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药房药师开展优质中药学服务的有效策略分析 荣建忠【摘 要】目的:分析中药房药师开展优质中药学服务的有效策略。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6月本院6名中药房药师与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2018年7月-12月实施常规中药学服务为实施前,2019年1月-6月实施优质中药学服务为实施后,实施前后患者各100例。比较实施前、实施后的中药房服务质量与患者满意度。结果:实施后中药房药师的与临床沟通配药、重要饮片煎药方法、嘱咐患者用药注意事项与对患者的服务态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实施前;同时实施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6.00%)也明显高于实施前(81.00%)(P0.05)。所有药师在研究期间均无任何岗位调整,且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能积极配合完成本次研究。患者纳入标准:患者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不能自行填写本次研究调查表的患者。1.2方法2018年7月-12月实施常规中药学服务,主要为药师统一服装、强化药师的中药学服务意识等。2019年1月-6月实施优质中药学服务,具体方法如下:设立中医咨询窗口:在处方开出后,药师需严格核对处方,确认无误后进行配药;同时给予患者用药指导,为患者讲解相关用药知识、药物的药理作用、药物不良反应等,并为患者耐心的答疑解难。完善患者的个人病历:病历是指导中药师工作的重要依据,在患者就诊时,为患者建立个人病历,主要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身体状况、用药史、病情情况、药物过敏史、用药方案等,有利于药师开展检阅与指导服务。构建科学管理体系:明确药师的岗位职责,药师需清楚药品的质量与采购验收情况,并熟悉中药材的性质;同时药师需严格按照处方抓药,重视药物剂量的把控;最后定期对药师进行考核,做好中药房监督、检查工作,以确保中药放的服务质量。提升药师的专业素养:医院定期组织药师开展培训,让药师学习更多中药学新知识;同时在培训过程中药强调中药房服务的重要性,以提升药师的专业素养。1.3观察指标中药房服务质量:在实施前、实施后,采用本院自制量表进行调查,主要包括与临床沟通配药、重要饮片煎药方法、嘱咐患者用药注意事项与对患者的服务态度四个项目,每个项目20分,分数越高说明服务质量越好。患者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护理满意度量表进行调查,主要包括药师取药速度、药师的答疑、中药房环境、药师的专业素养以及药品包装情况等维度,总分为100分,大于95分为非常满意,80-95分为满意,小于80分为不满意,非常满意率+满意率=总满意率。1.4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收集的所有数据处理均采用SPSS 20.0,()表示各项计量资料,采用t进行检验,(%)表示各项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实施前、实施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表示。2 结果2.1实施前、实施后中药房服务质量比较如表1所示,实施后中药房药师的与临床沟通配药、重要饮片煎药方法、嘱咐患者用药注意事项与对患者的服务态度评分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2.2实施前、实施后患者对中药房服务的满意度比较如表2所示,实施后患者对中药房服务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3 讨论据本次研究表明,实施后中药房各项服务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实施前;同时实施后患者对中药房服务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该结果提示,中药房药师开展优质中药学服务能有效提高中药房服务质量与患者满意度。优质中药学服务主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为患者设立中药咨询窗口,不仅能为患者开展科学的用药指导,还能帮助患者答疑解难,使患者感受到中药房的用心服务3-4。个人病历的建立能有助于药师开展服务工作,科学管理制度的构建能进一步规范药师的工作流程,使药师在工作中拥有较高的责任意识。定期培训能不断更新药师的中药学知识,使药师在工作中拥有较高的专业素养。通过这几个策略的实施,能使中药房服务趋向良好的方向发展,以不断提升中药房的服务质量,使患者在就诊过程中获得优质的服务,从而提高患者对中药房的服务满意度。综上所述,中药房药师开展优质中药学服务不仅能有效提高中药房服务质量,还能提高患者对中药房的服务满意度。参考文献1 蔡翀音.中药房药师开展中药药学服务的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25(12):103-104.2 项瑞.中药房药师开展中药学服务的方式及价值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7(24):195 -196.3 陈粉梅.中药房药师开展优质中药学服务的有效途径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7):175- 176.4 杜晓清.探讨中药房药师开展优质中药学服务的有效途径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 (25):86-88. -全文完-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