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2年江西省萍乡市泉江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保护地球 从懂得开始雅克贝汉的最新作品地球四季作为“中法环境月”的开幕影片在中国上映,我们特别对法国著名演员、导演、制片人雅克,贝汉进行了专访。主持人:首先,祝贺您的影片地球四季在中国上映。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二十多年来,您导演了好几部以自然为题材的影片,比如迁徙的鸟和海洋,是什么原因促使您拍摄此类影片?雅克贝汉:我认为本世纪初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就是他者的生存:像森林的生存、大海的生存这对我们来说很重要。如果大海消失了,如果只有企业家,只有油船,如果人类向污染低头,那太可怕了,人类就会前途无望。而且,我认为电影是令人愉悦的表演,但同时也是武器,直击人的情感。于是我告诉自己:“我们要拍摄电影,保卫大自然,保卫动物。”主持人:说到电影,您多次强调您的作品是“影片”而非“纪录片”。请问为什么要强调这样的区别?雅克贝汉:“纪录片”意味着进行说教。一般来说,纪录片要向观众阐释某些观点,片中呈现的画面仅仅是为了给言论配图,但我们不是为言论配图,而是实质。我想倾听大自然:鸟儿的歌声,动物的低吼。对我来说这就是评论,生动的评论。但是,我们生活在一个令人难过的时代,我想对亲爱的观众说:注意,对我的电影做出评论,是在放映厅里看到画面时对其含义做出思考并得出结论。所以,我不愿意自己的电影被列为“纪录片”。主持人:您的影片主角是动物,而非人物。您为什么选择了这种方式呢?雅克贝汉:因为大家都只讲述我们自己,拍摄与我们人类有关的电影,即便谈到动物,也不过是陪衬。(常常是)在人的场面之后,有一只小狗、小猫或小鸟经过。而我希望给动物近景,因为它们是和我们一样的完整生命。为什么对动物要做出这种区分和矮化呢?我们想过做一件事情,就是呈现仅仅只有人类的生活,没有动物。那时,将会看到人类是多么难受,生活是多么可悲,“没有比一个只有人类生存的世界更不人道的事情了”。主持人:从鸟的迁徙到海洋再到地球四季,您的视野似乎越来越开阔,人和动物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多。雅克贝汉:我认为,我们缺乏对动物深深的尊重。动物的存在不只是为了成为人类的宠物,不是为了陪伴人类,而是和我们一起,为了去除大都市的屏障,为了让我们体会到身处大自然是多么美妙的事情。主持人:能用一句话来形容您理想中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吗?雅克贝汉:关系就是一方接受另一方,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动物身上。如果在田野里你把一只野生动物放在家养动物旁边,野生动物不会逃跑;但是,如果把一个人放进去,所有的动物都会跑掉。现在,所有的动物都知道要害怕人类。主持人:您是否关注过中国的环境问题?近两年来,中法合作拍摄的影片越来越多,您是否有这方面的计划?雅克贝汉:我认为中国还有很多功课要做,但目前已经很好了,因为如今在北京我们可以呼吸,能够看见蓝天。在欧洲也有被污染的城市,中国和美国刚刚递交了巴黎气候协定的批准书,表明了官方意愿。对于效果,我们拭目以待。至于合作拍摄,我知道双方都有意向和计划,并且已经开始成行。让-难克阿诺拍摄了狼图腾,取得了成功经验,应该积累更多这样的经验。与此同时,还应该更开放,我愿意更多地参与到中国的环保事业中,电影就是一种如此奇妙的沟通手段。(摘编自“中国网”2016年10月26日中国访谈对话世界)7下列对材辩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雅克贝汉认为环境破坏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如果不能解决,人类前途堪忧,他拍摄电影就是为了宣传环境保护和动物保护。B雅克贝汉不想让自己所拍摄影片成为阐述某些观点的纪录片,他希望自己的影片能够呈现大自然本来的面貌,引起观众思考。C在雅克贝汉的影片中,动物不再是人类的陪衬而是成为了主角,这是为了告诉人们,在自然界中人类并不是真正的主角。D雅克贝汉希望人和动物之间是互相接受的关系,但现实的情况却是,不仅人类对动物缺乏深深的尊重,动物也对人类十分害怕。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及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A主持人首先祝贺地球四季上映,接着提出与影片题材的相关问题,既让受访者放松,感受到尊重,也让访谈得以顺畅展开。B雅克贝汉在访谈中十分坦诚,感慨自己“生活在一个令人难过的时代”,这是影片主题被观众误解后,他遗憾心情的真实表现。C雅克贝汉拍摄影片的视野越来越开阔,他的影片更多地关注动物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反映了他对环境问题的认知不断丰富。D雅克贝汉的演员、导演和制片人经历使他对电影的认识不断深入,他认为电影不仅是表演和武器,更重要的是一种沟通手段。E雅克贝汉对中国感情很深厚,他充分肯定了中国政府在环境治理问题上的努力和成效,并十分向往与中国在电影方面的合作。9这篇访谈体现了雅克贝汉先生哪些精神特质?请结合采访的话题谈谈你的理解。参考答案:7C8AC9忧患的意识。雅克贝汉先生关注环境问题,担忧人类前途。独立的思考。雅克贝汉先生对电影有深刻的认知和独到的见解。平等的精神。雅克贝汉先生尊重动物,追求人和动物的平等。开放的心态。雅克贝汉先生关注中国环保问题,积极参与中国环保事业。点睛:在整体感知小说内容大意的基础上,仔细辨识选项做出判断。8B项感慨生活在一个难过的时代并非是观众误解影片的主题,而是不愿意自己的电影被观众以为是纪录片。D项电影是表演、武器、是一种沟通手段。但是没有强调沟通手段的功能更重要。E项中充分肯定了中国政府在环境治理问题上的努力和成效表述错误。文中雅克贝汉说:我认为中国还有很多功课要做;对于效果,我们拭目以待。点睛:分析归纳文章的要点和中心意思,是社会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阅读的常考点,但往往得分率不高。这是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两个步骤。对于文章内容,分析理解是基础,综合归纳是核心,概括表述是关键。要求对具体内容能加以概括,对繁杂内容能加以梳理。所谓地梳理,就是理清顺序,抓住要点。内容要点的分析归纳要总揽全文,不能拘于某些字句,要善于抓住中心句,理解各段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找准内容要点,不遗漏,也不把一些枝节内容扯进来。归纳要做到全面、准确、简明,不离题不走样。文章的中心意思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一是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分析归纳中心意思更必须对全文有整体把握,掌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借和写作意图,抓住本质进行概括,不能以偏概全。点睛:小说人物分析:(1)分析人物形象的几个层面:在情节发展中分析;在描写人物中分析;在特定环境中分析;(2)分析人物形象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在情节发展中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可以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的完整性,避免片面的、局部的分析人物形象的现象。2要比较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精神风貌,必须了解人物所处的时代特点,也就是分析人物要先了解作品提供给我们的社会环境。3掌握塑造人物的不同方法及作用,把握人物形象的丰富性。2.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各题。“诗言志”,历来被我国诗人视为指导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领域的开山纲领。作为一种文学观念,诗经在对作诗目的的叙述中就有“诗言志”的萌芽,明确提出“诗言志”的是尚书尧典:“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作为一种理论概念,“诗言志”最早大约是出自左传记载的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到了战国时代,“诗言志”的说法就比较普遍了,这个时期各家所说的“诗言志”含义并非完全相同,但占主流的还是指思想、抱负和志向,带有强烈的政治和伦理道德倾向。汉代,“诗言志”的内涵开始发生了变化,加入了情的内容。先秦的“志”到了两汉,主要指志向抱负和情感相融合,情理结合。孔颖达明确提出了“情志一也”:“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汉代将情志作为一个统一体来看待,其意义在于,中国历史上向来有“言志”与“缘情”的分别,道学家往往割裂二者,导致对各种情感抒发的抹杀。而汉人的情志统一,一来是合理的,并且出现了诗歌创作上汉魏风骨的伟大成就,成为后世的典范;二来对后来“缘情”说的兴起起到了示范作用,因此在文学批评史上有重大理论意义。汉魏之后,特别是六朝时期,诗歌创作则朝向重情的方向发展。陆机文赋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指出:“诗者,持也,持人情性。”这些观念的提出,反映了诗歌创作从“言志”到“缘情”的变化。“言志”的“志”在汉代虽然也包含着“吟咏情性”的因素,但是,这种“情”只能是符合“礼义”之情,这种“志”也在儒家政教怀抱的范围。而六朝的“缘情”说目的在于突破儒家“礼义”的束缚,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不再囿于儒家政教怀抱的“志”,而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愿望与要求,而且“情”甚至反过来包含了“志”。刘勰提出了“为情造文”之说:“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为情造文”的“情”不仅仅是简单的个人情感,而是包含了先秦的“志”。作为对佛道思想的批判和对儒学思想复兴的努力,唐代文学家韩愈提出“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反对仅仅将诗歌看作表达个人情感的工具,而是要尽力回溯到儒家“诗言志”的开端。唐代诗歌创作重新回到了“情志一也”,这一点从李白、杜甫和白居易那里都可以明显感受到。对前代“情志”的综合,正是唐代文学得以正常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也迎来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一个黄金时代。到了宋代,随着宋明理学兴起,宋代诗歌表现出说理的特征,成为圣贤之道的附庸,慢慢脱离了传统的志与情,中国诗歌的高峰和黄金时代也就此过去了。(摘编自肖朗“诗言志”与“诗缘情”的流变)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言志”作为古代诗歌理论纲领,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战国时代成为较为普遍的说法。B. “诗言志”的含义,在先秦时期主要指思想、抱负和志向,汉代开始内涵更加丰富。C. 汉魏之后,诗歌创作从“言志”转变为“缘情”,诗家不再言儒家政教怀抱之“志”。D. 古代诗歌创作中“志”与“情”的关系大致有重志轻情、志情相融、重情轻志及志含情中。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以中国古代诗歌发展为纲,论证了“诗言志”与“诗缘情”的流变及其影响。B. 文章引经据典,考据严谨,评析结合,体现了文学评论的特点。C. 对汉代“诗言志”内涵的变化,文章既肯定了其积极意义,又指出了存在的不足。D. 文章第三段两次引述刘勰的话,意在强调六朝吋期诗歌创作“重情”的特点。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把“诗言志”与“诗缘情”有机统一起来,是汉唐诗歌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原因。B. 诗歌中情感的抒发被抹杀,根本原因是中国历史上向来有“言志”与“缘情”之别。C. 唐代诗歌创作重回“情志统一”,是韩愈、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共同努力的结果。D. 由于背离了“诗言志”这一创作理论而偏重说理,宋代诗歌成为了圣贤之道的附庸。参考答案:1. C 2. D 3. A【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比较、辨析。本题C项,曲解文意,原文第三段首句“汉魏之后诗歌创作朝向重情的方向发展”“反映了诗歌创作从言志到缘情的变化”,表达的是创作的侧重点变化,不是截然变化;其后说六朝“不再囿于儒家政教怀抱的志”,“不囿于”不意味着“不再言”。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