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5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3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县职业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提起环境污染,多数人会想到灰暗的天空、黑色的水流、杂乱的垃圾等,很少有人把它与绚烂的灯光联系起来。人们对光污染了解很少。 国际上一般将光污染分成三类,即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彩光污染。 白亮污染指的是阳光照射强烈时,城市里建筑物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和各种涂料装饰反射光线,明显白亮、眩眼夺目所造成的污染。专家研究发现,长时间在白色光亮污染环境中工作和生活的人,视网膜和虹膜都会受到程度不同的损害,视力急剧下降, 白内障发病率高达45%。还使人头昏心烦,甚至发生失眠、食欲下降、情绪低落、身体乏力等类似神经衰弱的症状。据统计,我国高中生近视率在60%以上,居世界第二位。有关专家认为,视觉环境是形成近视的主要原因。它还可能成为制造交通事故的元凶;它给附近居民住宅带来负效应:反射光可使室内温度升高,使家用电器及家具老化,很容易因此引发火灾。 人工白昼指夜间商场、酒店上的广告灯、霓虹灯等强光束闪烁夺目所造成的污染。研究者发现世界上约有2/3的人生活在光污染里,1/5的人对银河视而不见,在远离城市的郊外,可以看到2000多颗星星,而在大城市却只能看到几十颗。在这样的“不夜城”里,人们正常的生物钟被打乱,导致白天工作效率低下。人工白昼还导致昆虫和鸟儿死亡,也可能破坏昆虫在夜间的正常繁殖过程。昆虫的死亡,直接对那些依靠昆虫授粉的植物造成影响,而那些以昆虫为食的鸟类也会因此而间接死亡。 彩光污染指的是舞厅、夜总会安装的黑光灯、旋转灯、荧光灯和闪烁的彩色光源所造成的污染。据测定,黑光灯所产生的紫外线强度大大高于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且对人体有害影响持续时间长。人如果长期接受这种照射,可诱发流鼻血、脱牙、白内障,甚至导致白血病和其他癌变。彩色光源让人眼花缭乱,不仅对眼睛不利,而且干扰大脑中枢神经,使人头晕目眩,出现恶心呕吐、失眠等症状。 我国城市夜景照明工程这些年发展很快,“让城市亮起来”成为一句非常响亮的口号。 确实,都市的夜晚比过去美丽了许多。光亮工程还可以降低犯罪率,减少交通事故。但是,光污染在这些“光环”的笼罩下一直被人们忽视。正处于发展阶段的各城市,在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越来越亮”、“你比我亮,我比你更亮”等认识上的误区。 有关专家指出,我国的照明比发达国家落后近50年,别的国家早就淘汰的光源今天我们仍在用。由于缺乏专业的设计人员,国内多数夜景照明不仅耗电量巨大,还十分刺眼,容易让人疲倦,与国际标准有一定差距。 在欧美和日本,光污染问题早已引起人们的关注。美国还成立了国际黑暗夜空协会,专门与光污染作斗争。国内很少有人认识到光污染的危害,因此这方面至今也没有建立统一的标准;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我国目前还是一片空白,只有复旦大学开设了与照明相关的电光源专业。在国内高校中设立照明专业将是解决光污染问题的一个长久之计。 1下面是对“光污染”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光污染”指过强、过滥、变化过于迅速的灯光所造成的视觉污染。 B“光污染”指光照射过强,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污染。 C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讲,“光污染”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环境污染。 D“光污染”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世界大城市发展中普通遇到的难题。 2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活动导致光污染,夜空的能见度降低,使城市居民看不见星光灿烂的夜空。 B夜景照明本身就有利有弊,人工白昼、彩光污染都与之有关,在城市建设中要严格控制。 C彩光污染不仅损害眼睛,干扰大脑中枢神经,而且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疾病。 D光污染直接导致视力下降,我国高中生近视率超过60%,这是由光污染引起的。 3根据全文信息,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加强城市规划、合理使用光源等能有效控制和避免光污染。 B灯光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是隐性的,因此它的危害比其他环境污染更严重。 C自然光节能无污染,充分利用自然光可以减少光污染。 D城市亮起来的同时就伴随着污染,“让城市亮起来”这一口号是不科学的。参考答案:1、B 2、D 3、A 2.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墓志,又称墓志铭,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以记述死者生平、赞颂死者功德为主,一般前有志文记事,后有铭文颂赞。它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起初是简陋的,后经过不断完善,至唐代已形成了独特的风貌。墓志写作要有史家才能,叙述死者事迹,展现其盛德功绩。墓志的记事、颂德功能决定了其写实性、理想性的文体本色。写实性。墓志有记叙墓主生平事迹、家族世系的记事功能,所记载的墓主事迹大多是真实的,墓志记事的文体功能决定了墓志具有写实性创作风貌的本色特点。文心雕龙载:“碑者,埤也。上古帝皇,纪号封禅,树石埤岳,故曰碑也。周穆纪迹于弇山之石,亦古碑之意也。”这是“碑”的最早含义,因此,墓志作为碑刻文献,也具有记录墓主生前行迹的记事文体功能。明代吴讷文章辨体序说云:“墓志,则直述世系、岁月、名字、爵里,用防陵谷迁改。”即明言墓志的记事功能。墓志本身也有文字体现其记事意图,如高岑墓志曰:“犹恐人代不恒,桑田变海,刻记贞石,篆于墓门。”由此可知,墓志的一个重要创作意图就是永久地镌刻墓主的一生。墓志的主要内容和功能是以石质作为书写材料叙其谱系,记其生卒,述其行事,标明埋葬时间和地点,以求永远铭记,虽陵谷迁变,而不至磨灭。墓志文体不仅有记事功能,还强调记述的写实性,即在记叙事迹时要真实可靠,反映现实,不能肆意捏造事实。魏曹丕典论论文曰“铭诔尚实”,即言记述死者经历和功德的文章要真实可信。墓志虽有溢美之词,但墓志所记载的姓名、生卒、仕宦、地理等信息应是无误的。理想性。墓志有为死者歌功颂德的功能,墓主通常被塑造成品质优良、才华横溢、能力超群的理想形象。墓志“颂德”的文体功能决定了墓志具有理想性创作风貌的本色特点。明代吴讷文章辨体序说云:“虽铭之义称美弗称恶,以尽其孝子慈孙之心也。”通过记载可知,由铭文发展而来的墓志本身就有“称美而不称恶”的特性,且褒扬先祖之美既可让先祖扬名后世,又能体现子嗣之孝。为墓主歌功颂德不仅是墓志的文体要求,也是墓主家庭的需求,故常有歌功颂德的溢美之词,甚至刻意隐恶,美化形象。人无完人,但墓志往往不言及墓主的缺点,只塑造正面的形象。另外,墓志的写作对象是已逝之人,对于逝者,人们通常会选择包容的态度看待其一生,更愿意记录其美好的甚至是美化了的一面。魏曹植上卞太后诔表云:“铭以述德,诔以述哀。”属于碑铭类的墓志有记叙死者功德与生者哀思的功能,“述德”和“述哀”贯穿墓志全文,以此来赞颂死者,抒发生者的哀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生者对死者的包容和哀悼是促使墓志具有理想性创作风貌的重要因素。墓志的撰写者会顾及死者亲属的需要和感受,在撰写墓志时尽量扬墓主之善,避墓主之恶,这样,既尊崇了死者又安抚了亲人,如此塑造的墓主形象便具有理想性色彩。(选自元和墓志文体的创作风貌,有删改)6下列关于“墓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墓志是一种主要记述死者生平、赞颂死者功德的特殊文学形式,写实性是它的文体本色之一。B墓志经历了从简陋到不断完善再到形成独特风貌的发展过程,它有记叙墓主生平事迹、家族世系的记事功能。C墓志的重要创作意图就是永久地镌刻墓主的一生,包括叙墓主谱系、记墓主生卒、述墓主行事等众多内容。D墓志为死者歌功颂德的功能决定了墓志具有理想性的本色特点,墓主往往会被塑造成人们心目中理想形象。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墓志历史悠久,其源头可上溯到周穆王时期。据文心雕龙记载,周穆王曾经在弇山留下了最早的墓志。B墓志具有记录墓主生前行迹的记事文体功能,而且强调记叙的事迹真实可靠,能反映现实,而不是肆意捏造的。C“称美而不称恶”的特性是墓志本身就有的特点;同时,为墓主歌功颂德也是墓主家庭的需求。D虽然人无完人,但墓志往往不言及墓主的缺点,只塑造正面的形象,甚至还会刻意隐恶,美化形象。 8从全文看,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写作墓志需要尽量扬墓主之善、避墓主之恶,要展现墓主盛德功绩,因此写作者要有史家才能。B墓志的结构都是前有志文,后有铭文;用“述德”和“述哀”贯穿全文,以此抒发赞颂和哀痛的情感。 C墓志受文体要求等因素的影响,所记内容虽有不实之处,但姓名、生卒、仕宦、地理等信息应是准确的。D墓志的写作对象是已逝之人,人们对已逝之人的包容是撰写墓志时回避不足、美化墓主的关键原因。参考答案:6C(据原文可知,“永久地镌刻墓主的一生”是墓志的“重要创作意图之一”,故C错)7A(“周穆王曾经在弇山留下了最早的墓志”错,据原文可知,周穆王在弇山刻石是为了记其行踪)8C(A因果关系不成立,写作者需要有史家才能的原因是墓志具有写实性的特点,需要叙述死者事迹;B“都”错,原文是说“一般”;D“关键原因”错,原文是说“另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略3. 中国文化的内涵季羡林我曾经把文化分为两类:狭义的文化和广义的文化。狭义指的是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广义指的是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东西,连汽车、飞机等当然都包括在内。周一良先生曾把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狭义的、广义的、深义的。对于深义的文化,周先生有自己的看法。他说:“在狭义文化的某几个不同领域,或者在狭义和广义文化的某些互不相干的领域中,进一步综合、概括、集中、提炼、抽象、升华,得出一种较普遍地存在于这许多领域中的共同东西。这种东西可以称为深义的文化,亦即一个民族文化中最为本质或最具有特征的东西。”他举日本文化为例,他认为日本深义的文化的特质是“苦涩”“闲寂”。具体表现是简单、质朴、纤细、含蓄、古雅、隐而不发、不事雕饰等。我不想从民族心态上来探索,我想换一个角度,同样也能显示出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或者内涵。中国哲学同外国哲学不同之处极多,其中最主要的差别之一就是,中国哲学喜欢谈论知行问题。我想按照知和行两个范畴,把中国文化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认识、理解、欣赏等,这属于知的范畴;一部分是纲纪伦常、社会道德等,这属于行的范畴。在这两部分的后面存在着一个最为本质、最具有特征的深义的中华文化。寅恪先生论中国思想史时指出:“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故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此虽通俗之谈,然稽之旧史之事实,验以今世之人情,则三教之说,要为不易之论。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世者,实在制度法制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之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二教者。”对中国思想史仔细分析,则不难发现,在行的方面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儒家,而在知的方面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佛道二家。潜存于这二者背后那一个最具中国特色的深义文化,是“三纲六纪”等伦理道德方面的东西。专就佛教而言,它的学说与实践也有知行两个方面。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义,如无常、无我、苦以及十二因缘等,都属于知的方面。八正道、四圣谛等,则介于知行之间,其中既有知的因素,也有行的成分。与知密切联系的行,比如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则完全没有伦理的色彩。传到中国以后,它那种无父无君的主张,与中国的“三纲六纪”等,完全是对立的东西。在与中国文化的剧烈冲击中,佛教如果不能适应现实情况,必然不能在中国立定脚跟,于是佛教只能做出某一些伪装,以求得生存。早期佛典中有些地方特别强调“孝”字,就是歪曲原文含义以适应中国具有浓厚纲纪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