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年江西省九江市黄桶中学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纪念刘和珍君中的选段,完成2224题。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就是她;但是我不认识。直到后来,也许已经是刘百昭率领男女武将,强拖出校之后了,才有人指着一个学生告诉我,说:这就是刘和珍。其时我才能将姓名和实体联合起来,心中却暗自诧异。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此后似乎就不相见。总之,在我的记忆上,那一次就是永别了。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22在选文第段中,作者说“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紧接着又说“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如何理解?(3分) 23作者反复强调刘和珍“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用意何在?(3分) 24请说说你对选文第段中画线语句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22刘和珍事实上是“我”的学生,但她现在“为了中国而死”,而“我”却“苟活到现在”,所以后面又否认她是“我”的学生。(1分)这既是作者的一种自我解剖,(1分)又表达出作者对刘和珍深深的敬意。(1分)23突出刘和珍的和蔼、善良,(1分)反衬反动派的凶残,(1分)和反动文人的卑劣。(1分)24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2分)又有对“后死者”的呼唤和激励。(2分)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漫话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在讨论作为历史事件的改革之前,有必要先梳理一下“改革”的含义。此词首见于后汉书之梁统传和黄琼传,皆指对已有成规的改动变易。自此以后,“改革”遂成习见之词,而且其词义越来越宽泛,凡对原有制度、惯例、习俗,甚至文体、文风的改易变革,均可称之为改革。不过,近代以前,改革是一个中性词,既可用于革故鼎新的正面场合,也可用于变好为坏的负面场合。近代以来,改革演化为一个纯褒义词,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就体现了这种趋向:“把事物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不过,今人所言历史上的改革,所用显然并非上述宽泛的词义,而是一个相对狭义的概念,特指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比较重大的除旧布新。对于这种形式的历史事件,今天概以“改革”称之。具体到某次事件,则或称之为“变法”,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等;或称之为“新政”,如王莽新政、庆历新政等;或称之为“改革”,如孝文帝改革、张居正改革等。这些称谓,有的当时就有,更多的则是后人所加。如同改革本是中性词一样,说某人“变法”,也未必就是正面评价。古代典籍中甚至常将“变法”与“坏纪”连用,意为变乱成法、败坏纪纲。正因为“改革”含义宽泛,在不同人的心目中,其范围相差悬殊。有人将改革的范围划得很大,几乎是“江山代有改革家”;也有人将改革的范围划得很窄,认为真正称得上改革的事件没有几次。具体到某人某事,看法更加纷纭。比如,引发“国人暴动”的周厉王,在历史上向来形象不佳,但有人称他是中国史上见诸记载的最早的改革家。再如王莽新政,有人说是“托古改革”,有人说是“复古改制”。又如张居正,多数人认可他是改革家,但也有人说他的政策并无新意,算不上改革。即便当事人自己的说法,也不一定可以为据。如管仲推行的一系列政策,今人称之为“改革”或 “革新”,他自己却说是“修旧法”。事实上,要给改革下一个严谨、周延的定义,是非常困难的,更不可能提出一套量化指标。改革之事,古今中外皆有。从改革的原初推动力看,既有自上而下的改革,也有自下而上的改革,但前者占绝大多数。在中国漫长的王朝史上,君主一直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没有君主的发动或支持,就不可能出现改革。所以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全部都是自上而下,即由统治阶层中的一部分人发起和推行的。平民大众没有推动改革的途径和机会,当他们忍无可忍时,只能揭竿而起,发动以改朝换代为目标的暴力革命。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很多,用人是否得当是一个不能忽略的重要因素。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积极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君大力招贤、大胆任用。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虽然认识到“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但却不善于识人用人,所倚任者多为反复无常的奸佞小人,给改革造成很大的伤害。纵观中国历史上的改革,能像管仲那样一帆风顺,或像孝文帝那样基本成功者,并不多见。大多数改革都遭遇了挫折或失败,如商鞅变法是政存身败,张居正改革是人亡政息,王安石变法是半途而废,戊戌变法是昙花一现。若观察君主之外的改革者的命运,能够善始善终者可谓凤毛麟角,绝大多数身败名裂,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如吴起乱箭穿身,商鞅惨遭车裂,王安石忧愤而死,张居正死后抄家,戊戌六君子喋血刑场。改革之难,于此可见。篡用明太祖的一句话说:“犹行荆棘中,寸步不可移,纵得出,体无完肤矣。”(节选自博览群书)1下面关于“改革”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改革”一词首见于后汉书之梁统传和黄琼传,都是指对已有成规的改动变易。B自后汉书之后,凡对原有制度、惯例、习俗,甚至文体、文风的改易变革都可称之为改革,词义越来越宽泛了。C“改革”一词感情色彩的变化是以近代为分界线的。近代以前,改革是一个中性词,而近代以来改革演化为一个纯褒义词。D现在所说的改革是一个相对狭义的概念,特指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比较重大的除旧布新。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如同改革本是中性词一样,“变法”也是一个中性词,古代典籍中甚至常将“变法”与“坏纪”连用,意为变乱成法,败坏纪纲。B“改革”一词含义宽泛,所以不同的人所认为的改革范围差异极大,具体到某人某事,看法更加多样化。C引发“国人暴动”的周厉王,在历史上向来形象不好,但有人称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改革家。D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人的改革看法不同,即使是当事人自己的说法,也未必可以为据。所以,给改革提出一套量化指标是不可能的。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在中国漫长的王朝史上,因为平民大众只能发动以改朝换代为目标的暴力革命,所以改革都是由君主发动或支持的。B改革必须用人得当,否则会给改革造成很大的伤害。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能够取得显著成效,就是因为国君大力招贤、大胆任用。C古今中外的改革既有自上而下的改革,也有自下而上的改革,但前者占绝大多数。D纵观中国历史上君主之外的改革者的命运,能够善始善终者非常少,绝大多数都身败名裂,甚至有的还付出生命的代价。参考答案:1C(C项答非所问,不是“改革”的含义。)2C(C项范围太大。原文第三段说“但有人称他是中国史上见诸记载的最早的改革家”)3D(A项强加因果;B项“就是因为国君大力招贤、大胆任用”不对,原文第五段是“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君大力招贤、大胆任用”;C项由原文第四段“所以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全部都是自上而下”可知中国历史上的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改革”)3. 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南水北调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竺可桢南水北调是缓解中国北方水资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南水北调在我国是有充分的必要性,而且也是可能的。我国是世界上径流资非常丰富的国家,年约27000多亿立方米,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巴西及苏联。但这样多的径流资在我国地区上的分布是很不均匀的。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33,而径流量却占全国径流总量的70;华北与西北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51。而径流量只占全国径流总量的7左右。我们知道,黄河流域和内蒙古、新疆都具有丰富的地下矿藏和很大的农牧业发展潜力,如能引长江所不急需之水以补益黄河,不仅可保证黄河中游的农田灌溉,而且将使具有优越梯级开发条件的黄河干流的发电量大大增加,从而使我国北方的工业动力问题得以满足。又如我国的内蒙古草原地带,有广大而肥沃的土地资,煤铁矿藏都很丰富,但由于水缺乏,目前还只能以发展畜牧业为主。如果能引水灌入内蒙古草原,则将使我国这块广大地区变为粮食基地,并使牧场单位面积的养畜量大大增加,也能满足这里工矿业和城市的用水。我国广大的西北干旱区,虽然有高山冰雪融水可以引用,但水量有限,即使能充分利用,也不能解决全部可垦荒地变为农田的用水问题。更由于水土资的分布不平衡,许多地区缺水情况更为严重,尤其是还要考虑到治沙任务,将更加需要大量的水。南水北调虽有充分的必要性,但是否有可能性呢?我们知道,我国西南地区地势高峻,是我国许多主要河流的发地,地表径流比较丰富。从这个地区的目前需要看,用水量都不大,相形之下径流资是较多的。由于各河上游地势均在二三千米以上,因而提供了向北引水的可能性。当然,这个任务的实现不是短时间的事,这是一项极为艰巨而繁重复杂的任务。因为引水地区如川西、滇北均是山高谷深,许多工程要在人烟稀少、地高天寒、交通困难的条件下进行。加之引水路线又处在地震强度很大的地带,许多地方受着山崩滑坍、泥石流的威胁,不但工程浩大,而且维持艰难。 南水北调对我国南部地区是否会产生不利影响呢?我认为是受损不大、受益不小,江水北调后,长江流域的水力发电要受到损失,但长江上游的水减少后将会对其中下游产生良好的效果。中国南部地区降水较多,气候湿润,引水以后基本上不致影响航运和工农业的用水,并且可以减轻泛滥的威胁。至于三峡的发电量虽然受到影响,但这些水量引向北流将在引水河道的各个梯级上发电,可使电力在地区的分布上做到比较均匀,同时减少三峡水库的淹没损失。此外,川康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地上、地下资丰富,对这些资的开发也将创造良好的条件。在进行南水北调工程中,也将带动我国若干科学部门的迅速发展和成长。由于这一伟大工程的兴建,将涉及许多科学技术部门,许多复杂问题的解决都会促使该学科的发展,如地震的研究,高坝建筑和高水头发电,泥石流、滑坍的防止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南水北调涉及的流域很多,许多都是我们没有作过科学考察的地区。为了作好跨流域的规划,就需要对整个有关地区的自然资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这样也就会推动整个地质学部门、生物学部门以及经济科学部门向前发展。此外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