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一年级语文朗读训练三十四团中学小学一年级语文小课题研究姚子淑一、课题研究背景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训练内容,朗读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是学生 对文本认知和文本理解、 感悟的重要体现形式。 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训练, 尤其是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更是离不开朗读的训练。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一学段对朗读的要求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崔峦老师在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若干问题的问答: 低年级学生的朗读, 最要紧的不是读出感情, 而是把字、句读正确。所谓读正确,要读准每个字的字音,不仅是生字的字音,还包括轻声、儿化和变调;要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颠倒,不重复读字句;还要读出句中、句间以及自然段之间的停顿。上述每一项要求,都要经过反复训练才能达到。二、研究对象一年级的全体学生。三、研究的内容、目标与重点课题研究的目标:1、研究小学一年级学生朗读感情不到位的主要原因。2、研究纠正小学生有感情朗读的策略。3、提高学生有感情朗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感情朗读到位的能力。意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读出适当的语气。针对这一要求, 我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有些低年级教师在朗读训练中并不能够真正落实,如: 有些学生不会读书,常常会出现读天书、唱读、读破句、丢字、添字等现象。究其原因,归纳如下:1、教师分析讲解多、提问多,学生读书时间少。低年级语文的教学重点是识字教学和朗读教学。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对阅读的要求是: “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语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课标对课文内容的要求只是了解,而教师往往把一 篇课文问得支离破碎,讲的头头是道,教师的“辛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挤掉了学生思维的时间。2、朗读训练学生陪衬多,学生参与读书少。课堂上, 教师的角色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是引导学生学习, 不是学生为教师服务。而在有的课堂上, 朗读训练只是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环节服务,一两个学生读正确了,读流利了,读的有语气了,就进行下一个环节,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 朗读情况。3、教师对低年级朗读的要求并不明确。有的教师的课堂上,对朗读教学的要求不够明确,表现在对“读正确 ”概念不清, 教材中出现的轻声、 儿化和变调落实不好, 朗读的层次性不强, 看不到训练的过程。4、教师朗读认识到位,朗读指导方法少。有的老师课下交流的时候已经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但是在课堂上,朗读指导的方法单调, 一遇到指导朗读就不知如何是好,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朗读效果也不好。五、在课题研究方法上更为有效如何落实小学一年级语文朗读训练呢?我认为朗读方法上应该抓住以下几个方面:1、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朗读是阅读教学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这样教师就必须从繁琐的、 没有必要的讲解中摆脱出来。 低年级的课文篇幅短小, 琅琅上口, 对课文内容的要求只是了解。因此,低年级语文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要求,不拔高,对课文内容不做过多地讲解、分析,真正潜下心来带领学生读书、 读书、再读书,直到读正确为止。2、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朗读训练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限于少数几个学生的读,听别人读三遍不如自己动口读一遍, 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全体学生创造读书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朗读中去。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自读、同桌互读、座位前后四人结 成小组轮流读、齐读等。对于重点句子、重点段落还要反复读。除了在读的形式上加以指导,教师还要注意用恰当的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比如在听画风一课时,当学生读到赵小艺画了空中飘的旗子时,老师适时进行评价: 老师仔细听了你读的, 听出来你把 “飘”字读重了,我仿佛看到风吹过,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你真是个爱读书的孩子! 这样既能激发这个孩子朗读的兴趣,同时还教给了其他同学读书的方法,可谓一举两得。3、要体现朗读训练的层次性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的要求是逐步提高的。具体到一课书,学生也要经历一个逐步读通、读熟、读懂的过程。就年级要求来说,一年级朗读课文的主要任务是学生在教师的有效训练下, 能够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正确, 读流利。做到不唱读、不丢字、不添字、不读天书。二年级学生则要在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读出语气, 读好长句间的停顿, 不读破句, 读好句间、自然段间的停顿。 以后随着年级的升高, 朗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朗读的重点也有所不同。具体到一课书的朗读,也应体现出层次性:首先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正确课文;其次是在读正确的基础上,再要求读流利;最后要求读出课文的感情。课堂上要看出学生朗读水平由低到高的变化,看出学生的发展。六、选择适当的朗读方式课堂上读书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恰当的方式。1、范读范读是指导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朗读的最快捷的方法。一年级学生由于受识字量的制约,朗读的文章少,学生不会连词、断句,掌握不好语速、语调,读不出句子的语气和表达不出相应的感情。因此,课堂上教师必要的范读非常重要, 通过教师的示范, 才能指导学生怎样读好课文,在教师范读的时候, 教师要求学生做到耳到、眼到、心到、口到,“四到”。即耳朵听到,眼睛看到,心里想到, 嘴巴读到,这一点尤为重要。2、评读重视朗读后的评价,通过有效的评价,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享受朗读的乐趣,体验朗读成功的喜悦之情。课堂上,教师请一名学生读书时,要求其他孩子用心看书, 认真听同学读书, 读后评一评, 说说哪里读的好, 哪里有丢字、漏字、读错字现象,评完后,再进一步进行小组赛读、男女生赛读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读书认真、会听、会评价的的学生进行表扬,持之以恒,促进学生用心读书、认真倾听良好习惯的形成。3、教读小学生乐于表现自己,喜欢得到别人的夸奖,针对这一特点,课堂上,教师 要充分发挥小老师的作用, 让他们当小老师教读。 这样, 老师既可以有时间去巡视,督促孩子们是否做到 “四到”,还可以随时纠正教读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和问题。同时选 “小老师 ”这个做法也能极大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在他们眼里, 老师是那么神圣,能当上 “小老师 ”对他们来说,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肯定!人人都会为之而努力。4、自读自读有利于学生边读边思,有利于学生反复练习朗读,学生人人都能参与。这种方法在初读课文和练习用自己的体会读课文时经常用到。学生自读时, 教师可以巡视指导,表扬读书认真专注、读书姿势正确的同学,适时帮助、指导读书 有困难的同学。5、分角色读分角色是小学生特别喜欢的一种读书方式。它有利于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低段课文文字兼美,有的故事性强,人物对话多,比较适合分角色朗读。分角色 朗读要在学生读正确、 流利的基础上进行。 分角色朗读时, 首先要弄清每个角色的身份、年龄和特点。 然后讨论该怎样读才能体现出角色的特点,接着指名试读-师生评议 - 练读- 指生分角色读,最后还可以按小组分角色读,人人参与, 提高课堂效率,朗读水平逐步提高。6、表演读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戴头饰、做动作进行表演读,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又培养了表演能力, 还能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我先让大家去记记每个角色说的话,想想每个角色的表情、动作,然后分别选了几组孩子进行表演,请其他孩子当旁白。演了评,评了又演。孩子们一次比一次演得精彩,逼真,热烈的掌声久久在教室回荡通过演,孩子们仿佛身临其境,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认识了其中的每个角色。把自己真正融入了这个童话故事中7、齐读齐读训练面大,读起来比较有气势,适合短小精悍的课文,但齐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让学生不唱读,学生不能有口无心的读,不能只用口,不用眼。总之,低年级的阅读课堂上,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精心地设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我在课堂上要按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有较充足的时间朗读,同时要用心指导,扎实训练,如此持之以恒,定能卓有成效。七、本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有序展开: 第一阶段( 2013 年9月-10 月)通过观察与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所学生字掌握的情况,文献资料的搜集与研究, 把握当前关于“均衡性”、 “差异性”研究的理论动态,确定试验计划。第二阶段( 2013年11月 2013年12月) 1根据课题实验预案实施课题研究,围绕课题研究各阶段的具体目标有的放矢, 确保阶段性目标的达成, 为实现课题实验总目标奠定基础。2强化课题实验过程管理,充分发挥管理的规范和引领功能, 促进教师在实践、交流、合作、反思中创造性地开展研究工作,增进课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第三阶段( 2014年1月)在第二阶段课题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汇总、整理课题实验资料, 审察、聚合课题实践经验,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通过分析、归纳、概括,完成课题实验结题报告。研究方法:准备阶段主要采用调查法、观察法。实施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 同时结合使用观察法、 调查法等。总结阶段主要采用文献法、经验总结法。总体上采用行动研究法,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边总结。八、实验研究人员:一年级两位语文老师:姚子淑吴云星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