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基于信息设计方向的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与方式研究 荆世鹏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从信息设计的快速发展情况及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趋势,重点从调整教学内容、重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优化师资力量、加强人才培养过程管理和构建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对信息设计方向的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与方式进行了阐述。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信息设计;培养过程与方式:J505 :A :1005-5312(2018)15-0179-02信息化是人类社会活动方式的一次巨大变革,信息的处理、存储以及信息传递的方式都出现了根本性的改变。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设计的内涵、设计的范畴、设计的形式及目的都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基于信息设计方向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必须要进行内容、方式、方法、机制和评价等方面的创新。一、研究背景(一)信息设计的快速发展21世纪称之为信息时代、读图时代,一个以图像传播为主体的时代。信息设计是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被提出并且日益受到重视,是近年来信息技术领域一个引人注目的新兴研究热点。信息化社会和之前的工业社会区别在于:设计人员不仅仅要对实体对象进行设计与创造,更重要的是对整个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信息进行规划和设计,从而提高信息传達的价值。当通信和语义技术越来越占据我们生活的中心时,信息设计就不仅仅显得重要,而且是一个涉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二)信息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趋势当代社会的信息传播已经进入全信息多媒体的时代,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社会对信息传播的质量和服务水平的要求也快速提升,要求信息及传播的发展向复合型媒体发展,在这一点上视觉传达设计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视觉传达设计不再拘囿于传统的以报纸、杂志、书籍等印刷媒介为主体的设计,如今数字媒体技术已经渗透到视觉传达设计的各个领域,并且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和参与也越来越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趋势:1.从物质向非物质延伸马克第亚尼在其名著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一书中对非物质设计做了如下定义:非物质设计是社会非物质化的产物,是以信息设计为主的设计,是基于服务的设计。在全新的信息时代,新的技术、观念与思维方式的导入,为我们重新审视视觉传达设计的载体与传播方式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维度和发展动力,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和互联网的影响,使视觉传达设计的呈现方式、手段都出现向非物质延伸的趋势。2.从静态化向动态化转变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通过图形文字来传递信息,这种平面的图形文字表达是一种静态的信息传递方式,仅仅能够起到让受众单一了解产品的作用。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使设计的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仅靠静态的媒体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新时代的需求,视觉传达设计逐渐超越了其原有的范畴,走向愈来愈广阔的领域。网络技术、数码艺术设计、数字电影电视、多媒体广告短片等相继登上历史舞台,动态化成为视觉传达设计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动态化设计使影片素材、动画科技创造动态的感受,也包括声音素材在多媒体中的设计应用更加直观,作为能够随着时间维度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视觉媒体,动态化表达的视觉形象更强烈,让信息更为真实、清晰和准确地传达给受众,传达的效果更佳。3.逐步向交互方向发展交互可以定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活动参与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当系统将信息传送给用户或用户传送给系统时,交互便发生了,其成为一个热门的设计话题与计算机、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交互设计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设计理念,那就是可以将信息和通信技术看成一种新的艺术媒介,被用来创造一种新的体验和生活方式,从人的需求出发,分析发掘潜在的用户需求和技术的成熟性,经济性之间的最佳匹配点,基于技术的潜能,为开发指明方向,设想和实验新的生活样式并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交互式视觉传达设计可以实现人们新体验的需求,并产生良好的互动效果,从而让受众更加清晰明确的接收到设计师所要传递的信息和内容。二、信息设计方向的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与方式信息设计方向的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与方式以“信息设计”为切入点,为实现信息设计方向的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人才培养制度的规定,运用教材、实验实施设施等中介手段,以一定的方式从事人才培养方式的过程,主要包括调整教学内容、重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优化师资结构、以及加强人才培养机制方面的建设等内容,它是实现信息设计方向的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目标,落实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一)调整教学内容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经常被称为平面设计,涉及的领域主要是以印刷为基础的包装设计、书籍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广告设计等内容,因此国内大多数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教学内容也是基于印刷媒介的这些内容。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表现的内容局限性日益明显,已经无法涵盖一些新的信息传达媒体,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教学内容必须积极把握设计发展的动态,及时做出调整。同时,根据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设计实用性教育的特征,在教学内容上要注意控制理论性教学和实践性教学在合理的比例范围内,适当向实践性、操作性强的教学内容倾斜。(二)重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活动的载体,是指同一专业不同课程门类按照门类顺序排列,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课程体系决定了学生通过学习将获得怎样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必须依据办学层次特点而变,必须根据科技发展的需要而变。重构信息设计方向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体系,要以信息化发展需求为动力,增加开设一些与信息设计发展方向息息相关的专业课程,例如可以开设设计符号学、数据可视化、公共导视、地图信息设计、交互设计、导向信息设计、网络信息设计、媒体设计、视听语言等信息设计类课程。同时要注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多样化,重构后信息设计方向的视觉传达设计课程体系是一种复合型、立体化、开放式的课程结构。学生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和空间,在课程选择组合方面由被动转为积极主动,学习的时间也更加灵活多样。(三)改进教学方法数字媒体技术不仅改变了视觉传达设计的内容,而且也必将改变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形式。一方面,互联网信息的传递具有“大量、快速、生动”的特点和优势,网络可以为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提供最新的案例资料和大量的高品质图片素材,扩充了课堂的信息量,满足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多媒体网络授课的形式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对视觉传达设计传统教学形成巨大的冲击。实现信息设计方向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方式的多样化,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还要采用案例教学,模拟实验教学,分组研讨教学、项目教学、社会调研以及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研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注重线上课堂与线下课堂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有助于培养视觉传达专业学生的独立学习的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实际创新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复合信息时代的要求的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四)优化师资力量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制约学校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其相关度大大地超出了对学校的各种物质投入等其他因素。在信息设计方向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毋庸置疑的是必须要有具备信息设计教学能力的专任教师。但是现实情况是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十分缺乏信息设计授课能力的一线教师,这是由于信息设计引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是近几年才开始实施,大多数专业教师缺乏相应的信息设计学习学习背景和工作经历,无法承担信息设计课程的教学任务。因此,优化信息设计方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师师资力量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可以积极引进具有信息设计学科背景的教师,另一方面也要立足于现有专业教师的培养,有目的组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师到国内外知名艺术高校进行信息设计方面的学习、交流,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建立交流平台,提升教师的信息设计方面教学能力。(五)加强人才培养过程管理信息设计方向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在培养过程中及时自我修正,这离不开人才培养的过程管理。加强信息设计方向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培养过程管理是指在制度层面上关于视觉傳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规定、程序及实施体系,是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得以按规定实施的重要保障和基本前提,也是培养模式中最活跃的一项内容,它对培养过程及所培养人才的质量与效益作出客观衡量和科学判断的一种方式。(六)构建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建设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评价可以对已完成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培养过程及方式作出判定,它把教学评价的结果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加以认识,使得评价对象能掌握自身发展的方向,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得更大的进步。构建信息设计方向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改进教学管理工作,提高视觉传达设计教育教学质量,更是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增值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对深化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三、结语视觉传达设计体现着设计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内涵,其领域随着科技的进步、新能源的出现和产品材料的开发应用而不断扩大,并与其他领域相互交叉,逐渐形成一个与其他视觉媒介关联并相互协作的设计新领域。高校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必须进行人才的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改革和创新,以信息设计为突破口,结合自身专业优势,从教学内容和课程、管理和评价制度、教学方式和方法三个维度上,构建多元的、相对灵活并且符合信息时代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方法体系,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信息设计方向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5635)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全文完-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