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北省衡水市沙洼中学高二语文测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619题。(14分)目送(台湾)龙应台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题记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钩到过路行人的头发。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儿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交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交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识到,我的落寞,仿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博士学位读完之后,我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16结合上下语境,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4分)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4分) 。17作者以“目送”为线索叙写了自己生命历程中哪两份难以割舍的目送?分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4分) 。18.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4分) 。19、最后一段出现两次,有什么作用?(2分) 参考答案:16.采用比喻(2分),写出我对儿子的牵挂与儿子对我的依恋,形象表现出母子间无法割舍的深情(2分)。17.(4分)一是目送儿子渐渐长大的背影,表达出对儿子的牵挂与不舍以及面对儿子的成长难以释怀的落寞;一是目送父亲渐渐老去远离的背影,表达出面对父亲的老去而无法挽留的痛楚。(每点2分,共4分。语意相近即可)18(1)通过环境(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心情。作者以飘进长廊内的斜风细雨烘托自己内心惨痛别离的情绪;(2)叠词反复,增强了抒情效果。“深深、深深地凝望”作者连用两个“深深”将自己对父亲的难舍和失去父亲的痛心直接抒写出来,这一句深情描写与抒情自然融合到一起,使行文真切动人。(每点2分,语意相近即可)19、采用反复(1分),突出文章主旨(1分)。2.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最近,“轻小说”的概念频频出现于网络媒体上,有的网站,将一批“80后”甚至“90后”作家主编的杂志,通称为“轻小说”,比如郭敬明主编的最小说,明晓溪主编的公主志,郭妮主编的火星少女,江南主编的幻想1+1这些杂志大多开本小,一手便可掌握,翻阅起来极为方便这样的设计,恐怕还是出于容易在课堂和上放学路上阅读的考虑。国内的“轻小说”和日本的“轻小说”如出一辙。看来,在日本动漫和韩国游戏全面侵入国内青少年文化生活之后,日本文学也通过杂志的方式开始影响中国的孩子了。2001年,上海文艺出版社曾出版过一套5本的系列丛书,取名为“轻阅读书坊”,图书采取的也是文配图的方式,被视为国内最早提出“轻概念”的丛书。上海文艺出版社的编辑王肖练曾经就“轻阅读”三个字给出精彩的定义:轻松的阅读,轻快的阅读,轻灵的阅读,“轻”不是没有分量,“轻阅读”是另一种重质量的阅读。书中的内容“说的都是大白话,话题既时髦又有趣,既温文尔雅又愤世嫉俗”。通过这些定义,即便是“轻阅读书坊”的创意借鉴自日本的“轻小说”,也能看出出版者已经将其本土化了。“轻阅读”的流行,得益于网络普及的推动。据了解,国内著名的商业网站网易和腾讯,均开设有“轻阅读”的频道或专栏。网络使得两种文字阅读上的障碍得到了最快速度的融通,而站在时尚和流行前沿的年轻作家,在对外来文化的消化上,也表现出惊人的适应能力。作为一种文化消费品,“轻阅读”产品的本质是无害的,甚至在丰富人的生活、愉悦人的心灵方面,有着其他读本不可代替的作用,但这些文本中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的匮乏,以及价值观的迷失,都有让“轻阅读”变成“飘阅读”的趋势。我们的青少年读者追逐和享受“轻阅读”是他们的权利,但也要清醒地意识到“轻阅读”中唯美背后的虚无、时尚背后的苍白。无论什么时候,厚重的经典和传统文学的质朴和开阔,都是丰富一个人心灵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选自2008.2.25中国青年报,有删节) 1对“轻小说”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A“轻小说”是一批“80后”甚至“90后”作家主编的如公主志一类的杂志。B“轻小说”是开本小、易掌握,翻阅起来极为方便,有利于学生随时阅读的一类杂志。C“轻小说”是源自日本、受日本文学杂志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类方便读者阅读的杂志。D“轻小说”是源自日本、被出版者本土化的便于读者阅读的一类杂志。2不属于“轻阅读”在我国流行的原因的一项是( )。(3分)A日本动漫和韩国游戏全面侵入我们国内青少年文化生活。B我国的出版者将源自日本“轻小说”的“轻阅读”本土化。C国内有的著名的商业网站开设有“轻阅读”的频道或专栏。D“轻阅读”产品是一种文化消费品,它的本质是没有危害的。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既然“轻阅读”的流行得益于网络普及的推动,那么,年轻作家的出名则靠知名网站的宣传。B类似于“轻小说”杂志形体设计轻巧的图书,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是读者很喜欢的。C“轻阅读”有着其他读本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轻小说”在人们的阅读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D“轻小说”也有不足之处,我们不能为了“轻松阅读”而放弃对经典和传统文学的阅读。参考答案:1B(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指抓住事物本质特征的一项,而轻小说的特征是轻便,只有B项抓住了此特征。) 2A (是“轻小说”出现的一个前提。)3D ( A项“轻阅读”的流行与年轻作家的出名,二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所以,推不出“年轻作家的出名靠知名网站的宣传”这个结果。B项“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读者都是很喜欢的”无中生有。C项说“轻小说”的地位举足轻重,言过其实。)略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良心的安抚困难时期,粮食成了全社会的中心,天下事,再大也大不过粮食去。“民以食为天”的平淡警句,在那个时候,彻头彻尾地被我们所理解,牢牢地记在心上。 在普通的家庭里,一天要吃几两粮食,一顿又该怎样分配,成了大家要反复掐算计较的事情,决不可以有半点疏忽。 就是在粮食如此困难的时候,有一天,我的奶奶突然意外地扛回了一袋粮食,是捡来的。天上掉馅饼!足足三十斤重的白面。我们全家都愣了,呆呆地望着那袋粮食,不是大喜,而是惶恐。是谁丢的粮食? 奶奶说,也许是从自行车上掉下来的,也许是毛驴车上掉下来的,也许是大卡车奶奶伸出冻红的手,说我守着这袋粮食,在路边等了两个小时。我们心情复杂地望着这袋粮食,谁也不知道怎么办。奶奶说,要不,咱就跟这个人买点粮食,只买一碗,只一碗!我们都不明其意。奶奶拿起碗,从口袋里舀出一碗,又将口袋扎紧,拿出十块钱来,将粮食又扛了出去。全家人如释重负。奶奶拿着钱,背着粮食,又到路边上去等候了。直到傍晚,夜幕降临,奶奶又将口袋背了回来。没有人认领这袋粮食。 第二天,我们又从口袋里“买”了一碗粮食,奶奶又拿出十块钱整整三个月,我们全家怀着惶恐不安的心情,将一口袋粮食“买”光了。小柜上放下了一百多块不知该给谁的钱。在那个冬天,奶奶的心情一直很不安,像做了天大的错事。空空的粮袋,成了她最大的心病。她甚至神经质地一手攥着钱,一手拿着空粮袋子,三番五次地站在路边,等候那个丢粮的人。 岁月如梭,奶奶的不安,似乎一直都没有化解。后来的年份里,奶奶总要拿出家里的吃食送给邻居。甚至无故地塞给小孩子们钱,为他们买糖果。有一天,奶奶将父亲给她的工资一分不剩地全丢了。奶奶回来不是丧气,而是有些兴高采烈。她不断唠叨着,这就对了,这就对了,就算是还上了。原来,她还是想着那袋粮食。两件事情虽然风马牛不相及,但奶奶却像是做了某种道义上的补偿。奶奶的这种“交换”虽然可笑,甚至近于迂腐,但我们却能理解她的心情。 在奶奶的晚年岁月里,她因那一袋粮食,而做了许多的善事,很投入地去帮助别人。她常常帮得生硬过火,令人不解。但在奶奶的这些善举里,她的眉眼渐渐地舒展了,脸上渐渐地多了笑容。在她临去世的那年,她终于开心地说:奶奶到底还上了那袋粮食,一定是还上了,你们说呢?我们随声附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