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第9页 / 共12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科分类号:418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本科生学年论文学生姓名:学号:07418102系 部:教育科学系专业年级:应用心理学2007级指导教师:2010年3 月 28 日影响大学生无气力症候群的相关因素及对策研究论文成绩评定:指导教师签名:成绩评定日期:摘要:学习无气力症候群是一种消极的萎靡不振的身心状态,是乏力、焦虑、厌 倦、冷漠、消沉、郁闷、悲观等的综合反映,社会支持和应对资源缺乏引起的 情绪、行为上的消极变化。是一组综合症状,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有 很大影响,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有重要影响。学习过分紧张,破坏生命节律,学 习和升学上的压力过大,学习上的挫折与归因不当,缺乏自信心,关注学习以外 的事都是学习无气力的根源。关键词:学习无气力厌倦因素1. 引言学生无气力症候群在国际教育界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原先来自于“学习 冷淡症” 一词,而“学习冷淡症”的这一名词来源于1961年美国的韦尔塔斯发 表的一篇论文大学生情绪问题。到20世纪70年代,“学习冷淡症”又产生 了一个别名“学习退化症候群”,因此在国外大学生心理咨询研究中也被称作“大学生无气力症候群”。学生无气力症候群在如今的大学校园里已经不再少见,是一种神经性冷漠 症。这个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副业化倾向”,他们追逐于形形色色的社会中, 工作,交往,干着与学习无关的工作,各自在表面的忙碌中去寻求能给自己带 来一丝安慰的东西,花费大量的精力与时间投入到一些错误的定位中,在学业上 所花费的精力越来越少,学业给他们带来的成就感也就越来越低。不仅严重影响 了自己学习的进展,而且影响了学校的正常秩序。另一种是“神经性冷漠”,他们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困难, 严重者还容易感到学习乃至生活乏味,厌倦学习和学校生活,逃学,动力丧失,理 想破灭,最终走向学业失败,甚至终身厌恶读书,视学习为畏途。学习无气力这种 现象还容易导致情绪不稳,喜怒无常,急躁任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灰心丧 气等消极状态,甚至形成逆反和扭曲心理。有研究表明,一个人的生理状态严重地制约着心理状态。还有研究发现,一 个人的心态至关重要,适宜的心态会使其不由自主地、欣欣然投入其中,圆满地 完成学习任务;而不良的心态则会阻碍其进入学习情境,影响学习的效果,甚至会 使学习过程无法完成。还有研究表明,焦虑与学习成绩之间呈现一种“倒U型曲 线”关系,焦虑水平过高会引起学习障碍。而消极情绪等会干扰学习等有序的动 机性行为,妨碍学习活动的进程,降低学习活动的效率。总之,学习无气力这种消 极的身心状态有很多问题,所以有必要加以研究,分析它的原因,思考它的对策。%1. 研究方法(工具,对象)在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研究的基础上,自编大学生学习无气力的影响因 素问卷主要探究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以及个体因素,另外 编制了大学生学习无气力问卷,问卷的编制分两个阶段,先用开放问卷了 解当前大学生学习无气力的现状和影响因素,结合己有的研究确定问卷的结构 和框,形成初始问卷并进行预测。再对测试结果进行项目分析和因素分析,对 问卷的有关项目行删除和修订,最后形成正式问卷并正式施测。被试是本校的 不同专业,性别,年级的学生300名。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 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习无气力现象。学习无气力人数占总人数的37. 5%o(2)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学习无气力总分和各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总分、 情绪落和行为不当维度上,大一和大二、大三、大四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大一 学生的学习无气力度最低,在情绪和行为上也优于高年级学生,而大二、大三、 大四之间差异不显著。(3) 大学生在学习无气力总分和情绪低落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主要 表现为男生程度高于女生,男生的情绪更为低落。(4) 不同专业类型的大学生在总分和低成就感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 理工和文科、艺术类、体育类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理工科学生的无气力程度最 高。文科和术类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文科学生倦怠程度较高。(5) 不同学习成绩的大学生在学习无气力总分和各维度上都存在极其显著的 差异。学习绩越差,现象越严重。(6) 大学生学习无气力影响因素问卷中包含八个因子:学校因素、社会风气、 自我效能、学习主动性、学习态度、专业兴趣、就业压力、焦虑。学习无气力 的高分组和低分组在影响因素上都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其中对大学生学习无 气力影响极为显著的有六个:学习主动性、专业兴趣、学习态度、焦虑、自我效 能感、就业压力。%1. 原因及对策导致学习倦怠现象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据调查显示这里主要从社会、 学校、家庭个人三个方面分析。1. 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影响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是导致大学生学习无气力的重要原因。我国正处于社会 转型期,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社会 的突变、机制的转轨必然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深刻的影响,尤其是转轨时期客 观存在着的某些消极的思想观念与落后的行为方式在对心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 的大学生的心灵产生着强烈的冲击。实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严 重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使许多大学生产生了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他们迫不 及待地想走向社会去挣钱,通过读书实现经济价值太遥遥无期了。因此,很多学生在大学阶段外出打工,从事家教,服务员等工作,一来为 自己增加生活开支,二来可以进一步的接触社会,赚取社会经验和人际关系, 为自己将来的就业奠定基础。于是出现了 “副业化倾向”,他们频繁逃课,请 假,觉得学历没有丝毫用处,他们有的不仅自己的这种“学习无用论”思想严 重,还向周围其他同学灌输这种思想。2. 学校内部因素的影响2.1学习环境不适,环境对人的情绪、情感的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教室 的明亮,整洁程度。闷热的天气、刺眼的光线、刺耳的噪音、刺鼻的恶气等学 习环境不适,也容易降低学生学习兴趣。2. 2教师不当的教学态度和方式方法也容易引起学生无气力症候群。教师满 意度低。目前高校的教学方法、管理方式和考试评价体系陈旧受传统教育观念 影响,教师授课以课堂讲授为主,重视理论知识,忽视实践活动;重视智力因 素,忽视非智力因素;重视传授知识,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部分教学内 容陈旧,缺乏新意,学生不感兴趣,有些专业和课程设置不科学,多年一成不 变,与社会需要和学生需要严重脫节,不能反映学科的前沿和发展水平。有些 教师不主动更新知识,照本宣科。有些课程名称很吸引人,其实内容是换汤不 换药。这些都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或者教学管理普遍宽松,这种管 理方式严重降低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助长了学生的学习无气力。2. 3大学精神的苍白与缺失。目前市场经济意识已经在政治、道德、文化、 教育等社会精神活动领域,呈现出泛化的态势,如今的大学校园,不再是远离于 世俗之外的象牙塔,功利主义、弄虚作假等国民劣根性也在此滋生泛滥,在这些 社会问题的冲击面前,大学难以再保持自身独立的价值标准,一些大学人文精神 日益弱化或缺失,身处其间的学子们价值观再难以统合,他们感受到期望与现实 之间的落差而情绪低落,并在校园文化的苍白与混乱中迷失了自己,精神无所寄 托,于是出现了自我定位的偏差。2. 4校园人际关系的疏离与淡漠在高校校园里,师生与同伴间的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主要内容。高校 师生关系主要存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且学生对教师满意度低,这就导致师生间 缺乏积极的情感联系。更令人不安的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不容乐观。3. 家庭因素3.1生物遗传作用。智商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但只要能进入大学 学习,智商基本上处于平均水平。3. 2教养方式。教养方式体现在认知风格和应对问题策略方面。当父母遇事 时,是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还是以消极行为对待,这会影响子女今后的个体心 理发展。所以,当前大学生中出现对于学习消极的心理可能就是受家庭因素的 影响。3. 3家庭背景的贫富差距。高等教育改革使高校生源发生了结构性改变,大 学校园里的贫富差距问题日益突出,生源阶层分化明显,日益突出的贫富差距现 象给大学生心理成长造成极大冲击,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4. 学生个人因素4. 1人格特征也是学习无气力症候群重要的影响因素。综合已有的关于学习 无气力的研究,主要的个体影响因素有:自我效能感、自我意象、内外控信念、 情绪稳定、焦虑、人格等方面的因素。不现实的理想和期望,较低的自我价值与 判断,自信心低,对自己的优缺点缺乏准确的认识和客观评价等也容易受学习无 气力影响。当前的大学生,大部分是上世纪80, 90年代后出生的独生子女,市场经济强 化了他们的自主观念和竞争意识,他们渴望变革创新、实现自我,情感丰富,精力 充沛,但“以自我为中心”的痕迹十分明显,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差,缺乏良好的同 伴支持。不少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容易受社会、家庭、以及同伴的影响,或 多或少地存在着情绪易波动、意志脆弱、认识扭曲、思想消沉、个性浮躁等一 些人格障碍。他们追求独立自主,对自己期望很高,自我定位偏高,但缺乏成熟的 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心理调适能力不强,一旦在学习上、生活中出现问题,容易 造成心理失衡,发现自己不如他人,就易陷入极度的自卑中,缺乏信心,畏缩不前。 一部分学生缺乏自理、自立能力,摆脫不了依赖性,但是却远离家人,独自生活, 支持的缺失令他们感到孤独无助。这些负性人格特征使此类大学生容易对学业 表现出倦怠。另外研究还表明8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受焦虑所影响,焦虑与学习兴趣呈负向 显著相关。Jacobs 9 等对大学人格与学习倦怠之间关系研究也表明,个体积 极的人格特征预测了低水平的学习倦怠;反之,消极的人格特征预测了高水平的 学习倦怠。4.2i标不明确,抱负水平低,学习动机层次较低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希望获得更大的成就。学习成绩好的大学生, 其成就动机和抱负水平一般较高,学习成绩相对差的学生,其成就动机、抱负 水平一般很低,有的甚至低于自己的实际成绩。学生的抱负水平低,学习没有内 在的驱动力量,没有明确的学习方向,无知识需求,更无学习兴趣,厌倦学习, 尽力逃避学习,学习没有劲头。学习动力与大学生抱负水平的高低有直接的关 系,要确立适宜自己的基础条件和智力的抱负水平,抱负水平过低或过高都不利 于学习。4. 3价值观和思想认识的偏差目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人们的价值观也呈 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社会的突变、机制的转轨必然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深刻的 影响。各种实用主义、“读书无用论”思想和现实生活中的知识贬值以及社会 分配不公现象,都会对大学生的值,从而失去学习热情,产生学习倦怠心理。 另外,有些学生进入大学后才发现,大学原来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美好,这 对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是个很大的心理打击。再加上适应不良、学业压力、 人际的困惑,一旦遇到挫折,原本脆弱的心理就会感到更加疲惫和空虚,导致 部分学生经常光顾网吧,沉溺于“虚拟的世界”,或是把注意力转到其他与学 习无关的事情上,置学习于不顾。4. 4学习依赖性强,挫折过多,归因不当,导致自我效能感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有时人们明明知道某一行为会导致期待的 结果,却不一定真正实施这一行为。这是因为仅有目标是不够的,只有人们预料 到通过自己的行为能够达到这一目标时,他才会真正去实施这一行为。可见, 自我效能感可以通过对自身能力的主观评价所形成的效能期待影响人的行为。 由于长期以来中小学忽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教育,老师和家长对学生管得 太多、太细,致使学生心理营养不良,与独立性和自主性相当强的大学学习很 难衔接得上,从而使一部分大学生不能适应,无法体验自主学习的成功经历。而 学习上的失败经验会最直接、最有力地降低自我效能感。特别是强度不适当的 紧张、兴奋等情绪唤起与生理状态也会降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