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9页
第2页 / 共39页
第3页 / 共39页
第4页 / 共39页
第5页 / 共39页
第6页 / 共39页
第7页 / 共39页
第8页 / 共39页
第9页 / 共39页
第1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考研复习资料考试科目代码:333 333教育综合2014考研专业课复习资料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等著,北京师大出版社祝你成功简明中国教育史笔记第一章 原始公社和夏、商、西周的教育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和古代学校的萌芽一、 原始社会的生活和教育的起源原始教育的特点: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如下几个特点:原始社会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因此教育也没有阶级性。原始社会教育的目的是为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服务:基本内容是传授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以及社会生活常识。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没有专门人员和专门机构。教育手段是通过语言,口耳相传,观察模仿。二、 古代学校的萌芽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社会生产日益发展,有可能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和受教育。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文字的产生,文化知识更加丰富,有了更便利的学习条件和更丰富的学习内容,这就有必要和可能建立有组织的计划的专门教育机关。“成均”第二节 西周的教育制度一、西周的教育政策和学制系统西周的学校:大概可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1、国学 西周的“国学”是专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西周的“国学”按入学年龄和程度分成小学、大学两级,小学设在宫廷附近,大学设在近郊,天子与诸侯的大学名称各异。2、乡学 西周“乡学”是按照当时地方行政区域为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设立的,规模比较简单,只有小学一级。二、 西周学校的老师和教育内容西周教师:教育宗旨主要通过老师来贯彻,通过教育内容来体现,西周的教育制度是政教一体,官师合一的,这是“学在官府”的重要标志。古代的典章文物,有专官执掌,唯官有书、礼、乐、射、舞所用的器具,由典乐官执掌,唯官有器,欲学者必就官而学,因此学校老师都由官史兼任。教育内容: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涉及到很多方面,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以“明人伦”为其核心。西周“国学”与“乡学”的教学科目如下:(一)“国学”的教学科目1、乐教2、三德3、六艺4、六仪5、六舞(二)“乡学”的教学科目1、六礼2、七教3、八政4、乡三物三、 西周的幼儿教育和女子教育幼儿教育:西周时代的幼儿教育极为重视,贾谊认为,中国很早就有“蚤(早)喻教与选左右”的思想。“蚤(早)喻教”就是要求尽早实施教育,甚至提出进行胎教的主张。“选左右”就是要慎重选择幼儿的师保。西周没有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国子与公卿贵族子弟可以选任专门的师保,一般子弟只能受到家庭教育,父母就是幼儿最初的教师。女子教育:西周时代重男轻女的思想就十分严重,女子在社会上和家庭里都没有地位,也没有受学校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四、西周学校的管理制度入学的年龄及修业期限入学年龄古籍记载不一,大概是因学生身份不同,而有先后迟早的差别。修业年限,古籍无明文记载,据入学年龄推算,小学当为七年,大学约为九年。考查与奖惩西周已有一套分年考查的办法,学生每年入学,隔年考查,考查中发现有不受教者,报告大乐正,大乐正报告王,王命三公九卿,大夫元士入学习礼以感化之,如不改变,王亲自视学,以示警告,仍不发言为,则迁送远方,终身不齿。“乡学”的考查由乡大夫负责。西周以前的学校,除子兼作习射,习礼的场所外,养老也是一项重要内容,西周更把养老与视学结合起来进行。天子和诸侯每年视学,同时举行隆重的养老典礼。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第一节 官学的衰落和私学的兴起春秋战国时期教育上的变化: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一般认为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过渡时期。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上层建筑也发生激剧的变化。文化教育方面也随之发生变化,其主要标志就是官学衰落,私学兴起。官学衰落的原因:一是由于王室、诸侯都在忙于战争,社会动乱,无暇顾及学校。二是奴隶主贵族在政治上没落,丧失了进取精神,迷恋于腐朽奢侈生活,失掉了学习的兴趣。名词:显学孔子堪称首创私学的大师,他的私学创办时间之长久,规模之宏大,教育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在中外教育史上都是最著名的,墨子也曾创办私学,规模和影响也很大,与孔子的儒家私学并称为“显学”。私学产生的原因: 首先,社会的变动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学在官府”被冲破,秘藏于官府的典籍文物逐渐扩散于民间,这样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人员流落到下层,成为私学的教师,同时也有了可供学习的材料。 社会上不少人为了求得在经济、政治上的发展,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知识。 私学的创办人又都以各式的“治国治民”方案相标榜,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私学对教育的贡献:私学冲破了“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的旧传统,使学校从王宫官府中解放出来,教育过程与政治活动有所分离。教师不再是官吏而成为较独立的社会职业,可以随处讲学,学生也可以自由择师。教育的内容与社会生活发生了较密切的联系,改变了官学的死板、僵化的风气,推动了古代学术的发展,培养了不少有贡献的学者和治术人材。扩大了教育对象。孔子首倡“有数无类,”并在私学中付诸实践,成为当时各家私学一致遵循的原则。教育对象由少数贵族扩大到平民,使学校教育和人材成长的社会基础更为广阔了。私学的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方面有光辉的成就,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贡献,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出现了诸如学记这样完整的教育著作。第二节 养士之风盛行和百家争鸣第三节 孔子的教育思想一、孔子的生平和教育活动二、孔子在教育基本理论上的主张1、 教育的作用:孔子主要从两方面论述了教育的作用和地位。 教育和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的关系。(社会作用)孔子政治主张的基本出发点是“为政以德”,他认为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工作,不一定直接去做官才算参与政治活动。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有了众多的人口,就要努力发展经济,使它富足起来,还要加强教育,提高文化。他还把“足食、足兵、民信”作为立国的基本要素,甚至认为在不得已时,食、兵都可去,民信不可失。治理国家只靠政令、刑律,不如德治和礼教,教育比政令、刑律更加重要和有效。2、孔子还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证了教育的作用,他承认人的成长,教育起着决定作用(个人作用)。名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人的聪明才智不是先天的,主要靠后天习得,无论何人,只要肯努力求学,就一定能获得成功)。“有教无类”的基本含义:就是主张打破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不论贫富、贵贱以及“国别”,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评价有教无类: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是顺应社会历史进步潮流,符合教育事业发展趋势的。孔子并不是主张人人平等地受教育,更谈不上主张普及教育。孔子一方面主张“有教无类”,另一方面,认为下等民众不必受教育,或不能受同等的教育,仍然坚持教育的等级观念。(三)关于教育的目的名词:“学而优则仕”:通过教育来培养士、君子和成人,子夏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比较准确地概括了孔子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则是无可怀疑的。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这样的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四)关于教育内容孔子特别重视思想品质和伦理道德教育,在教育内容中有关这方面的科目占突出地位,一般文化知识的学习服从于道德教育的需要。在教育内容方面,孔子虽然重点突出诗、礼、乐,但对其他内容也不忽视。诗、书、礼、易、春秋都向学生传授。孔子在教育内容中排除了天命鬼神等迷信色彩的内容。三、孔子的教学思想(一)因材施教这项原则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孔子本人并没有提出“因材施教”这个命题,朱熹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遂有“因材施教”的名言。但孔子的教育实践却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二)启发诱导这项原则主要解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矛盾。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对的,限制或压抑学生的积极性也是十分有害的。(三)学思并重这项原则主要解决学习与思考,或掌握知识与发展思维的矛盾。孔子精辟地阐述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乏而不实。(四)由博返约这项原则主要解决教学的广度与深度的矛盾,或者说解决知识的广博与专一的矛盾。孔子主张学生应该“多闻”、 “多见”,知识面要广。但是,知识面广,不能杂乱无章,必须有一个中心加以统帅。四、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原则:(一) 立志乐道立志就是要确立人生的远大理想和宏伟目标,解决前进的动力。(二) 自省自克道德修养的核心是要自己的内心世界符合社会公认的准则和规范,因此道德贵在自觉,道德教育贵在培养道德自觉。(三) 身体力行身体力行也可以说要知行统一、言行一致。首先要成于内而形于外,道德修养的高低要见诸行动。(四) 改过迁善道德教育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发扬优点、长处和克服缺点、错误的过程。孔子认为社会上完美无缺的人是罕见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长处,同时也有缺点或错误,克服缺点与发扬优点往往是相辅相成的。五、孔子关于教师的论述(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1、孔子认为,作为一个教师,首要条件是具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教师必须先学好,然后才能教好,学好是教好的基础。2、同时只有教师能够“学而不厌”,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3、教师学好是为了教好,所以“诲人不倦 ”是教师最可宝贵的品格,是最崇高的精神境界。(二)热爱学生,对学生无私无隐孔子把“仁者爱人”的精神倾注在学生身上,对学生怀着深厚的感情,正是对学生的热爱鼓舞他不知疲劳,全力教诲。(三)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以身作则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孔子特别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模范行动作学生的表率。第四节 墨子的教育思想一、 墨子的生平和政治、哲学思想二、 墨子的教育思想1、教育作用墨子很重视教育,希望用“上说下教”的方法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他把教育作为实现“饥者得食,寒者得哀鸿,乱者得治”的三项根本措施之一。他特别强调发挥人的主动精神,认为决定人的宝贵贫贱不是命,而是“力”之强与不强。(强调主观努力)墨子在强调主观努力的同时,十分重视环境的影响与教育的作用。2、教育目的内容的主张墨子主张教育要培“贤士”。“贤士”的主要品德是兼爱,有时也称作“兼士”。墨子培养的“贤士”与孔子培养的“君子”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要作治术人材。墨子为了培养“贤士”,在教育内容上,除了以“兼爱”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外,还注意对自然科学、生产技能、军事知识和技能、论辩才能的研究和训练3、教育、教学的主要原则“强说人”的主动精神。墨子不同意儒家“叩则鸣,不叩则不鸣”的消极等待态度,主张积极主动“强说人”,叩则鸣,不叩亦鸣,问则答,不问则讲。墨子则更进一步主张,对不来者也主动去教,这叫做“行说人”,就是送教上门。“述而又作”的创造性精神。墨子不同意儒家“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的保守态度,主张“述而且作”。他认为应该继承古代文化中善的东西,又要创造变幻莫测新的东西,使善的东西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