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9页
第2页 / 共29页
第3页 / 共29页
第4页 / 共29页
第5页 / 共29页
第6页 / 共29页
第7页 / 共29页
第8页 / 共29页
第9页 / 共29页
第1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CT检查技术一、颅脑检查技术()普通检查颅脑CT扫描常取仰卧位,先扫定位片,然后确定扫描范围,再行横断位扫描。扫 描所用基线多为听眦线(即外眦与外耳道的连线)或听眉线(即眉毛上缘中点与外 耳道的连线)。两侧应对称,从基线向上扫描至颅顶。通常采用层厚10MM连续扫 描,特殊部位病变的检查采用5MM以下薄层扫描。通常先行CT平扫,即不注射 造影剂的CT扫描。冠状位扫描在颅脑CT检查中也常用,为显示垂体微腺瘤的最 佳体位,通常采用层厚2-3MM;鞍区、颍叶病变和小脑幕交界处、大脑半球凸面病 变需辅以冠状位扫描,有助于更好地显示。(二)增强扫描为使病灶与临近正常组织的密度对比差异增大,以提高病变的检出率及定性诊断的 准确率,可釆用增强扫描。增强扫描主要用于脑肿瘤、颅内感染及脑血管疾病(如 动脉瘤、血管畸形)等。颅脑外伤病人CT平扫正常而临床疑为颅内等密度血肿者 及原因不明的蛛网膜下腔出血3天以上者也应增强扫描。急性颅脑外伤、急性脑卒 中、先天性颅脑畸形一般只行平扫,无需用增强扫描。造影增强方法:静脉注射60% 的碘造影剂60-100ML,儿童剂量为2ML/KGo注射方法有两种:(1)快速静脉注 射法:在1-2分钟内注射完造影剂并立即扫描,用于大多数病变;(2)造影剂团注 法:在20-30秒钟内注射完造影剂并立即扫描,主要用于检查垂体病变及脑血管病 变。(三)特殊检查1.靶CT也称放大CT或目标CT,是为详细观察某一器官结构或病变细节而对兴趣 区进行局部CT扫描的一种方法。常用小视野、薄层(1-3MM),扫描矩阵不变。靶 CT主要用于鞍区、颛骨岩部的检查。2脑池造影CT为更好地显示小脑脑桥角、脑干及颅底区的病变,需辅以脑池造影CTo可采用非离子型造影剂如欧乃派克5-8ML,经腰穿注入蛛网膜下腔,用变换体 位使脑池充盈后再行扫描。3. 动态增强CT快速向血管内注入造影剂,对所选定的区域进行连续扫描,测定兴 趣区的CT值,描岀时间密度曲线,以了解兴趣区血流动力学变化。可用于反映肿 瘤血管的分布状况和血脑屏障是否被破坏。动态增强CT有两种方式:一是采用进 床式动态扫描,冃的主要是为发现病变;二是对兴趣区进行单层连续动态扫描,冃 的是了解病变的强化特征,为鉴别诊断提供依据。4. CT血管造影(CTA)经快速注射造影剂(3-3.5ML/S),采用螺旋CT在受检者靶 血管造影剂强化达到高峰期间进行连续快速体积扫描,并以三维重建方式重建靶血 管立体影像。CTA可显示脑动脉瘤、动静脉畸形,也可发现血管狭窄,同时还可以 显示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不能显示的血管壁上钙化斑块;能明确颅内肿瘤与邻 近血管的关系,如血管移位、受压及侧支循环形成,也可部分地显示肿瘤滋养动脉, 有利于术前肿瘤准确定位。5. CT立体定向借助于定向仪通过CT辅助定位,对诊断困难的脑器质性疾病在CT 引导下穿刺活检,提供组织学资料,也可用于颅内病变的治疗。(%1) CT在颅脑疾病诊断上的评价CT的密度分辨力高,能显示常规X线检查无法显示的器官及其病变,检查方便, 成像速度快,对颅脑疾病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1 颅脑损伤 其主要表现为脑出血、脑挫伤及脑水肿、脑肿胀,CT不仅能清楚显示 这些病理改变,而且可以定位、定量和评价病情的严重程度。对颅骨骨折用X线平 片虽多能诊断,但X线平片不易显示颅底骨折及骨折并发的颅内血肿。CT不仅可 显示平片容易见到的骨折,而且还能显示X线不易显示的颅底骨折及骨折并发的颅 内血肿,是颅脑损伤的最佳检查技术。由于CT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自CT应用 以来,急性颅脑损伤的死亡率明显降低,说明CT在临床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目 前,在影像学上另一较新的检查技术一一MRI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上也起着 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急性颅脑损伤时其诊断价值不如CT高,只是在下列情况下 有特殊意义:(1)显示较小脑挫伤,特别是脑干、颅后窝等脑底部的微小损伤病灶 比CT敏感(2) CT平扫亚急性血肿可呈等密度,MRI则呈高信号。2脑肿瘤CT能显示密度不同的肿瘤,肿瘤一般在1MM以上即可显示。高分辨扫 描还能分辨某些大小仅数毫米的肿瘤。CT显示钙化极为敏感,肿瘤的不同成分又 有密度的特点,增强扫描还能反映肿瘤的供血特点几血脑屏障是否健全或完整。因 此,CT不仅可确定有无脑肿瘤,既能准确定位及定量,还能对脑肿瘤进行定性诊 断,准确率为7090%,是目前脑肿瘤检查的基本技术。CT的组织密度分辨率虽 高,但与MRI相比则不如MRI;而且CT主要是横断位成像,不能行矢状位扫描; 在颅后窝常有颅骨伪影以及增强扫描采用的碘造影剂可能有不良反应,所以,有的 单位更多的采用MRI检查脑肿瘤。在影像诊断中,显示乖体微腺瘤、微小听神经瘤、 脑膜肿瘤、脑干肿瘤及对碘过敏者,CT的诊断价值不及MRL3脑血管疾病CT显示脑出血常呈高密度,脑梗死常呈低密度,起诊断准确率高而 且迅速方便,是首选的检查技术。CT平扫和增强扫描可显示脑动脉瘤和脑血管畸 形,特别是能清楚显示其并发症,如出血、梗死等。直径1CM以上的动脉瘤在CT 血管造影(CTA)上能清楚显示。但CT也有以下不足:(1)亚急性或某些慢性出 血在CT偶可呈等密度而漏诊;(2)脑梗死24小时内CT不易显示,MRI显示早 期脑梗死优于CT,特别是MRI采用弥散成像及灌注成像还可显示细胞毒性水肿, 发现可逆行脑梗死。此外,对显示微小脑梗死,特别是小脑、脑干部位的梗死灶, CT不及MRI; (3) CT检出脑动脉瘤的敏感性较低,平扫只能发现约10%-30%的病 例,MRI结合MRA可显示3-4MM的动脉瘤而优于CT,但显示其并发的蛛网膜下 腔出血,CT比MRI更敏感。对微小动脉瘤或动脉瘤并发出血,CT和MRI不能明 确诊断时,应行脑血管造影检查;(4) CT对脑血管畸形特别是对较小病灶的直接 征象不易显示,明显不如MRI敏感,但二者结合可优势互补,常能较全面地了解动 静脉畸形和海绵状血管瘤的基本病理改变。诊断困难的病例需行脑血管造影检查。4颅内感染性疾病CT可对脑脓肿进行早期诊断和准确定位,能显示结核性、病毒 性、真菌性感染及脑寄生虫病的各种病变。由于显示钙化敏感,对非活动期脑囊虫 病的诊断有很高价值。但是,其软组织分辨率不如MRI高因而颅内的某些感染性病 变如脑膜炎、病毒性脑炎及脑囊虫病(活动期和退变期)在CT有时不能显示, 而这些病变用MRI常能获得证实。5颅脑先天性畸形、脱髓鞘病及变性脑病CT能显示各种病变,特别是对结节硬化、 STURGE-WEBER综合征等含有钙化病变的显示有独特的价值。但其他的病变,CT 只能提供部分信息,如多发性硬化,CT仅能显示的1/3病人的病变,而MRI检出 病变的敏感性明显高于CT,准确率儿乎可达100%o正确认识各种检查技术的特点,在疾病检查中合理选择检查技术是十分重耍的。单 一检查技术不能解决诊断问题,应考虑采用下一步检查。然而疾病的影像有其特殊 性,同一疾病可有不同的征象(同病异征),不同疾病的影像表现也可相似(异病同 征),这就需要在抓住本质征象分析的同时,还应密切结合临床特点及生化检查进行 综合分析,再作出最后诊断。如脑囊山感染在CT呈环状强化吋,与其形态表现 相类似的疾病有脑脓肿、结核性肉芽肿或脑转移瘤、星行细胞瘤等,鉴别诊断时, 要综合分析临床特点,并对实验室检查进行分析,如血清或脑脊液的囊虫补体试验、 间接血细胞凝集试验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检查都对脑囊虫的诊断很有意义。若阳 性,同时缺乏其他疾病诊断的证据,则可诊断为脑囊虫病。若脑囊虫免疫学试验阴 性,而CT呈较典型的脑囊虫病表现,特别是辅以MRI检查吋发现脑囊虫的头节 时,临床病史也支持脑囊虫病,则仍应诊断为脑囊虫病表现,因为脑囊虫病的免疫 学试验阳性率并非100%,只有90%左右。反之,若病人曾患有肺癌,CT有环行 强化病灶H没有脑囊虫病的特征表现,即使血清免疫学试验阳性,也不能因此而诊 断为脑囊虫病,因为血清免疫学试验阳性只能代表感染过囊虫。因此,CT诊断时 除掌握疾病的CT表现外,还需熟悉其临床特点及有关实验室检查的临床意义,对 作出正确CT诊断也是很重要的。二、五官和颈部检查技术(-)眼CT检查采用横断位扫描。病人仰卧,头的正中矢状线与床面中线一致。扫完定位片后,平 行听眦线自眶下缘扫至眶顶,层厚3-5MM,连续扫描,感兴趣区层厚1.520MM。 为了更好的显示病灶与眶内解剖结构关系,常辅以冠状位扫描,层厚4-5MMo若是 眶内占位性病变、感染性病变及血管性病变时均需增强扫描。眼眶外伤与异物只需 平扫。()耳CT检查采用横断位,通常为靶CT扫描,层厚1-2MM,自外耳道下缘向头侧连续扫描至颖 骨岩部上缘,用骨窗进行观察。病变范围较大者,可采用普通薄层扫描,层厚3-5MM。 为详细观察耳蜗、鼓室盖和面神经管等部位,可以冠状位扫描为主,层厚1-2MM, 扫描线垂直于听眦线,自外耳道后1CM向前行连续扫描。(三)鼻腔与鼻窦CT检查采用横断位扫描,先扫定位片。横断位扫描线与听眦线平行,一般自硬腭扫至额窦, 层厚5-10MM,连续扫描。可疑骨破坏部位采用1.5-3.0MM薄层扫描,通常应辅以 冠状位扫描,层厚4-5MMo为识别富含血管性病变(如血管纤维瘤、血管畸形等), 鉴别肿瘤、炎症、实性病变和囊性病变以及了解肿瘤向周围结构蔓延等,均需采用 增强扫描。(四)咽、喉CT检查鼻咽部横断位扫描,先扫定位片。根据定位片,自听眦线下4CM并与眦耳线平行 向颅底扫描,层厚为5MM,层距为5MMo观察颅底孔管用1.5-3MM薄层,还应常 规行冠状位扫描。鼻咽癌病人应常规扫描上颈部,扫描层厚为5-10MM,连续扫描。 扫描的上下界限依病变范围灵活掌握。疑为肿瘤侵犯颅内及淋巴结转移者均应增强 扫描。喉部采用横断位扫描。病人取仰卧位,颈部伸直或过伸,先扫定位片。横断位扫描 时,平静呼吸,不吞咽,层厚及层距均为3-5MM,其上界为舌底,下界大约至气管。 为显示真、假声带及喉室,可采用12MM薄层扫描。为了解颈淋巴结的转移,扫 描范围要包括全颈部。非喉病变处扫描吋,层厚可用8-lOMMo为了解声带的运动 功能嘱病人持续发音扫描。为了解肿块与大血管的关系以及鉴别颈部肿大淋 巴结与颈部正常血管,需采用增强扫描。(五)颈部CT检查先扫定位片,然后依据颈部病变的部位、性质决定扫描范围。常规采用横断位扫描, 层厚5-10MM,连续扫描。微小病变加扫薄层。为鉴别颈部肿块与颈部大血管以及 了解两者的关系,需采用增强扫描。(六)CT在五官和颈部疾病中的应用评价CT能十分清楚地显示眼、耳、鼻、鼻窦、咽和喉等的复杂解剖结构,能较好地显 示这些部位的病变及其与周围正常结构的关系。三维CT成像可立体直观地显示咽、 喉腔内病变的位置和范围。喉的CT仿真内镜成像检查还能显示喉镜不能显示的阻 塞性病变远端。CTA可显示头颈部血管性病变及肿瘤侵犯血管。CT已成为五官和 颈部最有诊断价值的一种影像检查技术,在许多疾病中可作为首选方法。但也应看 到,CT在五官和颈部病变中主要价值是明确病变的范围及其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 系,定性诊断仍有不少困难。1眼CT能确定眶内肿瘤的存在、位置、大小及范围,并可对良性与恶性进行鉴别, 能准确评价眶内炎症、眼型GRAVES病、血管性疾病、眼眶外伤与眶内异物,多数 情况下可作为首选的检查技术。但常规X线片也能显示眶内致密异物仍可作为基本 的检查方法。CT的不足之处:(1)不能区分眼球壁的视网膜、脉络膜及巩膜结构, 故对眼球病变,无论是观察病变的大小、范围还是定性诊断均不如MRL B超对眼 球的正常结构显示也比CT好,尚可显示视网膜血管。因检查方法简便易行,诊断 准确率高,因此,一般认为B超是眼球病变的首选检查技术。(2)不能像MRI 一 样行任意方位成像,软组织分辨率低于MRI,故对评价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