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德育“知行分离”现象分析及改善策略研究 张小英【摘 要】所谓“知行合一”,即客体对主体的顺应,“知”指良知,“行”指实践,在认识道理的基础上将该道理运用于实践之中。随着现代素质化教育的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逐渐提高,但在道德准则的认知与对道德行为的约束方面却略显不足,本文将针对这种小学德育教育中“知行分离”的现象展开讨论与研究。【关键词】德育教育;知行分离;改善策略G41 A 1671-1270(2018)05-0190-02一、小学德育“知行分离”现象的现状分析当代社会的德育教育具有全民共同关注道德建设的环境优势,小学教育处在儿童成长的初级阶段,同时也是学生可塑性最强的阶段。因此,小学德育教育直接为学生一生的道德行为奠定了基础。目前小学德育教育中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知行分离”的现状尤其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实践与理论脱节目前,小学德育教育最主要的载体即思想品德课程,通过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主要内容来实现道德教育,但对于小学生来说,马克思主义是抽象的且不具体存在的。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处于对具体事物的认知阶段,一旦思想意识缺少具体的载体形式,小学生就难以进行相关的认知和理解,更不要谈及对思想意识的接受和输出。同时在课本之外,学生对于道德准则的接触少之甚少,而对于生活中的实用价值等体系却接触较多。从而造成小学生可以正确的实行准则进行口头阐述及书写,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在自我行为当中,对正确的行为标准却视若罔闻。这种课本与生活的分离直接导致了德育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使得小学德育教育无法落到实处,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成为教育过程中的巨大流失,从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德育体系成为一句空话。(二)学校与社会分离学校通过德育教育为学生提供了一套标准而规范的道德体系,而学生在社会环境中,不可能总是被真善美保护起来,在偶尔遇见与该道德规范相违背的现象发生时,学生就会产生疑问,并且也无法将具体问题找到适合的解决方法,导致小学生对正规的学校教育产生怀疑,大大降低学校德育教育的质量。通俗地说,即小学生的思维在成长阶段不能将德育教育内化为自身的言行标准,这尚待学校与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就是一个缩减版的社会,教师在平常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让学生的学习能够为生活实际服务,而非成为空中楼阁,一旦遇到实际问题便失去了其该有的作用。通过学校与社会的精诚合作,让学生真正接触到实际的问题,对其价值体系形成一定的冲击,从而使教师在德育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发挥作用。其次,在学校德育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社会问题,教会学生从多角度去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二、小学德育“知行分离”现象的改善策略针对上述小学生德育教育“知行分离”的现象及原因分析,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改善策略:(一)丰富德育教学形式在小学生德育教学中,之所以出现实践与理论脱节的现象,主要是由于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习惯性的运用照本宣科或灌输式、说教式的教学形式。使得德育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德育教育离开了实际生活就没有了生存的土壤,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必须要依照正确的价值观念进行指导与解决。因而,丰富德育教学形式,使其具有实用价值尤其重要。笔者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出发:减轻德育教育的应试负担,卷面考试使德育教育的理论化程度加深,学生在应付考试的同时,对思想与行为的重视程度就降低了1。学校在学期末可以通过情景剧模拟的形式,考验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中的收获。具体可采取时代话题,如“遇见老人摔倒扶不扶”、“如何正确对待路边的行乞者”等问题。让学生在具体的场景中面对德育考验并做出应对,根据学生的表现判定其学习效果。拓展小学生道德实践的方式,众所周知,德育实践是个体道德形成与发展的动力2。德育教学者应当注重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的渗透,利用寒暑假的空白时间,鼓励学生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参与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加深学生在成长阶段对社会的认识。(二)积极开展校外活动当代很多中小学因考虑到安全问题及经济问题,几乎封闭了学生在校期间的校外活动。不参与到社会之中,就会导致上述“学校环境与社会环境分离”的现象。有些教育工作者直言不讳,提到假期父母会携带孩子到户外进行锻炼,但实际上,学生与家人同行,大多时候都被不同程度地保护起来,学生无法真正接触到社会与自然。学校带领学生进行校外活动,能够在接触社会的各个细节中进行德育教育,同时,学生返校后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够被极大地调动。因此,在采用德育教育案例时,教学工作者也应根据学生与环境的实际情况进行適时调整,保证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具体的德育教育实践活动中去,通过亲身实践,手脑并用的方式,保证学生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有正面且积极的收获。三、德育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对“知行分离”改善的辅助教师团队是德育教育的先行者,其肩负着传播德育教育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任。因此教师团队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德育教育实施效果的好坏,教师应提高以下综合素质:坚定的政治立场、学科素养与理论知识、优良的人文素养。【参考文献】1 王涛,蔡小霞,万峰静.大学生道德生活中知行分离与原因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2(17).2 豁海英.“知行合一”精诚德育探索J.师道教研,2016(7). -全文完-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