十出门,行身居业,日即荒怠。念姊氏教不可忘,故为图以自警,冀使其身依然日读姊氏之侧,庶免其堕弃之日深,而终于无所成也。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秋九月。为之图者,陈君名铄,为余丁酉同岁生也。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材拯官京师日之所作也 不材:作者自谦之词,意即“我”。B先妣殁,遂来依姊氏 先妣:已死的母亲C拯十岁后,就塾师学,朝出而暮归 就: 成就学业D庶免其堕弃之日深,而终于无所成也 庶:或许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日惴惴于奄思忧戚之中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B乃熟于他童 而后乃今培风C故为图以自警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D庶免其堕弃之日深,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篇“序”,也是一篇画记,更是一篇自传。古代楚国方言称姊为媭,砧即捣衣石。媭砧课诵图画题的意思是伴随着姐姐的捣衣石做功课。B作者王拯自幼丧母,靠苦命的姐姐刘氏抚养长大。姐姐从不用大道理训斥教育于他,而总是用一颗挚深博大的爱心,抚育教导其勤奋苦读,最终使他学业有成,为官京师。C文章重视琐事细节的描写,如夜陪苦读,晨伴诵读,泣告母亲劬劳瘁死之状等等,事情虽微,却具体可感,牵动人心,自有让读者低回咏叹之魅力。D本文叙述了媭砧课诵图一画的创作缘由,就是要感念姐姐的教育之恩,并以自警。为此,文章详写对姐姐回忆,略写身世、仕途以及偷堕之情,行文自然严谨而又清新隽洁。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比夜,则姊恒执女红,篝一灯,使拯读其旁。(2)或夜读倦,稍逐于嬉,姊必涕泣,告以母氏劬劳瘁死之状。5用“/”给下列语段断句。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6翻译下面的句子。(1)俟其欣悦,则又请焉。(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7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豪华的生活?8从第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有哪些?9思索作者的求学经历,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所获得的启示。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欧阳文忠公撰纪、表、志,宋景文公撰列传。当时以景文所撰过文,且一书出两手,命文忠看详,改归一体。文忠曰:“人所见不同,且宋公前辈。”遂已。故 事 修 书 唯 官 高 者 一 人书 职 名 时 景 文 守 郑 州 在 文 忠 下。文忠曰:“宋公用力久且深,何可掩哉?”逐于所撰各书之。古之君子,存心至公,无欲上人如此。(节选自杨士奇书(新唐书后)10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11新唐书是:二十四史之一,这一系列的史书在体例上属_,其开山之作是_;文中欧阳文忠公、宋景文公的本名分别是_、_。12文中“存心至公,无欲上人”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说文解字序(节选)许慎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共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孽乳而浸多也。着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周札: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话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惠。会意,比美合谊,以见指搞,“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事,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及宣王太更籍,着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也。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宇异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籍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是时,秦烧灭书籍,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而绝矣。尉学童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书或不正,辄举劾之。今虽有尉律,不课,小学不修,莫达其说久矣。(相关链接)说文之为书,以文字而兼声音训诂者也。吾友段氏若膺,于古音之条理,察之精,剖之密,因是为说文注,而声音之造大明。于许氏之说,正义、借义,知其典要,观其会通,而训诂之道大明。训诘声音明而小学明小学明而经学明盖千七百来无此作矣若夫辨点画之正俗察篆隶之繁省沾沾自谓得之而于转注假借之通例茫乎未之有闻。是知有文字而不知有声音训诂也。其视若膺之学。浅深相去为何如邪!(节选自王念孙说文解字注序)13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而统其事 统一B厥意可得而说也 它的,这里代古文C靡有同焉 不,没有D涤除旧典 清除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古者庖氏之王天下也 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B与古文或异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C其视若膺之学 其孰能讥之乎D乃得为吏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15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训诂声音明/而小学明/小学明/而经学明/盖千七百来/无此作矣/若夫/辨点画之正俗/察篆隶之繁省/沾沾自谓/得之而于转注/假借之通例/茫乎/未之有闻。B训诂声音明而小学明/小学明而经学明/盖千七百来无此作矣/若夫辨点画之正俗/察篆隶之繁省/沾沾自谓得之/而于转注假借之通例/茫乎未之有闻。C训诂声音明而小学明/小学明而经学明/盖千七百来无此作矣/若夫辨点画之正/俗察隶之繁/省沾沾自谓得之/而于转注假借之通例/茫乎/未之有闻。D训诂/声音明而小/学明小/学明而经/学明盖千七百来/无此作矣/若夫辨点画之正俗/察篆隶之繁省/沾沾自谓得之/而于转注/假借之通例/茫乎/未之有闻。16下列六句话分为四组,全都体现造字所依据的基础的一项是(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结绳为治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庶业其繁,饰伪萌生 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百工以义,万品以察ABCD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段阐述了文字的起源。作者提到了庖牺氏作八卦、神农氏结绳记事、仓颉受鸟兽痕迹的启示造字这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B第三、四段概括了周代到秦代文字的演变:从大篆到小篆。重点论述小篆产生的社会背景与原因,认为古文字断绝,隶书出现是值得肯定的。C文中提出,周代的士族子弟进入学馆,先学习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等六种造字方法,即“六书”。D相关链接的文字中指出有些人做学问,只注重简单的字形点划,却不懂得文字学中真正精深的内容,这样的人却不能明白自己问题所在,反而沾沾自喜。1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2)最者以为尚书史。书或不正,辄举劾之。19结合文言文阅读材料和相关链接,请你概括说明说文解字是一部什么样的书。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范文正公文集序苏轼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 呜呼!公之功德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