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6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8页 / 共16页
第9页 / 共16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许燕吉 许燕吉:回归泥土的“落花生” 一本带着体温的个人悲欢史我是落花生的女儿一书,去年底甫一面世,就引起强烈关注。许地山女儿许燕吉的多舛命运,令人唏嘘。_年12月,80岁的许燕吉已答应接受采访,可是时隔月余,却得到了老人去世的噩耗。与老人缘悭一面,甚是遗憾。 许燕吉:回归泥土的“落花生” 大众日报记者逄春阶 晚年的许燕吉。 父亲去世后,许燕吉和母亲、哥哥留影。父亲许地山和许燕吉童年的许燕吉 1948年在明德女中高一的照片 1954年北京农业大学毕业 时年许燕吉21岁。1964年刑满就业。和老伴魏兆庆。 “麻屋子,红帐子,里头住着个白胖子”。这是我小时祖母让猜的谜语,谜底是“长生果”,也就是花生。后来,我曾赤脚走在松软的土壤上,播撒着花生的种子,期待着开花结果。再后来,我知道了有个叫“落花生”的作家,喜欢上了他的小说和散文。可是,我万万想不到“落花生”的女儿许燕吉命运如此曲折。 4月8日下午,记者跟许燕吉的儿子魏忠科通话,魏忠科说:“我感觉妈妈一直活着。” 去年12月1日,我给许燕吉老人写了一封信,献上一个晚辈深深的祝福:“您的书,让我几次流泪。读到后来,我的心,也随着您的叙述在流血。您是名门之后,名牌大学生,却遭受了如此巨大的苦难。如果没有这一切,您该作出多么大的贡献啊。幸运的是,您终于写了出来。这是一本人生教科书,给人生提供好多智慧。有人说,灾难是一笔财富。但是,这笔财富代价太大太大了您是一潭清水,照见了世态人情。想了几个问题,算是初步采访的提纲。麻烦您百忙中答复。祝您健康长寿!我要专程去南京拜见您,当面聆教。” 魏忠科说:“妈妈是很随和的人,谁采访,她只要能爬起来就接受。” 但是我却没有等来这个机会。 命运还是巧合:生日即忌日 “上天给了我一双翅膀,放在我的肩上,从我黑色的世界里,向火光飞去;命运给了我一双眼睛,放在我的心里,从此为勇敢者哭泣,为不平的世界叹息是命运还是巧合,是扑向火苗的飞蛾” 这是山东博山籍歌手谢天笑的歌命运还是巧合。遥祭 许燕吉老师时,我脑中又浮现出这首歌的旋律。 许燕吉在我是落花生的女儿一书的开头就说:“人们结婚都选好日子,可是哪天出生就不由自主了。我的生日按洋迷信讲是最糟糕的:13日,还正巧星期五。属猴的一般是19_年生人,可我是腊月,跨了年到了19_年1月,也可以说是19_年的13月,一个生日占了两个13,还赶上星期五,大不吉利!”“外祖父给我起名燕吉。燕者,生于北京也;吉者,可冲晦气也。” 是命运还是巧合,_年1月13日晚,许燕吉老人病逝。她的生日和忌日是一天。魏忠科说,母亲是个很重视“生日”的人,她能清楚地记得家里面各位亲戚的生日。 在许燕吉去世前,重庆、武汉、西安的亲戚都来了,想围在她床前给她唱一首生日祝福歌,然而当时许燕吉已陷入深度昏迷。“医生早就下了病危通知书,她是在用坚强的毅力支撑着自己,熬到生日那一天。”魏忠科说。 我给许燕吉写的采访提纲中有这样一问:您看过刘晓庆、姜文演的电影春桃吗?如果看过,您怎么评价? 现在这个问题,我永远也得不到回答了。但是许地山的小说春桃,让人想到许燕吉的命运,甚至可以说,许燕吉老人的命运比春桃还要悲惨。如果许地山地下有知,看到心爱的女儿的磨难,该作何感想呢? 许燕吉老人的经历比小说还小说。她曾自白:“1941年,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不会想到父亲很快就要离去。日军占领香港,一家人要被迫内迁,辗转于湖南、贵州等地,苦不堪言。”“1950年,当我考入北京农业大学时,我也不会想到即将卷入那场潮流,转眼变成右派,隔离审查,入狱六年,孩子夭折,丈夫与我离婚!”“1969年,当我被疏散到河北一个极为艰苦的地方时,我更想不到竟会为生活所迫,嫁给陕西一位目不识丁的老农” 许燕吉却很少抱怨,始终保持一颗赤子之心。“花生底用处固然很多,但有一样是很可贵的。这小小的豆不像那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它们底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发生羡慕的心。它只把果子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挖出来,你们偶然看见一棵花生瑟缩地长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没有果实,非得等到你接触它才能知道。”这是当年许地山落花生里所传达的理念,也成为许燕吉的人生信条。 魏忠科说:“总觉得妈妈不会这么快就去世,因为我外婆是95岁去世的。我有个计划,准备陪她去看她小时候流浪的地方,比如贵州的独山。可是,因为上班,一直没有时间。” “和牲畜打交道是最可靠的” 我的采访提纲还有这样一个问题:您书第三部动荡的年代写大学分配的时候,选择去哪里,干什么,您写道:“我的一位学长曾对我说过,和牲畜打交道是最可靠的,你对它好,它一定对你好,比和人打交道好得多。这话入了我脑,所以我愿意到一线去工作,和牲畜打交道。”当时听到这话的时候,您才二十多岁,现在,您怎么看这一句话? 我反复看书,从书里找到了答案。许燕吉跟同学们实习一起养兔子:“小兔子白毛红眼睛,可爱极了,大家给拔草,买豆渣,捡菜叶,打扫粪便,不遗余力,甚至不去上课,几个小时地看兔子,百看不厌。几个月过去了,兔子也多了也大了,杀兔子可成了问题,谁都不忍心去当刽子手。书上说,用一根铁丝或竹签朝兔子的鼻子里一捅,它就死了,大家推举组长万兆玲来实践,不料兔子竟尖声大叫起来” 书中说,“文革”就是不停批呀!斗呀!“就业人员的孩子们就在这环境中成长着,也学会了不时就把其中之一围在中间,被围的也老实地低着头,任人推推打打。我不知道社会上的孩子是否也是这样,很为孩子们难过,为他们担忧。” 看到许燕吉的话,让我想到了我的童年,我就曾经是那个经常被围在中间的孩子。这在心灵上的伤害,太大了,我很自卑。这种自卑,化成了一种“内伤”,虽不流血,但是深入骨髓里去。我们该怎样面对这个“内伤”? 在经历了若干人跟人、人跟牲畜打交道的经历后,面对有人被批斗的场景,许燕吉发出这样的感慨:“先打掉这人的自尊,再打垮这人的自信,把这人的人格像烂抹布一样放在脚下踩。”一个人如果没有强大的内心,就这样给废了。 铭记小人物的温暖 4月4日上午,魏忠科和妻子季新风来到雨花台功德园,参加清明公祭仪式。他们的妈妈许燕吉的名字就在功德园里,功德园是个公祭遗体捐献者的所在地。 “早在_年,妈妈就进行了遗体捐献登记,我们遵照了她的愿望,妈妈去世后,我们就和南京医科大学办理了遗体移交手续。”魏忠科说。 去年12月,也就是我提出采访的时候,老人突然腿疼,甚至连床都下不了,最后经过入院详查后,才发现已是骨癌晚期,并已转移至脑部。 魏忠科没有隐瞒妈妈的病情,妈妈的朋友打来电话,妈妈也总是笑着说,我得的是骨癌,这没什么。魏忠科明白,妈妈其实疼痛难忍,但从未听她叫过一声,她总是在咬牙坚持,而同病房的年轻人都会疼得叫出声。 我对魏忠科说,我采访您妈妈的提纲中,有个问题,您能替她回答吗?他说,我试试吧。 我的问题是:在书的第四部禁锢的时代中,您写到周场长大喝一声:“反革命、右派双皮老虎许燕吉出来!”您当时已经快临产了。您写道:”这时工人那边就有几个人同时喊:慢点儿,轻点儿”。还有,被开除后,要走出畜牧场。王玉河12岁的儿子“递给我几张钞票说:许姨,我爸爸还给你的。我想说不要了,舌头僵着也没说出来。车到拐弯处,回首见那孩子还站在原处两眼迷惘地望着我。我忽然感到对不住这孩子了,泪水涌出。”我看到这里心里一热,这是人性的声音。如冰雪之夜里那遥远的灯火。是不是就是这些微小的温暖,支撑您熬过了严冬呢? 魏忠科替妈妈回答:“在逆境中,妈妈如果没有这些小人物的温暖,可能早就自杀了。在书中,散见的好多文字,表达了她的感恩,还有,她一直在传递爱。比如,她拉着一千斤煤的板车上坡,费尽力量才上了坡。多年后,她看见拉车上坡的,总情不自禁地在后面推上一把。” 魏忠科的爸爸,那个不识字的老农魏兆庆,也是个小人物,也给了许燕吉诸多的温暖。许燕吉亲切地称呼她为“老头子”。 落实政策后,许燕吉又成了高级知识分子。有人建议她与老头子分手,而她拒绝了,理由是:“我对于婚姻还是严肃的,即使没有爱情,也是一个契约。这老头子没做什么伤害我的事,十年来都和平共处,不能因为我现在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提高了,就和平共处不了,就得断绝外交关系。社会地位的高下是当政者予以的,自己还是那个自己,并没有什么可自诩的。再者,这老头子已老,没有劳动力了,我有义务养活他。人受教育的程度和出身环境、经济条件及社会进步程度有直接关系,文化程度有高低,但人格是平等的。” 后来,许燕吉被安排到江苏省农科院,“老头子”呢,1982年在农科院干临时工。后来,她带着“老头子”一起去逛北京,让“老头子”体验坐飞机的感觉。一直伺候到_年,“老头子”去世。 许燕吉弥留之际,她的83岁的哥哥周苓仲从西安赶来,一直陪伴着。妹妹去世,他悲不能抑,挥泪写了挽联:“曾经风高浪急历千古,依然心平气和对全生”,横批是“豁达君子”。这是他对妹妹一生的概括。在他自己送的花篮上,他又亲笔写上了八个字:“归途无阻,行矣燕吉。” 许燕吉,像一粒不起眼的落花生,回归泥土。 附录:一次没有完成的采访遥祭许燕吉 尊敬的 许燕吉老师: 您好!首先献上一个晚辈深深的祝福。您的书,让我几次流泪。读到后来,我的心,也随着您的叙述在流血。您是名门之后,又是名牌大学生,竟然遭受如此的苦难。如果没有这一切,您该做出多么大的贡献啊。幸运的是,您终于写了出来。这是一本人生教科书,给人生提供好多智慧。有人说,灾难是一笔财富。但是,这笔财富代价太大太大了。 您的书,也让我想起了自己的亲人:我的祖父是中医,也是右派,死于1966年。我父亲是右派子女,回乡务农,抑郁而死,死时33岁。我当时8岁。我的大姑,被逼的精神失常,死时27岁,什么时候死的都不知道。我的小姑流浪到黑龙江。 受您书的启发,向您学习。我今年48岁,我想用十年时间,也把我的家史写出来。 您是一潭清水,照见了世态人情。想了几个问题,算是初步采访的提纲。麻烦您百忙中答复。 祝您健康长寿!我要专程去南京拜见您,当面聆教。 您的晚辈、大众日报记者 逄春阶 _年12月1日 逄:您8岁父亲去世,我也是这个年龄失去父亲。幼年失怙,人生一大不幸。父爱缺失,往往柔弱,可是您如此坚强,如此乐观。从这本书中,看出您是一个从小不怕鬼的人,胆子很大。您这一点,是不是父亲的达观感染了您? 逄:或许说,在性格上您受母亲影响可能更大?是什么在一直支撑着您? 逄:我爷爷是中医,他也是右派。他们医院有个指标,我爷爷岁数最大,医院里的人就选他当了右派。当时我很不理解。右派难道能选吗? 逄:看完我是落花生的女儿,心情很沉重,看前半部分,您的童年逃亡的经历。让我想起杜甫的诗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当亡国奴的滋味,您叙述的很生动。那么久远的记忆,您记得如此清楚,比如很传神的细节,您写日记吗?如果记日记,是从多大开始写? 逄:您的父亲是著名作家,生前跟好多名人都有交往。在您和您全家落难的时候。你们没想到请他们给施以援手吗?特别是你入狱后,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