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3.2.2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学内容:四年级上册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学设计:1、课标分析: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动;作为老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同学个性的“场所”,让同学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呈现生命的活力;2、教材分析: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是青岛版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三角形”中的一课时,该课时是在同学初步明白了三角形的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三角形的特点,即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三边关系定 理不仅给出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供应了判定三条线段能 否组成三角形的标准 , 娴熟敏捷地运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数学严谨性的一个表达 , 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同学全面摸索数学问题的才能, 它仍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中,老师依据学校生喜爱玩的天性,第一设计让同学用小棒拼三角形的动手操作活动,使同学一开头就进入学习状态,同时也可产生认知冲突,为后面的学习铺好路;在老师的引导下,当同学发觉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后,老师这时再出示书上的一组数据让同学判定,训练同学敏捷运用学问的才能;本节课的后半部主要是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同学在解决问题地过程中懂得、把握本节课的重点;3、同学分析:依据学校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数学方面除了重视加强同学对基础学问的教学,仍要留意培育同学才能,进展同学的智力,养成良好的 学习习惯;由于四年级同学对三角形已有了初步的熟悉,并有肯定的生活体会;但对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规律同学很难发觉,特别是对于智力较差的同学,他们缺乏肯定的问题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让同学从嬉戏中去一步步地发觉、解决,能调动同学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同学的学习爱好,有利于学问的懂得和把握;4、教学目标分析:1、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2、能运用所学学问解决生活中的简洁问题,培育同学解决问题的才能;3、培育同学的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5、教学要点分析: 在本节课中, 探究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难点,而利于这一规律来判定能否组成三角形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是本节课 的教学重点;6、教学策略设计:依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同学的特点,采纳嬉戏的形式,让同学从嬉戏中去发觉问题,提出问题,并从嬉戏中去解决问题;使同学有开心的学愤怒氛中把握学问;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有意地设置一些障碍,同学在翻越一个个小障碍中解决学习中的一个个小问题;教学预备:老师方面:电脑课件、实物投影;同学方面:每组预备一捆小棒(2 厘米、 3 厘米、 4 厘米、 5 厘米、9 厘米、 10 厘米)小尺、铅笔;过程设计:一、 课前谈话:同学们,你们喜爱做嬉戏吗?你最喜爱做什么嬉戏?(同学沟通)咱同学喜爱做这么多的嬉戏,在嬉戏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收成?看来,做嬉戏有这么多的好处:能培育我们的合作精神;锤炼我们的速度和力气;仍 有动手操作才能等;二、动手操作,引发冲突;今日,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个小嬉戏,玩小棒,老师要看哪个小组同学的合作才能强;每个小组发了六根小棒,请从这些小棒中任意选三根来围三角形, 看哪个小组围的三角形多?(同学分组进行活动,同学汇报围三角形的个数;)生 1: 4 个;生 2: 3 个;生 3: 6 个,问:有的小组合作得很默契,围得三角形多,有的小组成员协作得不太好,围的个数不多;在刚才围三角形的嬉戏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觉?生 5:我发觉有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师:的确是这样,有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三根小棒怎么也不能围成三角形;三、出问题,自行探究;问:你有什么疑问?生 1:什么样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生 2:什么样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师:下面请大家拿出刚才用的小棒,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刚才两个同学所提的问题;(同学分组活动)同学沟通时,拿着小棒到实物投影演示:生 1:我们小组所选的三根小棒不能围三成三角形,我们将较短的两根小棒连接在一起与最长的一根小棒相比较,发觉较短的两根小棒和起来没有另外一根小棒长;生 2:我们把较短的两根小棒连接在一起与最长的一根小棒相比较,发觉较短的两根小棒和起来不是没有另外一根长,而是同另外一根一样长;生 3:我们发觉的结论与同学1 相同,我们是通过用直尺分别度量这三根小棒的长度,再运算、比较后发觉的;生 4:我们发觉的结论与同学2 相同,我们也是通过用直尺分别度量这三根小棒的长度,再运算,比较后发觉的;师:我们拿出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三边分开,象上面一样比较一下这三条边在长度方面有什么关系?(同学活动后汇报)生 1:我发觉较短的两条边加起来比最长的一条边长,同刚才的结论正好相反,生 2:我发觉我这个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加起来的和都比第三边长;生 3:我的发觉同同学2 一样,也是这个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加起来的和都比第三边长;生 4:“任意两边”是什么意思?我不太懂;生 5:任意两边就是指三角形三边中的每两条边加起来的长度都比剩下来的第三边的长度长;生 4:原先是这样的;生 6:也就是说,任意一个三角形,它的三条边都存在这样一个特点,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边,生 7“我看到书上也这样写的;同学看书:师生小结:当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时,不能围成三角形, 当三角形的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不能围成三角形,当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就能围成三角形;即: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书)四:构建模型,联系实际:1、这儿有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分别是a 厘米、 b 厘米、 c厘米,你能用几个式子表示出三第条边之间的关系吗?(电脑出示)同学口答,得出a +b c , a+ c b、 b+ c a2、出示练习,下面几组线段,能围成三角形吗?为什么?(电脑出示)(1) ) 3 厘米、 4 厘米、 5 厘米(2) ) 2 厘米、 4 厘米、 6 厘米(3) ) 3 厘米、 4 厘米、 8 厘米(4) ) 2 厘米、 4 厘米、 8 厘米依据本节课所学学问,同学比较简洁判定出(1)、(2)不能围成三角形, (3)、( 4)能围成三角形;2、电脑出示:;学校;公园;图书馆如你想从学校到图书馆,有几条路可走?最近的是哪条路?你能用这节课所学的学问说明一下吗?(动画:这三点连起来组成一个三角形,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五、本课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成?对自己的表现用一句话评判一下;板书设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时,不能围成三角形;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不能围成三角形;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能围成三角形; 用字母 A 、B、C 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条边;A+B A+C BB+C A创新设计: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期望自己是一个发觉者、讨论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 种需要更为剧烈;”在本节课,充分满意了同学的这种需求,让同学在嬉戏中自己发觉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让同学感受到胜利的欢乐;教学后记:以上教学取得了特别好的教学成效;同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得到较好表达;体会有以下几点:1、创设同学喜爱的嬉戏,有利于激发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华罗庚指出, 对数学产生枯乏味、 神奇难懂的印象的缘由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本节课一开头,谈话引入嬉戏,同学的精神立刻为之一振,接着进行小棒围三角 形的嬉戏,同学的积极性立刻调动起来,从玩嬉戏的过程中发觉问题,从小组研 究、动手操作等的过程中将问题一一解决;大大调动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并为 后面同学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育同学的创新意识埋下伏笔;2、让同学带着问题去学习,有利于同学探究学问;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有句名言:问题是数学家的心脏;我国闻名训练家顾 明远也说过:不会提问的同学不是好同学; 但是怎样才能让同学感到有问题呢?老师必需启示同学主动想象,去挖掘去追溯问题的源泉,去建立各种联系和关 系,使同学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本节课同学在玩嬉戏过程中,只顾得围三角形, 于是老师问:你们刚才在围三角形的过程中,有什么发觉?同学会立刻想象出:有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你有什么疑问?轻松的把问题又重新抛给了同学,将老师的引导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却又不留半点痕迹;即激发了同学的学习爱好,激活了同学的思维,又培育了同学的发觉问题、探究问题的意识; 3、提高应用意识,努力表达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 数学学问生活化, 把所学学问应用于生活实际,不但可以使同学感到我们所学学问是有用的,而且有利于提高同学敏捷应用学问的本事, 我们本节课的最终设计了一道生活问题,并以你的语气陈述, 努力使同学能身临其境,当解决问题的主人,提高同学的应用意识;同学在这种氛围中,思维也被 激活,语言规律才能和表达才能呈现自我的意识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假如我们长此以往这样坚持下去,我们的同学将会是受益无穷的;良好的训练肯定要致力于同学用自己的眼睛去观看,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同学在学习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与价值,体验到了自己主动建构学问的欢乐;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