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8页
第2页 / 共68页
第3页 / 共68页
第4页 / 共68页
第5页 / 共68页
第6页 / 共68页
第7页 / 共68页
第8页 / 共68页
第9页 / 共68页
第10页 / 共68页
亲,该文档总共6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跨文化传播学周娟课程内容:第一讲文化与传播第二讲跨文化人际传播:语言传播与非语言传播第三讲跨文化组织传播:跨国公司与跨文化传播第四讲跨文化大众传播:大众传媒与跨文化传播第五讲文化全球化问题评说第六讲跨文化传播中的障碍与改进1、拉里A萨默瓦(LarryA.Samovar),查理德E波特(RichardE.Porter):跨文化传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熊丽君,刘学华: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3、单波,石义彬:跨文化传播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4、约翰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功夫熊猫导演写给中国一封用心良苦的情书 李安:古典侠义水墨中国:“武侠片是个很特殊的国粹技术,但我恨它的粗糙、不登大雅之堂。我以好莱坞的品质去要求,又要有艺术片的味道,结果是中西古今雅俗都加入,成了现在的面貌。拍片时,我知道那些东西通不过西方标准,我爱面子,想提升主流华语片的品质,为华语片脸上贴金。我觉得,中国古典的东西的确有不足之处,无论是从西方的戏剧性、语法、美学观点,还是西方结构的情节推理等优势,我希望都能在影片中做足。特别是文化情境的转换时,我发现很困难,但不调整,国际上又真的拿不出手。当我做跨文化开拓时,当我硬改掉一些华语片的惯性时,是不是也暴露了华语片的弱点,使得它失去了生机?卧虎藏龙引发出工业、商业及文化上的冲击,同时在文化政治上引发的尖端现象,我到底是做了好事,还是坏事?我也不知道,但觉得又有责任去面对。”(新浪网:,http:/ 第一讲 文化与传播一、我们身处的跨文化传播环境(一)正在加速的全球化进程案例:一位英国人,在一家以美国为主的多国公司设在伦敦的办公室工作。一天晚上,他驾驶自己的日本汽车回到家。她妻子已经到家了,她在一家进口德国厨房设备的公司工作。他们吃了晚餐,晚餐包括新西兰的小羊,加利福尼亚萝卜、墨西哥蜂蜜、法国乳酪和西班牙葡萄酒。然后他们坐下看电视,节目是在芬兰制作的。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一系列过程,它意味着相互依赖。对它最简单的定义就是:依赖性的增强。这种增强体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维度上。全球时代所描述的则是一种我们已经创造或是想要创造的制度。全球时代是我们当前生活的社会条件。我们可以被看做是全球时代的第一批公民。 人口流动有限的自然资源引发冲突环境问题需要全球携手合作国际冲突的有效解决需跨文化冲突 新的经济领域跨国并购数字化技术将声音、图画、文本等全部转化成计算机可读形式,即变成一组组由0和1组成的字符,将信息以编码形式加载其中。是信息传播技术最根本的一个方面,作用于信息的生产、分配和储存过程。(二)传播新技术层出不穷,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传播新技术将人类交流带入了全新的世界 交互式,传播新技术提供了人们自己主动去寻找信息、索要信息和发布信息的可能,提高了个体的参与性,打破了大众传媒发展初期单向的、一对多的传送模式,促进了互动模式的实现。 个人化,传播新技术赋予信息接受者更多的内容控制权,接收者能对所传播的内容进行个性化处理,还能传播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网络化,信息网络将不同国家甚至全球几乎所有方位串连在一起,形成一个庞大的信息流通体系。 时间和空间的压缩,传播新技术使得信息传播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人际传播媒介:电话,电子邮件 互动操作媒介:“使用过程”的控制 信息搜索媒介:互联网,具有空前的容量,同时也可以作为便利的图书馆与资料来源。 集体参与式的媒介:运用目的是为了共享和交换信息、观念、经验。从单纯的工具,到部分承担情感与情绪功能。(网络、电视电话会议)新媒介依照它们共有的渠道将其分为:Poster(1999)认为网络冲破了印刷与广电模式的限制:1)使多对多交谈成为可能;2)使文化内容的同步接受、交流与再分配成为可能;3)使传播行为脱离与国界、疆域之间的关系;4)提供实时性的全球接触;5)将现代/后现代的主体至于网络性的工具中。Livingstone(1999):网络的新,在于结合互动性以及广泛的内容、广大的受众和全球的传播性质。(三)跨文化传播学的兴起 学科渊源:从西梅尔的“陌生人”到帕克的“边缘人”1908年,德国哲学家西梅尔(GeorgSimmel)提出的“陌生人”概念被视为跨文化传播学科的基石。“陌生人”是双重意义的统一,其矛盾身份的辨证统一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任何关系的接近和距离的统一”。”陌生人”必须要来自外部,并作为一个暂时的“内部人”与常住小区者产生相对的意义,同时,陌生人也必须保持他在身份上与小区的疏离,以保持作为陌生人的客观性。“他更毫无偏见地统观情况的全貌,用更加普遍的、客观的理想来衡量,并且在他的行动中,不受习惯、伦理、先入之见的约束”。人们往往是用怀疑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陌生人”。这是因为对于大多数社会成员而言,“陌生人”的行为是不确定的、无法预测的,因而是“怪异的”。如果怀疑得不到消除,人们便会对“陌生人”产生恐惧心理,继而发展到仇视,引发种种非理性的“排外行为”。 美国社会学家帕克“边缘人”概念(marginalman):“边缘人”定义为“一种文化杂糅的产物,他们生活在两种不同文化的边缘,但是并不能完全融入其中”“陌生人”如何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进行交往和沟通?这正是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核心所在。 跨文化传播学在美国诞生威廉莱德尔(WilliamJ.Lederer)和尤金伯迪克(EugeneBurdick)根据自己的经历,写成了丑陋的美国人(TheUglyAmerican,1958)一书,反思了战后美国开展的对外交流工作中的种种弊端。在他们的笔下,“丑陋的美国人”是世界各国的民众对美国人的看法。这是因为那些在海外的美国人大都是傲慢无礼,妄自尊大的。他们不愿意学习所在国的语言和文化,“只在美国使馆和官邸附近活动”,因此无法融入当地的社会生活当中。美国人缺乏跨文化传播的意识和技巧。在不同国家、民族和文化之间,在国内不同的社会群体和种族群体之间,如何实现有效的沟通?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干预主义”的对外政策受阻:技术和军事上的援助项目很少被当地人所接受,而传播美国文化和价值观的努力也收效甚微。1946年,美国国务院设立了有关对外事务研究的专门机构外交研究所(ForeignServiceInstitute,简称FSI)1959年,爱德华霍尔出版了跨文化传播学的奠基之作无声的语言(TheSilentLanguage)。20世纪70年代,跨文化传播研究从人类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传播学研究领域的一部分。 菊与刀(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Benedict)於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时受美国政府委托,为解决盟军是否应该占领日本以及美国应该如何管理日本的问题,运用文化人类学方法对即将战败的日本进行研究所得出的综合报告,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分析了日本国民的性格。1946年该报告被作者整理成书出版,遂成本书。从美国国内的“小气候”来看,20世纪60年代以来,多元文化主义在美国蓬勃兴起。由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领导的群众运动在美国各个社群和族群当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少数族裔、女性、同性恋、残障人士等边缘弱势群体在大众传媒上发出了越来越多的声音。在思想界和文化界,“政治正确”(politicalcorrectness)逐渐成为广泛的共识。跨文化传播研究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进入了美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截至2006年,30多所大学设立了与此有关的博士项目,450多所大学把它列为“通识教育”的必修课程。跨文化培训、咨询和管理工作也成为美国的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企业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截至2005年,美国有近20万人从事与跨文化传播有关的工作,包括外交官、驻外记者、外派教师和学者、专业技术顾问、谈判师,等等,并且成立了名为“SIETAR”(全称为“跨文化教育、培训和研究协会”)的行业协会。 跨文化传播学的发展北京大学关世杰教授的跨文化交流学(1995)是这方面最早的一本教科书。此后,相关研究在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展开,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学术著作。2004年夏天在武汉大学召开了跨文化传播的国际研讨会,标志着这门学科在中国的发展渐趋成熟。二、基本理论(一)什么是文化?词源学上文化:文学和教化拉丁文:cultura本意为耕种和作物培育1、界定文化的两种基本取向法兰克福学派:文化绝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无差异享用的产品,文化是高尚的,只有付出了艰辛劳动和不懈努力的人才能获得它和完善它,人类文化的成果应该是艺术。功能:“否定”、“对幸福的承诺”文化人类学家:文化或文明就其广义而论,是个复合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其他能力和习惯。文化就是为了提升个人和社会的生存能力,增强适应能力,以及保持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并通过后天习得的共同行为。文化有外在形式(如艺术品和等级制度)和内在形式(如价值观、态度、信仰、感知、情感方式、思维模式及认识论等)。费孝通:什么是文化?用人工把自然的土变成用具,变成能服务与人的生活的东西,这就是文化。文化的特征文化是后天习得的文化适应:个人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情况下,从特定的文化中学到能力的过程。互动/观察/模仿从谚语中学习文化事实胜于雄辩斑马从不讨厌自己的条纹谈话是精神的食粮人活一口气,树争一张皮从民间故事、传说和神话中学习从艺术中学习文化通过大众传媒学习文化文化代代相传文化以符号为基础文化具有系统性变动不居:创新 扩散 适应文化的适应性2、文化的深层结构 世界观:对上帝、人道、自然、存在问题、宇宙、生命、苦难、死亡以及其他影响成员感悟世界的哲学问题的看法。 家庭:孩童的文化启蒙者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家庭年龄社会化 历史:形成文化身份3、文化模式霍夫斯泰德的价值观维度 荷兰文化协会研究所所长霍夫斯泰德用20种语言从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在收集了40个国家包括从工人到博士和高层管理人员在内的,共116,000个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写作了著名的文化的结局一书。根据研究成果,霍氏认为文化是在一个环境中的人们的共同的心理程序,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的教育和生活经验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的群体、区域或国家的这种程序互有差异。这种文化差异可分为四个维度: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权力距离,阳性主义和阴性主义。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VersusCollectivism)个人主义:(1)个体是社会最重要的单位(2)强调独立性而非依赖性(3)个人成就获得奖励(4)每个个体的独一无二性具有最重要的价值。集体主义:拥有一个区分自己人团体和外人团体的严格的社会框架。强调(泰安迪斯):(1)自己人团体而非个人的观点、需要和目标(2)由自己人团体界定的社会规范和责任而非个人获得快乐的行为(3)自己人团体的观念而非个人的不同观念(4)时刻准备与自己人团体成员合作不确定性规避(UncertaintyAvoidanceIndex)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人们对于不确定的、含糊的、前途未卜的情境,都会感到面对的是一种威胁,从而总是试图加以防止。高度不确定性规避高度不确定性规避的文化为了避免不确定性和模糊,常常向其成员提供稳定性,寻求共识。低度不确定性规避比较容易接受生活中的不确定性,不为偏离主流的人或主张所困扰,对不寻常性的容忍度比较强。权力距离(PowerDistance)较大的权力距离拥有权力的人和受权力影响的人之间在各个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社会等级无处不在,并且不平等的关系被机制化了。较小的权力距离有权者和无权者之间的关系紧密,交流较多。阳性主义与阴性主义(MasculineVersusFeminality)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被展示和评价的程度。阳性主义指社会主导价值观在多大程度上以男性为导向。与这种文化相关的是一些展示野心、不同的性角色、成就、追逐金钱等行为和雄性的标志。在阳性社会里,要求男性有主导能力,进取心强并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