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名人故事戴望舒的个人简介戴里舒的个人简介戴望舒(原名:戴梦鸥,1905年-1950年2月28日),名承,字朝安,浙江杭州人, 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戴望舒的诗继承和发展了后期新月派、20世纪20年 代末象征诗派的诗风,开启了现代诗派的时代,因此被视为现代诗派“诗坛的首领”,他 也因为诗作雨巷一度被人称为“雨巷诗人”。著有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草望 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人物经历1913年,入杭州熊武小学读书,开始拥有私人阅读空间,阅读古典说部和水晶鞋、 木马兵等外国童话。1919年,考入宗文中学。1922年8月,首次公开发表文学作品小说债,载半月第1卷第23期。9月, 与张天翼、施蛰存、叶秋源,李伊凉及马天骚等在杭州成立兰社。1923年秋天,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师从田汉,在校期间,学习中外文学和革命理论, 参加实际斗争。1925年6月,上海大学被封。秋,转入震旦大学学习法语。1926年与施蛰存、杜衡等人创办谡珞旬刊,发表诗作凝泪出门。1927年写的雨巷。1928年发表雨巷,并与施蛰存、杜衡、冯雪峰创办文 学工场。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1932年,任现代编辑。11月初,赴法国留学,先后入读巴黎大学、里昂中法大 学。1935年春,被里昂中法大学开除回国,开除原因一说是在中法大学学习1年多时间, 不上课,不按时交作业,年终也不参加考试,到了期限即回国:一说是在西班牙旅游期间 参加反法西斯游行,法国警方通知中法大学当局,这个学生不能再留法国。3 4月, 乘船回国到上海。不久,与施绛年解除婚约。先开始筹办现代诗风杂志。1936年6月,与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结婚。1936年10月,戴望舒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人创办了新诗月刊, 这是中国近代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期刊之一。新诗在1937年7月停刊,共出版10期, 是新月派、现代派诗人共同交流的重要场所。1937年1月第3本诗集望舒诗稿由上海杂志公司出版。抗战爆发后,戴望舒转 至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创办耕耘杂志。1938年3月,一起发起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5月,抵达香港。8月,主编 星岛日报星岛副刊。1939年3月,“文协”香港分会成立,为适应环境,改称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 会留港通讯处”,戴望舒当选为首届干事,同时兼任研究部和西洋文学组负责人,文 协周刊编辑委员。7月,和艾青主编顶点。10月,参与“文协”香港分会、中国文化协会、中华 漫画界协会香港分会、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香港分会联合举办的“鲁迅逝世三周年纪 念会”的策划和筹备工作。戴望舒与家人(5) 1941年底,因宣传革命,被日本人逮捕入狱。1943年1月,给穆丽娟寄“离婚契约” 。5月30日,与杨静(丽萍)在香港结婚。1946年3月,全家赴上海。8月,经周煦良介绍,任暨南大学教授,教西班牙文。1947年7月,因参加教授联谊会、支持进步学生爱国民主运动,被暨南大学解聘。8 月,任上海市立师范专科学校教授、中文系主任,教唐诗研究和中国古代小说史,同时兼 任上海音乐专科学校教授,教音韵学。1948年5月,因参加教授罢课,被上海市立师专校长串通地方法院,污陷控告,说 是香港汉奸文人,出票传讯,被迫离沪,携妻女再度赴港。1949年2月,与杨静离婚。3月,离港抵北平lizhigushi. com。6月,参加在北平 召开的中华文学艺术工作代表大会。后担任新闻出版总署国际新闻局法文科科长,从事编 译工作。1950年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安葬于北京西山脚下的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墓碑上 有茅盾亲笔书写的“诗人戴望舒之墓”。个人生活情感经历戴望舒一生与三位女性有不解之缘,他的初恋是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而他的第一任 妻子是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第二任夫人是杨静,然而三位女性却并没有哪一位能与他相 持一生,最后只留下令诗人的一生难以释怀的爱情悲剧。戴望舒与家人(4) 1927年,大革命失败,戴望舒、杜衡到松江县施蛰存家避难。这个 时期,戴望舒爱上了施蛰存的大妹妹施绛年。施绛年虽然比他年幼5岁,却因受到良好的 教育,懂得感情,开朗、活泼、富有个性,不像戴望舒那样既冲动乂忧郁内向。两人性格 上的差异造成彼此感情上的不平衡,再加上戴望舒童年一场天花后脸上留下的瘢痕,也使 施绛年不悦,这给他们的爱情蒙上了阴影。1928年,戴望舒以跳楼相逼,施绛年无奈只得 接受戴望舒。1931年,两人订婚,施绛年此时实已爱上他人,便以希望戴完成学业以保证 以后经济无碍催促他出国读书。第二年,戴守约前往法国留学。在法国没过多久便传来施 绛年移情别恋的消息,戴望舒伤心不已,无心学习。1935年5月,戴望舒回到上海,证实 施绛年己移情别恋,他便当众打了施绛年一记耳光,然后登报解除婚约,结束了这段长达 8年的苦恋。沉浸在失恋伤痛中的戴望舒,当时住在刘呐鸥的江湾公园的公寓,与穆时英一家挨得 很近,为了抚慰戴望舒爱情的伤口,穆时英将自己的妹妹穆丽娟介绍给戴望舒。小他12 岁的穆丽娟的清纯、秀丽一下就迷住了戴望舒,使他很快从感情的困厄中挣脱出来。1936 年,两人在上海举行了盛大的婚礼。穆丽娟是仰慕他的才华与他走到一起的,两个人本应 该有很好的婚后生活。不幸的是,戴望舒根本不懂得怎样去爱一个女人,在家只顾自己读 书写字,很少与妻子交流,直把一颗爱着他的心,降到冰点,离开他时,他才后悔,再次 以死相逼,然而这回也没能把妻子逼回来1940年冬,戴望舒无奈离婚协议上签字。戴望 舒无奈的再次陷入爱情的悲剧之中。1942年,戴望舒与同在大同图书印务局的抄写员杨静相识,并很快进入热恋。尽管杨 静的父母竭力反对,但杨静是个充满个性的女孩,她冲破种种阻力,毅然与大她21岁的 戴望舒结了婚。杨静从小长在香港,娇小美丽,活泼好动,结婚时才16岁,由于彼此性 格和年龄的差异,加之婚前缺乏深入了解,婚后不久便出现了感情上的裂痕,常常因生活 上的琐事吵架。1948年末,杨静爱上了一位姓蔡的青年,并向戴望舒提出离婚,戴望舒做 出了种种努力希望挽回,然而杨静心意己决无法挽回,戴望舒只得一直不在离婚协议上签 字。杨静无奈之下与姓蔡的青年相偕出走。1嗜书如命喜欢看书和买书是文人的共同爱 好,戴望舒嗜书如命。喜欢书的文化人,即使因为囊中羞涩,买不起书,光是看一看,摸 一摸,也会感到其乐无穷。戴望舒最喜欢逛塞纳河左岸的书摊,他说:“就是摩掌观赏一 回空手而返,私心也是很满足的,况且薄暮的塞纳河乂是这样的窈窕多姿! ”戴望舒留学 法国期间,虽然衣食无着,人在异乡,但只要手上有钱,总会量力而行,日积月累,竟然 买了不少书。好友施蛰存对此艳羡不已,写信给戴望舒时说:“听说你有许多书运来,甚 想早日看见。”施蛰存也经常委托他帮忙买书,两位好朋友在面对好书时,总是不可遏止 地想着要去拥有它。施蛰存讲到戴望舒在信中所讲的巴黎书业的盛况时,总是会发出可怜 兮兮的叹息:“我只恨无钱,不然当寄你三四百元给买大批新书来看看也。珍秘书之嗜好 至今未除,希望继续物色,虽无书寄来,目录也好。人物评价戴望舒能在文学史上留名最大的原因是他所创作的优秀的诗歌,他本人也在二十年代 末和三十年代初因为其风格独特的诗作被人称为现代诗派“诗坛领袖”。1927年,他的诗雨巷显示了新月派向现代派过渡的趋向,而1929年所创作的我底记忆则成为了 现代诗派的起点。(钱理群)戴望舒诗歌中的忧郁情思为基点,诗歌中所蕴含的既有古典意味的生命感受。首先, 戴望舒的爱情诗在表现爱情的隐私性以及表现爱情时多运用女性意象方面,明显地受到晚 唐诗人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对温、李诗歌相思主题的现代连释。同时,爱 情成为诗人人生体验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体现了戴望舒诗歌的现代性。综言之,戴望舒的 爱情经历是现代的,爱情特质是现代的,但他所赋产的表现形式却是古典的、传统的。其次, 戴望舒诗歌中的悲秋主题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诗人以咏秋的传统题材来呈现现代人 寂寞与青春烦忧的感伤情怀,加强了诗歌的审美张力。而理解隐藏在悲秋主题背后的死亡 意识则能更好的理解诗歌中的忧郁情感。分析戴望舒的致萤火等诗篇,我们还可以发 现诗人的死亡想象与书写方式属于典型的道家文化系统。最后,戴望舒诗歌中的田园乡愁 与牧歌情怀是一种传统的人间情怀的流露,深具东方诗的神韵,而漂泊的、倦行的旅人形 象不仅受到中国古代诗歌羁旅者形象的影响,同时寻梦者与夜行人形象乂明显地带有西方 象征主义的影响,构成了一个带有现代性意味的创作母题作为一位深受中西文学和文化 影响的诗人,戴望舒积极寻找中西诗歌艺术的融合点,创造出了属于自己民族的现代诗。 戴望舒在新诗的民族性建构方面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启示现当代作家们: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现代中国新诗的创作,应该以民族文化审美心理机制为基础,以民族精神为灵魂,来吸收 外国文学的艺术营养,建构具有现代这一时代特色的中国文学的民族性。(李伟超)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