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尴尬的近义词13篇 尴尬的近义词(1) 在欧亚两大洲的过渡地区,有一个独特国家土耳其。说它独特,是因为他不同于中东地区其他。在19_年,土耳其就把阿拉伯式的文字改成拉丁字母,拼法彻底向欧洲文字靠拢,以期得到以基督教、天主教为主的欧洲认同。 就政治体制而言,昔日强大的奥斯曼帝国,也早已向临近富裕、文明的欧洲国家看齐。尽管全国96%的领土位于亚洲,但向往发达的欧洲无可厚非。日本离欧洲不止八丈远呢,不是也愿意动辄以西方自居而不屑与亚洲国家为伍吗?何况土耳其多多少少还与欧洲国家有着接壤的边界。 1963年,土耳其就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1987年,正式提出申请加入欧盟,但这个申请在两年后被欧盟委员会否决,使土耳其遭受第一次重大打击。_年后,当后边排队的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马耳他等10多个候选国先后顺利被欧盟所接纳,唯独起一个大早的土耳其,还尴尬地在晚集上苦苦徘徊呢。 看来,要想做欧洲的新娘,还要继续耐心等待。欧盟的“婆家”还有诸多看不惯的地方需要这个希望渺茫的候选国改进,比如死刑、比如与希腊的争端、与塞浦路斯和解以及库尔德问题等等。 更主要的是,欧洲人一直认为:如果不是土耳其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后更名伊斯坦布尔)和部分巴尔干地区,它的历史与欧洲没有任何联系。而巴尔干地区经济落后于欧洲其他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应归咎于这一占领! 土耳其人有一种比下有余的自豪感和高不成的挫折感。他们看不起周边的阿拉伯兄弟国家,但又怕外人提问:“土耳其属于欧洲国家还是亚洲国家?”从内心里,希望别人将他们视为欧洲人,但欧洲反应冷淡,实在让每个土耳其国民心理上都很尴尬。只有欧洲的大门早一天对他们敞开,才会结束那种暧昧和尴尬的洲籍身份。 以欧洲的标准,土耳其的确有着较大差距。比如土耳其航空公司,全然没有现代社会理应具备的时间概念,冗长、繁琐的安检就是一例。恐怖主义阴影可以理解,但安检时间安排得极不合理。在伊斯坦布尔机场,开始安检的时间距起飞时间仅仅30分钟。 200多乘客依次仔细检查,还要求每个人解开裤腰带、脱鞋。平均一个人至少需要一分钟,在检查第一个人的时候,完全可以让第二个做准备,可“土航”的人不慌不忙,航班经常因为人为的安检,而不是不可抗拒的天气原因而推迟、延误。 近日,土耳其政府提出的旨在使民主和人权状况符合欧盟标准的“修宪议案”,在公投中赢得58%的支持得以通过。总理对此乐观表示:我们度过了一个迈向民主的历史性转折点。但是,距离“婆家”的深宅大院,土耳其还有许多门槛需要跨越。 祖先的长途迁徙和复杂的地缘环境造就了土耳其人鲜明的性格特点。经历了奥斯曼帝国的盛极一时和近代史上的衰落,经历了80多年换装、换文字、全盘西化、“脱亚入欧”的过程,却总是被心目中的家园所拒绝。 地缘的争议,人文的差异,信仰的对立,认同的错位,欧亚的猜忌,历史与现实的矛盾如果你足够敏感,你就可以在伊斯坦布尔、安卡拉和伊兹密尔的街头感受到这一切。站在博斯普鲁斯海峡,远眺宏伟的跨海大桥时,你会由衷感叹,这里多么需要一座精神上的跨海大桥,一个超越于地理概念的欧亚交汇点! 凯末尔取消了哈里发制,确定了政教分离的世俗化原则:19_年,凯末尔下令禁止国民戴象征神圣宗教和奥斯曼帝国的礼拜帽,推广欧式服饰;19_年,参照意大利刑法典、瑞士民法典、英国贸易法和荷兰商法,建立了土耳其本国的刑法、民法和商法体系;而对语言的拉丁化改革使得现代的土耳其语单就形式而言已经与西方语言别无二致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现在的土耳其人如果不借助注释已经无法读懂凯末尔当年的演讲词了。 于是,一个发祥于东方的古老民族,在历经与西方数百年的接触与撞击之后,最终选择了植根西方。现今,除了在社会生活中还保留着一些东方民族传统的痕迹外,土耳其已经具备了相当深度与广度的 国性之为物,耳不可得而闻,目不可得而见。其具象之约略可指者,则语言文字思想宗教习俗,以次衍为礼文法律,有以沟通全国人之德慧术智,使之相喻而相发,有以网维全国人之情感爱欲,使之相亲而相扶。此其为物也,极不易成,及其成,则亦不易灭。” 欲孵化为一别体而不成 土耳其本是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奥图曼大帝国瓦解后的产物,属于地道的伊斯兰文明,但土耳其在现代转型中却以最大的决心彻底与伊斯兰文明断绝关系,力图成为所谓“西方文明“的一分子。从19_年代开始,现代土耳其国父凯末尔以政治强人的绝对权力加上其本人高超的政治手腕全力推动土耳其走向全盘西方化的道路,不但在政治法律等方面全盘引进西方制度,而且特别在宗教、思想、文化、教育、以及习俗等日常生活方面都彻底铲除伊斯兰传统对土耳其社会的任何影响,包括禁止戴传统的土耳其帽(因其有伊斯兰教象征意义),反对女人戴伊斯兰头巾,等等。不过正如亨廷顿所指出,最重要的改革莫过于规定土耳其语的书写必须用拉丁字母,而不准用传统的阿拉伯字母书写,这一语言文字革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它导致日后受教育的土耳其新生代实际上不再能阅读传统的经典文献,具有从文化上彻底断根的效果。在外交上,土耳其全面追随西方,于1952年成为“北约”的成员国,反过来,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土耳其则遭到非西方国家和不结盟运动国家的集体谴责,更被伊斯兰世界看成是渎神的国家。 尴尬的近义词(2) 与西人在人与人的称呼上相比较,国人的称呼,似乎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据我所知,西方人统称男性为先生;女性为女士。例如演说前的第一句话,就是按性别,称呼听众为先生和女士,即先生们、女士们。国人好像没有统称,只有细称,分门别类的细称。诸如有各位来宾,各位领导,同志们等等,称呼直指听众的身份,或者是特定的人群。 不过,西方人在称呼里,也是有细分的。所不同的是,西方人的比较简单,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称呼。假如是称呼男性的,直呼其名以外,好像只有先生一个词汇。对于女性的称呼也许多了一些,可是不过也诸如小姐,太太,夫人等,数个而已。 过去帝皇专制的时代,我除了知道皇帝自称朕,并且是朕管辖国民。朕统称国民为百姓。朕所属的官员,以及社会的上层人员,也把国民统称为百姓以外,其它的基本上是空白。甚至连百姓与百姓之间的称呼,也是知之甚少。或许这是因为国人的称呼比较复杂,或许是我不了解古人称呼的缘故。 可是,到了民国以后,直至今日,除了官方的,民间的称呼,还是知道了一些。其实,知道的仅仅局限于上海地区而已。除此之外,也是知之甚少。这是因为我们的街坊邻居中,父母辈们都是民国过来之人,其次我是生长在上海的缘故。 虽然民国以后,新中国新气象了,用新的称呼替代了旧称呼。又因为留下来的旧称呼一时半刻难改口,所以听到过一些旧称呼。记得的有,成年的男人不论婚否,统称先生,假如要细分的话,充其量只是估摸其年纪的大小,细称老先生,或者小先生;而女人则是统称为小姐,很少有人称呼太太的,尽管太太也是一种称呼。这是因为按传统,只有出嫁了的小姐,才称为太太,否则永远是小姐。一个年纪已经很大了,走路也蹒跚了的女人,不一定是太太。所以,对于年纪大的女人,称呼阿姨是最好的了,因为阿姨不一定嫁过人,又符合了她的年龄特征。除此之外,熟人之间的妻子,不分年龄统称为师母,例如:邻居或朋友姓张的先生的妻子,称呼其为张师母,如此等等。先生、小姐、太太、阿姨、师母等称呼,都是从前留下来的。 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国人的称呼都用同志了,上海也不例外。同志这一词,辞海的解释之一是:我国公民彼此之间的一般称呼,但没有指出始于何时。 据我所知,同志这一称呼不是随便可以叫的,譬如具有四类分子身份的人,是不可以称呼同志的。所谓的四类分子,指的是地主、富农、反革命和坏分子这四类人,稍后出现的右派分子,好像也不能称呼其同志。作为臭老九的知识分子,尽管臭了一点,但还是可以称呼为同志的。 至少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期前,同志这一称呼,除去划定的少数人之外,全国上下不分男女老少,也没有地位高低,统统可以称呼。其次,除了同志以外,要数师傅了。师傅这个称呼也是不分性别的,似乎是一种尊称,年纪大的尊称为老师傅;年少的尊称小师傅。直到现在,师傅这个称呼还是比较普遍,至少我在称呼别人时,基本上都是用师傅的。 上世纪80年代的中期后,社会上开始流行称呼先生和小姐了。称呼先生倒也自然,年老的叫老先生,年少的叫小先生,或者索性直接叫先生的了。可是,称呼小姐就有点尴尬了,称呼年轻的女子为小姐,觉得有种亲切感。假如称呼年老的为小姐,不免有点尴尬。当然称呼年老的为太太,未尝不可。问题是如果这个年老的是未婚女,你冒失地称呼她太太,她或许以为你在讥讽她。假如称呼小姐,有点叫不出口,如果称呼老小姐,则有不恭之嫌。于是,称呼女性有时确有尴尬之时。 小姐本是一个普通的称呼,是一个中性的词。可是,进入到21世纪以后,小姐这一称呼似乎有点贬义了,好像与失足未婚女和失足妇女有关系了。这样一来,称呼小姐反而有不恭之嫌了。于是,老师一词,成为了通用的称呼。 老师一词,本是学生对教授自己知识的人的尊称。除去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那个时代外,老师这个尊称没有性别之分,也没有年龄之分。不过,称呼老师的有其局限性,适用于学习场所中的师生之间。师就是老师,传授知识的人。生就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人。加之老师也是一种职业,并且是个高尚的职业。所以,称呼别人为老师,别人一定很是高兴,哪怕被称呼者是个小姐。 称呼别人为老师固然是好的。可是,尴尬的时候也是有的,例如:学生毕业后走上了社会,原本是此学生的老师,就要称呼其学生为老师,这不免有点本末倒置之嫌。再如,到有关的行政部门去办事,假如遇上男性办事员,称呼其先生即可。如果遇上了女性,尤其是年轻的女性,倘若叫她小姐,则将被疑心不恭。倘若叫她老师,像我这种上了年纪的人,实在是叫不出口,真是尴尬的很。 虽然,二千五百年前的先师孔子,曾曰三人行,必有吾师焉,这里的师显然指的是老师。然而,孔子先生毕竟还是设了个前提,即所谓的三人行。现在倒好,逢人就称呼老师,反而觉得对老师的不尊重。 真是的,称呼也有尴尬的时候。 尴尬的近义词(3) 他:“最近很忙吧,很少看到你上线了。” 她:“不怎么聊了。” 她:“那你又是属于哪一种呢?” 他:“本以为自己还算是一个好人,可是在你面前我却再也没有资格这么说。” 尴尬,这也许就是尴尬吧。这可能就是他的尴尬。不知道话题问什么会说到这儿,再次揭开那份带着些许痛苦的回忆。好在稍停即逝。 她:“以前的事我都忘了。” 他:“忘了也好,毕竟我们生活在现在和未来,过去就让它成为永远封存的历史吧。” 再一次隐藏起来自己,他早已习惯了“潜水”,静静的看着有谁上线了,有谁下线了,谁的空间有了更新,谁又改变了诙谐的个性签名。 他选择了回绝,她选择了离开。他心存牵挂,因为她离开的不是时候她还没有学会自己面如何对生活;她内心不舍,因为他本不坏只是不能给予她要的爱。即使只是一份虚拟的关爱,他都舍不得给,不为别的,只为减少对她可能的伤害。 她几次从他的视线“逃脱”,又几次的被他“寻找”了回来。曾经的离去,未曾留下只言片语,她知道,离开也许出于无奈,她无法忍受他“残忍”的回绝她自认不高的要求。但他有他的原则,既是错误就不要将错误进行到底,在错误的方向上,越早驻足伤害越小,不要等到爱终成殇的时候,再回头已晚,唯有遗憾悔恨空留。 许久之后,她让人转达了她的意思,他获悉,再次联系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