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WORD 六国论教学设计余凤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大意。2. 自己预习,弄懂生僻字音、形、意,归纳重点文言实词语虚词。3. 掌握本文的文体知识“论”以论证为主。过程与方法1. 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领略借古讽今议论文的写作特点。2. 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学习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的方法。3.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情感态度价值观1. 领会询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抵抗外侮的思想。2. 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用心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媒体设计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继宫锁心玉、步步惊心之后,今年又出了一部吸引人心的穿越剧相爱穿梭千年,看来近几年穿越盛行哦。上课之前咱们也来穿越一下,请大家回到北宋,与我一同赴一场满汉全席。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轼二十岁,到京师卞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轼喝酒,轼欣然前往。席间大家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武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 “诸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菜喝酒,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你们喝酒哦!”请大家想一想:轼行了个什么酒令?(嬴政并吞六国)今天我们来学习六国论,昔日的战国七雄争奇斗艳何以演变为国一枝独秀,且看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板书:六国论题解六国: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为了独霸天下,国与国之间经常进行战争。六国论的六国就是指的战国七雄中国以外的齐、楚、燕、六个国家,它们都被国一个个地击破而消灭了。 “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六国论,其实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二、作者简介与时代背景1. 作者简介洵(1009-1066),字明允,眉山人,与其子轼、辙合称“三”,列入“唐宋八大家”。 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洵在文学上取得显著成就,是经过一番刻苦读书、认真作文的过程的。据他自述,少年时,他不爱学习,到了二十五岁,才开始知道读书。自以为比伙伴们学得好,但后来取古人之文一读,才觉得古人的“出言用意”都跟自己大不一样,于是下决心将过去所写的数百篇文章全部烧毁。然后,将论语孟子、愈的文章取来,终日诵读,读了七八年,才感到古代文章确实写得好。时间一久,读之益精,自己胸中也“豁然以明”,但还未敢自出其言。又经过一番努力,胸中之言日益多,甚至不能控制自己,只好将它书写下来。到了这时,落笔为文,才“浑浑乎觉其来之不易矣”。这就是历史上关于洵焚稿、勤奋读书、刻苦作文的美谈。 洵为文,成就显著。因此博得他同时代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以与著名文学家曾巩的好评。欧阳修指出:洵之文“博辩宏伟”。曾巩认为:洵之文“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2. 时代背景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于是统治者横征暴敛导致社会矛盾尖锐,朝廷部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软弱无能以致外交妥协投降。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找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 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宋仁宗庆历二年(1044年),宋又被迫与辽订盟,每年加“岁币”十万两,绢十万匹。同年,宋与西夏达成协议,西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银十万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北宋的这种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洵写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讽刺当朝统治者,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勿重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三、梳理文章结构1第1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 本文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弊在赂”,接着从正反两个不同的角度,即“赂者”和“不赂者”,均受赂之害进行论证。“赂”的国家因“赂”而“力亏”;不赂的国家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不赂者以赂者丧”。最后总结,重申论点,“弊在赂”。 (1) 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 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证的?(3) 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提出中心论点,总领全文,引发下文议论)2第2段以“割城”为例,论证“赂”之弊。 紧承第一个分论点“赂而力亏”写、三国把祖先艰难得到的土地轻易拱手送给国,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从而论证“弊在赂”的论点。 (1) 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的危害?A 以地事,导致了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刺激了贪欲和扩的野心。B 、楚、三国以地事求苟安而不得。(2) 用一句话概括本段的中心意思?(3) 本段观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的哪一句观点?3第3段,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事实,进一步论证“弊在赂”。 紧承第2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文中写齐、燕三国虽“义不赂”,但“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从而论证“弊在赂”的中心论点。齐国:与虎作倡终陷坑燕国:荆轲刺招祸患国:良将牧以谗诛 比较燕两国的一样点与不同点。 明确:共同点形势环境一样,处革灭殆尽之际。 军事策略一样,能守其土,义不赂。 不同点对抗国的方式不同 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刺王招致祸患。 因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本段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 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4第4段承上启下,提出“为国者”不要被敌国的“积威之所劫”的劝告。 (1)前一层与上一段末句有怎样的关系?后一层有什么作用? 明确:上一段末句从消极方面来说,不该用什么策略;这一层从积极方面说该用什么策略。(2)作者在本段连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呜呼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国合力抗的主。 悲夫又回到历史中,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抨击六国的政策。提出“为人积威之所劫”才是赂之根源。 作用: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起到连接作用,在历史与现实间快速自由转移,引导读者理清思路。(3)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明确: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5 第5段,借古喻今,劝谏北宋王朝改变妥协政策,奋起抵抗。 将六国的情况与北宋情况作对比,证明六国力量远弱于北宋,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旧事,点明本文主旨,即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本段议论的基础建立在作者自己对历史事实的分析上,源于历史,但又高于历史,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四、总结全文唐太宗世民在其名相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选自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 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洵写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讽谏北宋统治者要以六国为鉴,不为辽和西夏“积威之所劫”,要奋起抵御外敌以维护国权。五、拓展探究六国灭亡的原因自古以来就众说纷纭。辙认为“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桢认为“不施行仁政”。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燕:一个国家和朝代的兴衰,首先在于统治者的素质。始皇有雄才大略。齐:六国没有认清共同的敌人。:六国的国君没有做到真正的“合纵连横”,而是只图眼前利益。楚:国善用人才,而六国不能善待人才。(如楚国国君对待屈原):国发展国经济,增强综合国力,而六国不思改革。:不能听信谗言,诛杀谋臣呐!我杀了杜牧,自毁万里长城,终引狼入室。:“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六国灭亡,统一天下是历史前进的必然。六国灭亡已成为历史,在新的形势下,我们从六国破灭的故事学到了什么?不震慑于权势。个人在权势面前如果表现出过多的胆怯和退缩,就会失去本身固有的爆发力和创造力,最终碌碌无为。所以我们要想干成一番不朽的事业,就要不震慑于权势,把自己熔铸成正气、胆色、韬略的利剑,勇往直前。团结一心,其利断金。六个大国,居然被地处西北的国各个击破,其实,有一个基本事实就是,六国虽然强大,但并不团结,甚至彼此隔岸观火,勾心斗角,这就不是六比一的封垒,而是一比一。今天,面对美国的强权,面对日本的挑衅,一定要团结,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我中华56个民族团结一心,敢问世界谁人能敌?9 / 9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