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2年北京北臧村中学高一历史联考试卷含解析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逐渐走向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全面对抗。苏联在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协调和促进社会主义阵营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此举主要针对的是A.杜鲁门主义B.北约组织C.马歇尔计划D.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参考答案:C【详解】杜鲁门主义为美国“冷战”政策在政治上的表现,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是1947年成立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排除A;北约组织为美国冷战政策在军事上的表现,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是1955年成立华约组织,排除B;马歇尔计划为美国“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是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加强社会主义阵营各成员国彼此的经济联系,排斥资本主义经济势力,故选C;针对美国支持下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是支持成立民主德国,排除D。2. 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标志是A十二铜表法颁布 B.公民法 C.万民法 D民法大全参考答案:D3.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新王朝的开始,下列批驳这一观点最有力的依据是:A三大改造实现了中国社会的根本变革B政治协商制度实现了多党合作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民族平等团结D“依法治国”健全了民主政治制度参考答案:答案: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新中国之所以不是一个王朝,最为有力的证据就是三大改造实现了中国社会的根本变革,即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故选A。BC分别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制度,排除;D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成就,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三大改造4. 元史?百官志记载:“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有边陲军旅之事,则兼都元帅府,其次则止为元帅府。其在远服,又有招讨、安抚、宣抚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材料表明宣慰司属于A.行省属下分治军民的机构B.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C.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D.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参考答案:A从材料“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可以看出,宣慰司属于行省属下分治军民的机构,故A项正确,D项错误;B项错误,行中书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5. 梁启超曾说:如果让孔子当国民政府的教育总长,他一定会把教育部改为教育美术部,把国立剧场和国立学校看得一样重,并且还会改良戏曲,到处开音乐会,忙个不停。梁启超认为儒家()A.借助仁爱之心和谐人际关系B.强调有教无类,发展私立教育C.注重美育对道德修养的辅助D.注意借鉴不同文明,改革教育参考答案:C【分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四个选项说法都符合孔子的思想特点。材料中梁启超认为孔子重视美术、戏曲演出、改良戏曲、音乐会等对教育的影响,据此可以联系到孔子注重美育对道德修养的辅助作用,故选C项。A项与材料无关;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有教无类;D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借鉴不同文明。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百家争鸣儒家【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6. 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A.改革社会主义制度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参考答案: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提是保持社会主义制度;B项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排除;D项是中共十五大的内容之一,排除。7. 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是( )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 B.严禁限制对外交往 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D.封闭边界固守疆域参考答案:B8. 罗马法产生与发展的过程,清晰地反映了人类社会中法律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在罗马法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合乎逻辑的演变过程是 ( ) A习惯习惯法法 B习惯法习惯法 C法习惯习惯法 D习惯法习惯法参考答案:A9. 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参考答案:B材料信息有关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研究视角有:经济角度、政治角度、自然因素角度,这说明对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认识越来越多元,故B项正确;历史研究没有唯一正确的观点,研究角度不同,观点也就不同,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英国最早具备经济条件、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英国自然条件优越等,这些视角都是基于对英国与其他国家的比较而得来的,故C项错误;后期的研究未必比传统观点更为可信,故D项错误。点睛:“史料实证”是高中历史新课标提出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更多侧重于结论的传输,而对获得历史结论的过程则鲜有涉及,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结论、轻证据和逻辑的倾向。“史料实证”素养的提出有效弥补了这一不足,也必将有助于进一步展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和魅力。10.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A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B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共同发展C世界各国、各地区密切联系交往与合作 D全球经济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参考答案:A略11. 1982年召开的中共十二大提出:前几年扩大了企业的权限,发挥了市场的作用,方向正确、收效明显;今后,要继续发挥市场的作用,但决不能忽视、放松国家计划的统一领导。这说明当时A.计划经济体制已有所改变B.我国开始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C.对外开放格局已初步形成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参考答案:A材料提及经济的发展要“发挥市场的作用”,但同时“不能忽视、放松国家计划的统一领导”,可见此时计划经济体制已经有所改变,A项正确。B项出现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材料时间为“1982年的中共十二大”,排除。C项出现在1992年后,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D项出现在21世纪初,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12. 历史发展证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有助于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执政能力。下列我国古代的选官标准中最能体现这一认识的是(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九品中正制参考答案:13. “统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养了顺从性。”下列对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A.科举制度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但束缚了人们的思想B.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C.察举制有利有弊,总体来看,这一时期还起着重要作用D.九品中正制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参考答案:A材料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科举制的影响,选项中只有A项是对两个反面的完整表述。14. 右图是1912年3月英国伦敦画报上刊载的一幅漫画,漫画中的中国人不仅剪掉了辫子,而且还戴上法国大革命时期象征自由的“自由帽”。由此漫画可知( )A中国民众获得了民主与自由B清政府被迫顺应了民主潮流C辛亥革命得到了西方的支持 D中国民主革命引起了英国人的关注参考答案:D试题分析:材料中的时间信息是“1912年3月”,此时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所以B项可以排除;但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没有改变,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并没有得到西方的支持,C项不符合史实。英国画报报道中国人不仅剪掉了辫子,而且还戴上法国大革命时期象征自由的“自由帽”,这反映了英国人关注中国的辛亥革命,D项正确。15. 1938年2月美国通过农业调整法,规定对棉花、小麦、玉米、烟叶、大米等5种主要作物实行生产定额,对那些耕种定额土地而又遵守土壤保持方法的农民由政府给予补贴。该立法的目的主要是A.提高农产品价格B.减少政府财政支出C.刺激农产品出口D.缓解农村就业压力参考答案:A【详解】由材料“对那些耕种定额土地而又遵守土壤保持方法的农民由政府给予补贴”可知,美国政府对农业实行减耕减产的政策,这有利于农产品价格的提高,故选A。政府对减耕减产的农民给予补贴,这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支出,排除B;农产品价格的提高,不利于农产品的出口,排除C;减耕减产即意味着不需要那么多的农业工人帮忙干活,这显然没有缓解农村的就业压力,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解题的关键是依据“减耕减产”的含义对选项作出合理的推断。16. 在清代,“乡、会试考官、房考、监临、知贡举、监试、提调之子孙及宗族,例应回避。雍、乾间,或另试,或题由钦命,另简大臣校阅。乾降九年停其例,并受卷、弥封、腾录、对读等官子弟、戚族亦一体回避矣。”这主要表明科举制A.利于培养社会读书风气B.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性C.把选官权力集中在中央D.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参考答案:B题干考察清朝科举制度的回避制度。通过回避制度,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营私舞弊,有利于科举考试的公正公平,故B正确。选项A是科举考试“为没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机会”的作用。选项B是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在考试选官制度的作用,把考试的选拔权集中在中央。选项D,是科举考试中八股取士的作用,和题干无关。点睛:该题考察学生对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科举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重要表现之一,对世界文官考试制度有重要影响。科举制剥夺了士族地主的政治特权,削弱了地方豪强士族的势力,使封建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权收归中央,有利于消除地方和中央在选官方面的腐败,改变了自秦汉以来以荐举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是历史的一大进步。17. 某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小论文中频繁出现“厚来薄往”“市舶使”“十三行”等词,此小论文的研究对象应该是()A自古频繁的中外交流B古代繁荣的大城市C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D古代发达的造船业参考答案:考点: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情况,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厚来薄往”、“市舶使”、“十三行” 都与我国古代的对外贸易有关,且都有浓厚的官方色彩,故C正确A说法错误,从材料的信息可以看出此时已经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自古频繁的中外交流局面不复存在故排除B项无法体现;故排除D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故选C18.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中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这是形成稳定的关键。“中国没有陷入政党争斗局面”是因为实行了(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依法治国方略参考答案:B19. 明太祖曾作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