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初探 罗伟摘要: 初中体育的教学是在教学教师和学生一同参与的课程。体育科目主要是教学教师对与学生讲授运动的技巧以及身体保健上的知识,从而完成对学生体制的增加、形成良好素质以及体育知识的拓展,这是一项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过程。体育课程对与素质教育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想要是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效果显著,就要使学生的体育教育和能力培养一起在课堂上完成。本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进行研究与探讨。关键词:初中体育;初中教学;存在问题1 、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1教学方法手段单一,缺乏科学性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使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宗匠教学教师放在主导位置上,从而忘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不注重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指的是分层教学以及分组教学。在教师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分组及教学的随意性。合作教学中,教学方式偏向自由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教师只注重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从而忽略了师生间的互动。师生之间没有互动,相互之间就不会明白自己在相应角色中所承担的责任。这种教学模式就形成了学生只单一的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上体育课。1.2“重智育,轻体育”,教学思想老化在学校和体育学科的教学教师心中 仍然没有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思想中的枷锁。在大部分学校与教师心中“重智育、轻体育”的思想仍旧存在。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将自身作为教学的主体,教授的一直是体育上的运动技巧以及传统的体育知识,这均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教导的一切知识都是以中考 考试为主题的教育。这样的教学就与体育的本质有所出入,在体育课程中,要以科学性以及健康行的教学手段来教学,如果只单一的为了应对考试才来学习,那么久体现不出体育课程的作用了。这就会使学生在以后的发展中影响身心将康。1.3 教学模式单一,课堂缺乏生机为什么在体育课时常有逃课现象发生呢?因为在体育教学中由于教学设备差,教学场简陋以及在教师教学过程中总以严格严肃来要求学生,使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创造不出学生喜欢的学习氛围,才会时常发生这些现象。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讲解示范练习纠正错误巩固提高”这樣,而在运用新课堂以后学生的教学方式就将教学重点放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上。这样就会从根本上满足学生在学习中的兴趣性。1.4 轻过程,重结果,评价不科学“轻过程,重结果”会造成学生对评价教学失去信心。在教学活动中,教学教师应该采取鼓励发教学,注重每个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与个人努力。不要只看重结果而忽视了学生的努力成果。教学教师的教学水平是以正确的教学评价来衡量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使用正确的教学评价会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自信心、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不能不断进步。错误的教学评价会影响学生对于学习知识的积极性。2 、提高初中体育教学质量的措施2. 1、注重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情感管理运用合理的情感教育是在初中体育中客观的要求,在体育教学合理运用情感教育来引导学生的情感。要把情感作为初中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我们要全方面的从学生的生活以及学习上入手,多形式的培养学生情感学习。在教学教师热情洋溢的教学下,我坚信,学生在学习中会和教学教师产生共鸣。这样将会对初中体育学科的教育形成远大的影响。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 :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 。2.2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造激情、科学精神以及想象力是形成创新精神的主要内容。体育的发展从利益角度上来说是源于创新。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体育学科中也是相当重要的。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前提就是教学教师具备创新能力。并在实际生活中结合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3 适时激励,正确引导在初中体育教育中情感教育是非常关键的,情感教育必须在我的关注与重视下完成。教学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乐观向上、文明礼仪、爱恨分明的情感。从全方面发展上促进学生成长,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有效的办法领学生培养出学习兴趣。学生的情感教育是重中之重,必须加以重视。从而,为学生创造完美的学习环境及成长之路。学生与教学教师中的情感要融洽。当然,情感融洽指的是情感和信息两方面的融会贯通。融洽的情感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友好交往以及彼此的信任度。结论:总而言之,在体育课堂上推动学生的将抗发展就是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主要任务。所以,初中体育上的教学不仅要对当下负责,还要对学生的以后负责。综合素养以及人就交往是在从小的一点一滴中逐渐形成的,学生只有在初中时期就开始注重自身的全面发展,才能在以后的道路上走在发展的最前沿,同时这也是教育新课标的改革宗旨。参考文献:1黎访元.浅谈农村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J.教育,2015(13):280.2卢广东.浅谈当前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课程教育研究,2014(12):240-241. -全文完-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