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思考与探索 摘要:课程思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课程观,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作为中国语言文化与外国语言文化连接的人文学科,新时代外语专业肩负着为我国外交事业献计献策、培养兼具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重任,只有在外语专业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才能解决外语专业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高校外语专业应以融入了课程思政理念的专业课程为抓手,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育人目标,坚定信念,创新方法,竭尽所能达成目标。关键词: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思路,实践路径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点,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系统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1课程思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育人理念,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高校教师的80%是专业教师,课程的80%是专业课程,学生学习时间的80%用于专业学习,专业课程教学是课程思政的最主要的依托。”2在高校外语专业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既是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办好新时代社会主义大学的有效途径,也是为民族复兴、国家强大培养德才兼备的建设者的重要手段。高校外语专业应提高认识、充分重视、优化原有课程设置,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一、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课程思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课程观,教育目标是立德树人,核心基础是课堂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所有课程、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一种大思政体系的延续,既是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一种教育方法,又是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员育人的一种教育体系,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各门专业课都要贯彻的理念,更是国家探索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一种教育理念。在高校外语专业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既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又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途径,必将引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入新阶段。1.高校外语专业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新探索课程思政理念植根于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阐释的共产党宣传与政治教育的思想。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特别强调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邓小平非常关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他关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观点为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提供了思想基础,孕育了课程思政理念的萌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了这一理念,创造性地提出了课程思政的理念。课程思政理念是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全程教学中,形成思想道德培养与专业技术学习同向同行、协同共进、共同发展的终极课程目标。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外语专业而言,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外语能力,还在学生的学习中培养了家国情怀,开拓了国际视野,学生文化自信意识不断提升,学生因此具备了在各种场合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智慧、展现中国风采的素质。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对新时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考,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实践的新探索。2.高校外语专业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的新途径中国传统教育历来重视德行的培养,育人以德为先,以德为重,德是人的精神核心。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新时代高校立身之本。社会主义高校不仅要培养科学知识卓越的人才,更要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德才兼备、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长期以来,高校专业课程负责知识传授,思政课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3。这就要求将德育贯穿高校育人整个过程,做到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学习目标、坚定学习目的、树立理想信念。课程思政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思想价值引领,使专业课程的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统一。在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将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是实现“三全育人”目标的新举措,是有效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途径。就外语专业而言,推进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不仅为外语专业找到了一条科学培养人才的新路径,还可以根据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完善“着力培养素养型外宣人才、博雅型外事人才、复合型经贸人才、文化型传承人才、国际型知华人才”4的人才培养目标。3.高校外语专业践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5。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充分证明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工作中的首要地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在实践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依靠政治理论课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协同的发展轨迹,遵循着从政治与思想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学校德育、学科德育到课程思政的发展过程。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等新形势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6。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以专业课程为抓手,将思想道德教育贯穿整个育人过程,让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系统推进价值引领、各类专业课程的学习与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探索和揭示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互渗透的育人规律,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向新阶段。就外语专业而言,将思想道德教育贯穿整个育人过程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二、高校外语专业课程中课程思政理念的体现2014年,习近平在德国出访期间讲到,“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与人沟通很重要,国与国合作很必要。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就是语言。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掌握一种语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国文化的钥匙”7。“外语学习和运用能够推动中国与世界,尤其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多维沟通与交融,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意识。以中国思想、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解决世界性问题的大国责任与担当对中国高校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赋予了更多使命,寄予了更高的期望。”8外语专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的实现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推进外语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让每个学生扎牢民族精神之根,铸就爱国主义之魂。1.从习近平外交思想中塑造国际格局,坚定政治立场“面对风云激荡的国际形势,习近平总书记以伟大战略家的远见卓识,准确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全面判断国际形势走向和我国所处历史方位,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人类进步潮流的新理念新主张新倡议,旗帜鲜明地回答了中国应当推动建设什么样的世界、构建什么样的国际关系,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外交、怎样办好新时代外交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和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即习近平外交思想,为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外交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9高校外语专业要为国家的外交事业培养合格的外事人才,不仅在日常教学中应将习近平外交思想作为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进行系统地梳理和讲解,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面临的国际问题、所持的政治立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还应在外语技能教学和外国文化讲解中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引入与所学内容相关的习近平外交思想内容,让学生可以在具体情境、具体问题中深入了解我国的外交理念,客观分析和评价我国的外交立场和所持态度,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习近平外交思想把继承与发展结合起来,升华了新中国几代领导集体的外交思想,拓展了新中国的外交理论体系,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传统理念赋予更加鲜明的时代精神,上升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历史新高度。10外语专业在外国语言、文化知识讲解时可以结合新中国外交事业发展历程、重大外交历史事件为学生介绍新中国反对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正义立场,结合当今国际热点问题为学生全面、系统地讲解在涉及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大问题上我国划出红线、亮明底线,果断采取一系列坚定维权措施,坚决捍卫国家核心利益与民族尊严的外交立场,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全面了解我国的外交理念、外交思想,体会作为一名外事工作者要勇于面对复杂的局势、保持清醒的认识、坚定正确的立场,时刻以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光荣使命。2.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升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历史积淀与思想宝库,是中华文明赓续传承、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基因密码”。一部中华文化史就是一部中华文化思想创造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留下来的思想经典几乎涵盖了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成为中华文明从未间断的文化源头,也为世界文明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11在外语专业讲授外国历史、文化、国情知识的同时,我们也应当引入同一时期我国思想文化精髓的介绍,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在世界范围内了解我国的历史文明进程、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知识和情感认同上提升文化自信;还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思想的精神,锻炼学生使用外语介绍中国文化、结合现实需要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还可以在翻译课上为学生选取简单、容易理解的历史典故、先贤思想精华作为翻译的语料,通过对语料的详细讲解和翻译实践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浸润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提升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外译能力。习近平外交思想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赋予其新的时代印记和人文内涵,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蕴含着“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美好愿景。周边外交方针的阐发中体现着亲仁善邻、兼爱非攻的历史传承;全球治理的改革诉求中借重了和衷共济、协和万邦的传统智慧;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的过程中秉持了和而不同、立己达人的和谐理念。12在外语专业课程中应充分为学生讲解这些外交策略的思想来源,结合具体外交事件让学生分析和阐述中国的外交理念和文化传统,在学习中感受中国为全人类的共同进步和发展贡献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培养学生自主发现、理解、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培养爱国、知国、为国的家国情怀。3.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尊重多元文化,培养思辨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理念,来自“天下为公”的中华文化传统,彰显着一个百年大党的世界胸怀,把中国发展和世界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根本利益结合起来,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13这一理念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希望与世界各国携手进步、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望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