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流学科建设蓝图是如何描绘的基于41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建设方案的文本分析 三、对各校一流学科建设蓝图的反思1.一流学科建设=既有优势学科建设?综上所述,各高校在规划一流学科建设蓝图时都重视建设其优势学科,但关于优势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是否也要朝着一流的方向建设,则鲜有提及。其实,很多学校在除优势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中既包括发展前景广阔、处于成长发展初期的新兴学科,也包括需要长期建设才能取得突出进展的后发型学科,如果这些学科也能在这次规划中朝着一流的方向进行引导和建设的话,对于打造大学未来的优势交叉学科群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所大学的使命主要尽管不完全是体现在它所提供的教育项目的广泛程度和学位的范围”4,而教育项目和学位的多样性与质量都有赖于大学内部学科群落的丰富性与建设的完备性。笔者对于各校建设方案中将一流学科定位在既有优势学科上的担忧主要在于,这并不利于大学内部和谐的学科生态群落的成长与发展,甚至可能会进一步强化我国学科建设中已呈现出的“马太效应”5。尽管能否拥有优势学科群落决定着学科系统在整个高等教育领域的核心竞争力6,但是和谐有序的学科生态是实现学科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一般来说,一流学科的形成从来不是异军突起,需要相邻学科融汇出来的相关学科群或者互不相干的学科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交叉学科群7为其发展提供条件。因此,各高校在规划一流学科建设时,不应只重视既有优势学科的建设,还应着眼于整体学科布局的优化,打造和谐有序的学科生态,促进各类学科间的协调发展,这样才有可能使大学作为一个整体向着世界一流迈进。2.一流交叉学科群应主要依靠自然科学群内部的交叉吗?交叉学科的发展代表一所大学学科发展的深度和创造力,是衡量一所大学能否跻身世界一流的重要筹码。8虽然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在进行学科建设规划时都意识到了交叉学科群建设的重要性,但目前罗列出来的交叉学科以自然科学内部交叉结合为主,这似乎与未来交叉学科发展的方向不相符。已有研究表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之间的结合是当代科学发展的重要趋势9,尽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及其研究目的,但它们是相互统一、相互融合、相互作用以及协调发展的10,很多人类重大课题的解决都需要多学科知识的支撑,特别是跨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类别的多学科知识的共享与交融。例如,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心理学、语言学、通讯科学与工业管理等学科间曾进行过交叉研究11,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学科除了与传统的数学、工程学等学科交叉外,还融合了社会学、管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学科12。这种大胆突破既有学科大类间藩篱的尝试,显然与我国“双一流”高校在学科交叉建设方面的“谨小慎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之间要想实现真正的交叉融合,不是简单地通过方案的规划以及物质上的支持就能实现的,它还需要有学科文化间的深层融合作支撑,否则,学科交叉就只能停留在表面。3.一流学科建设应主要靠科研建设吗?如表2所示,“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其一流学科建设措施中,对于科研层面的措施用了较大的篇幅来进行说明,相较而言,人才培养方面的措施则着墨不多。从表面上来看,这可能意味着各高校在建设一流学科方面,似乎更愿意在科研方面进行建设规划。但是,必须承认的是,在各校的建设方案中,其实有不少科研方面的建设措施也是有利于人才培养的。而且,我们似乎也很难仅从篇幅的多少就对各校建设措施的轻重缓急做一个简单的判断。笔者的担忧只是在于,如果各校在进行一流学科建设时,把依托学科开展的科研工作与学科人才的培养割裂开来,甚至单纯、过度地强调通过科研建设来提升学科发展水平,就容易在一定程度上忽视科研育人功能。离开了学科人才的培养和锻造,任何科研建设的宏伟计划都将因失去它的后备军而无法实现。与此同时,由于“科研建设的成果易于评价,其相关投入在短时间内能见到一定的效果”13,而人才培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并且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间接性,因此,高校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容易受到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重科研而轻人才培养。其实,正如有学者所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学科建设的出发点和价值旨归”14,有了尖端的学科人才,才有可能促进优秀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进而实现学科发展水平的不断跃迁。因此,在一流学科建设措施的设计方面,不应仅重视科研建设的投入,也要重视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四、结语通过对我国41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一流大学建设方案的分析,本研究尝试勾勒出了这些高校在一流学科建设方面的总体蓝图。但是,建设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并非是“自古华山一条路”15,这一总体蓝图本身在很多方面仍要反思和改进,故而很难承担起“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使命。况且各校的学科建设蓝图无论描绘得多么美妙,都必须经由其内部学术组织来落实。只有形成共识,纸上的蓝图才有可能最终变成“活”的行动指南。因此,各校在进行一流学科建设的规划时,应注意结合高校自身的历史、定位、学科结构、发展特色等因素进行学科布局。此外,一流学科的建设规划与其说是一个静态的文本,不如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一过程“既是影响管理行为的各方意志输入、体现的过程,也是大学各种资源的重新分配和整合的过程”16。各高校只有审时度势地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做出调整,才有可能实现学科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参考文献:1李醒民.知识的三大部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J.学术界,2012,(8):5-33.2钱颖一.谈大学学科布局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6):1-11.3张伟,徐广宇,缪楠.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内涵、潜力与对策基于ESI学科评价数据的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6,(6):32-36.4弗雷德里克博德斯顿.管理今日大学:为了活力、变革与卓越之战略M.王春春,赵炬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8.5王建华,朱青.对我国大学重点学科建设制度的反思J.中国高教研究,2013,(12):27-30:27.6武建鑫.学科生态系统:核心主张、演化路径与制度保障兼论世界一流学科的生成机理J.高校教育管理,2017,(5):22-29.7徐高明.学科评估要引领一流学科建设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8,(3):8-11.8陈乐.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视域下学科体系构建的实证研究基于中美18所研究型大学的比较J.山东高等教育,2015,(12):42-53.9李惠国.重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06-14(3).10尹星凡,袁结荣.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统一和协调发展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41-44.11李一希,方颖.刘宏伟,等.推动学科交叉建设一流学科的若干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12):25-31.12王娜,黄巨臣.推进跨学科建设: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形成的路径选择J.现代教育管理,2018,(5):24-29.13许迈进,杨行昌.教学与科研并重:研究型大学和谐发展战略的重要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4):49-51.14蒋洪新.强化育人导向推进一流学科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6,(11):44-46.15武建鑫.全球顶尖年轻大学的学科布局及其战略选择兼论后发型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制度空间J.中国高教研究,2017,(5):68-75.16王英杰,刘宝存.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与发展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275.作者简介:申超(1985),男,山西潞城人,天津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管理学博士,从事高等教育组织与管理研究;杨梦丽(1994),女,山东烟台人,天津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从事高校学科发展研究。 -全文完-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