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广东省梅州市逢甲纪念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化学月考试卷含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共60分。)1. 下列物质不能使溴水褪色的是A乙烯 B二氧化硫 C丁烯 D丙烷参考答案:D2. 某位同学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时,造成所配溶液浓度偏高的原因是()A. 所用NaOH已经潮解B. 向容量瓶中加水未到刻度线C. 有少量NaOH溶液残留在烧杯里D. 用带游码的托盘天平称2.4gNaOH时误用了“左码右物”的方法参考答案:BA、所用NaOH固体已潮解,称取一定质量的NaOH时,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小,所配溶液浓度偏低,故A不选;B、向容量瓶中加水未到刻度线,导致所配溶液体积减小,所配溶液浓度偏高,故B选;C、有少量NaOH溶液残留在烧杯里,导致移入容量瓶中溶质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偏小,溶液浓度偏低,故C不选;D、将砝码放在左盘,被称量物放在右盘,使用游码,会导致所称取的氢氧化钠的质量少,导致溶液的浓度偏低,故D不选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实验操作误差分析,题目难度中等,分析时注意从c=分析操作对溶质的物质的量或对溶液的体积的影响判断3. 如图为元素周期表截取的短周期的一部分,即 。 四种元素均为非稀有气体元素。下列关于这四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WZYXB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ZWXYCW的最高正化合价与负化合价的绝对值可能相等DZ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可能为强碱参考答案:C略4. 下列过程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 A由乙烯变为聚乙烯 B皂化反应 CO2转变为O3 D蛋白质盐析参考答案:D略5. 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冰水混合物 B、爆鸣气 C、天然气 D、纯净的无污染的空气参考答案:A6. 把1体积质量分数为a%的浓硫酸加入1体积的水中充分稀释,若稀释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b%,则a和b之间的关系是Aa2b Ca=2b Da=b参考答案:A7. 下列化学过程中,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实验室制取氧气B萃取碘水中的碘C粗盐提纯 D用海水制取蒸馏水参考答案:A【考点】氧化还原反应【分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应存在元素的化合价的升降,以此解答该题【解答】解:A实验室制取氧气,O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A正确;B萃取碘水中的碘,属于物理过程,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故B错误;C粗盐提纯主要过滤除去粗盐中的不溶性杂质,属于物理过程,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故C错误;D用海水制取蒸馏水,属于物理过程,没有发生化学变化,故D错误故选A8. 有100 mL 3 molL-1 NaOH溶液和100 mL 1 molL-1 AlCl3溶液。按如下两种方法进行实验:将氢氧化钠溶液分多次加到AlCl3溶液中;将AlCl3溶液分多次加到NaOH溶液中。比较两次实验的结果是( )A.现象相同,沉淀量相等 B.现象不同,沉淀量不等C.现象相同,沉淀量不等 D.现象不同,沉淀量相等参考答案:D9. 一种从植物中提取的天然化合物damasconc可用于制作“香水”,其结构如右图所示,有关该化合物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分子式为C13H20O B.该化合物可发生聚合反应C.1mol该化合物完全燃烧消耗19 mol O2 D.该化合物难溶于水参考答案:C略10. NaOH+HCl=NaCl+H2O,则10gNaOH完全反应所生成的水的质量为A4g B4.5g C5g D. 5.5g参考答案:B略11. 为除去括号内的杂质,下列所选用的试剂或方法不正确的是()ASiO2(CaCO3),加入过量的盐酸后过滤BNaCl溶液(NaOH),加入适量的盐酸CNa2O2粉末(Na2O),将混合物在氧气中加热DFeSO4溶液Fe2(SO4)3,加入适量的NaOH溶液参考答案:D【考点】物质的分离、提纯的基本方法选择与应用【分析】ACaCO3与盐酸反应,二氧化硅不能;BNaOH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CNa2O与氧气反应生成过氧化钠;D二者均与NaOH反应【解答】解:ACaCO3与盐酸反应,二氧化硅不能,则与盐酸反应后,过滤可除杂,故A正确;BNaOH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则加入适量的盐酸可除杂,故B正确;CNa2O与氧气反应生成过氧化钠,则将混合物在氧气中加热可除杂,故C正确;D二者均与NaOH反应,不能除杂,应选铁粉、过滤除杂,故D错误;故选D12. 下列溶液中Cl-的数目与50 mL 1 molL-1 AlCl3溶液中Cl-数目相等的是A150 mL 1 molL-1的NaCl溶液 B50 mL 2 molL-1 NH4Cl溶液C150 mL 3 molL-1的KCl溶液 D75 mL 1 molL-1的FeCl3溶液参考答案:A略13.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1 mol CO的质量是28 gB硝酸的摩尔质量为63 gC2 g氢气所含原子数目为1 molD铁的摩尔质量就是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参考答案:A14.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除零族元素外,短周期元素的最高化合价在数值上都等于该元素所属的族序数 B . 除短周期外,其他周期均有18种元素C副族元素中没有非金属元素 D碱金属元素是指IA族的所有元素参考答案:C15. 下列行为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A做实验剩余的金属钠直接丢弃在废液缸中B闻气体时用手轻轻扇动,使少量气体飘进鼻孔C配制稀硫酸时将浓硫酸慢慢倒入水中并不断搅拌D不慎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着火时,立即用湿毛巾盖灭参考答案:AA钠和水剧烈反应,甚至发生爆炸现象,故A错误;B闻气体时用手轻轻扇动,使少量气体飘进鼻孔,以防中毒,故B正确;C配制稀硫酸时将浓硫酸慢慢倒入水中并不断搅拌,以散热,防止液体飞溅,故C正确;D水和酒精互溶,酒精在桌上着火时不用水扑火,立即用湿毛巾盖灭,故D正确;故选A。二、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16. 兰州一中高一某化学兴趣小组需要0.10 mol/L的硫酸920mL,某同学欲用密度为1.84 g/cm3、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进行配制。试回答:(1)需量取98%浓硫酸的体积为_mL。(2)若提供如下仪器:A. 量筒 B. 托盘天平 C. 玻璃棒 D. 容量瓶 E. 胶头滴管 F. 烧杯 G. 漏斗。 完成该实验不需选用的仪器是_(将仪器标号填在横线上)。(3)下列操作会使所配制的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一定偏低的是_。A.容量瓶使用前未干燥B.用量筒量取所需体积的浓硫酸溶液时俯视C.定容时观察液面俯视D.定容时观察液面仰视E.加蒸馏水时不慎超过了刻度线,立即用胶头滴管吸出(4)下列关于容量瓶的使用方法中,正确的是_(填序号)。A. 使用前要检验是否漏水B. 在容量瓶中直接溶解固体或稀释液体C. 溶液未经冷却即注入容量瓶中D. 向容量瓶中转移溶液要用玻璃棒引流参考答案:(1)5.4 (2) BG (3) BDE (4) AD解析:(1)现需要0.10 mol/L的硫酸920mL溶液,需要要配制1000mL的该溶液,又因稀释时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则0.10 mol/L1L=V1.84 g/cm-398%/98g/mol,V5.4mL。(2)实验过程包括称量、溶解、转移、定容等,需要的仪器有量筒、玻璃棒、10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烧杯,不需要的有托盘天平、漏斗。(3)A.容量瓶使用前未干燥,无影响;B.用量筒量取所需体积的浓硫酸溶液时俯视,所量取硫酸体积偏小,所配溶液浓度偏低;C.定容时观察液面俯视,所加水的体积减小,所配溶液浓度偏高;D.定容时观察液面仰视,所加水的体积增大,所配溶液浓度偏低;E.加蒸馏水时不慎超过了刻度线,所加水的体积增大,所配溶液浓度偏低。(4)使用容量瓶之前要检验它是否漏水;因容量瓶是比较精密的仪器,有温度与容量要求,不能直接在容量瓶中溶解、配制溶液,溶解后溶液需要冷却至室温后用玻璃棒引流转移到容量瓶中。故AD正确。三、综合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共30分)17. (1)按如图所示操作,充分反应后: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中铜丝上观察到的现象是_;结合、实验现象可知Fe2、Cu2、Ag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_。(2)某一反应体系中有反应物和生成物共5种物质:S、H2S、HNO3、NO、H2O。该反应物中还原产物是_;若反应中转移了0.3 mol电子,则氧化产物的质量是_g。(3)将少量Cl2通入FeBr2的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2Cl2= 2Fe32Cl,这个事实说明FeBr2的溶液中具有还原性粒子的还原性强弱为_。(4)黑火药爆炸时发生反应:2KNO3+S+3C=K2S+N2+3CO2,2mol KNO3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为_。参考答案:(1) FeCu2=Fe2Cu 红色铜丝上有银白色金属附着 AgCu2Fe2 (2)NO 4.8 (3)Fe2Br (4)2.5mol解析:(1)中发生Fe与硫酸铜的置换反应生成Cu和硫酸亚铁,离子反应为Fe+Cu2+=Fe2+Cu,故答案为:Fe+Cu2+=Fe2+Cu;中发生Cu与硝酸银的置换反应,该反应为Cu+2AgNO3=Cu(NO3)2+2Ag,观察到红色铜丝上有白色金属Ag附着,故答案为:红色铜丝上有银白色金属附着;由两个反应可知,得到电子的物质为氧化剂,还原剂对应的产物为氧化产物,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则氧化性为AgCu2Fe2,故答案为:AgCu2Fe2;(2)硝酸具有强氧化性,H2S具有较强还原性,二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故NO为还原产物、S为氧化产物,若反应过程中转移了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