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出镜记者的语言功力 佟占军 陈冰凌出镜记者是在新闻现场,面对摄像机进行口头描述、评论、采访的电视记者和新闻节目主持人(主播)的总称。在新闻报道中,出镜记者不仅要有新闻从业人员必备的“采访报道能力”,同时还应有和播音员主持人一样过硬的语言功力。我国最早的出镜记者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的播音员,他们随同国家领导人出访,在机场作出镜报道。1996年,央视新闻调查栏目的开播,第一批正式的出镜记者开始出现。随后香港回归、澳门回归、三峡截流以及央视新闻频道的开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出镜记者,他们的报道也成为电视新闻最具冲击力的看点。这些出镜记者和光鲜亮丽的明星主播一起,被越来越多的观众所熟知和喜爱。从某种意义上说,出镜记者就是活跃在现场的“新闻主播”。一,我国出镜记者的话言现状与播音员不同,出镜记者对语音面貌条件的要求相对低一些,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没有要求。国内新闻报道中出镜记者成为常态出现,是在民生新闻兴起以后。但电视新闻出镜记者的报道水平却是良莠不齐,尤其是各地方台新闻出镜记者的语言功力并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口齿不清:“如有的平翘不分、前后鼻音不分;有的舌面音发音位置前移,尖音严重;有的发舌尖音气流过大,声母拉长,齿音突出;有的受方言影响,儿化混乱,轻声不规范等诸如此类有声语言的表达不规范。另外,港台腔在有的报道中也有表现如句尾甩调、语气词选择轻重格式反常等。2机械背稿:出镜记者只是背诵一些准备好的词,无法发挥“亲临现场报道”的优势。不但失去了报道主动权,也捕捉不到现场生动的细节。没有观察力的语言无疑削弱了现场报道的灵活性,出镜记者成了一种摆设。3平谈无味:有的新闻现场非常紧张,报道者却一脸平淡,仿佛自言自语;庄重严肃的新闻现场,出镜记者的语言却非常消闲随意;轻松而贴近百姓的民生新闻,出镜记者语言却一板一眼,不够生动。出镜记者的报道和现场成了两张“皮”,缺少语言表现力和感染力。4语态失控:在一些大型庆典活动中,现场活动气氛促使出镜记者调高了音量,在整个报道过程中,滔滔不绝说个没完,中间没有过渡、停顿,语气急促,表达单一,令观众有喘不过气的感觉。总之,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应该是电视新闻节目的亮点,观众们想从你那里得知的是,现场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不要仅仅理解成“我到了那里,作了报道”。记者所负担的功能是“告知观众重要的现场信息”,这种“重要信息”不仅包括画面之内的也包括记者在现场“感受”到的重要信息。这就要求出镜记者通过自己的视觉、听觉和嗅觉等感受现场的气氛,并用鲜活流畅的语言告诉大家。出镜记者的存在就是要通过自己的表达,让新闻更真实可感,更生动!二如何提高出镜记者的话言功力1语言表达准确、清晰记者要做到出镜时语言表达准确、清晰,平时就要特别加强普通话语音规范的训练,重点解决自己的语言发音缺陷。像出镜报道中一些记者把“河南”说成“荷兰”,类似的笑话就是n和1发音混淆的结果。出镜记者不能只强调事实本身描述的是否准确,而忽略普通话发音的准确清晰性,造成观众误解。2.新闻语态口语化,片段代“口语化”是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新闻语态的最大特点。然而,即兴口语表达能力不是通过一次培训、一门来自wwW.lw5u.cOm课程、一次报道就可以“速成”的。可能的话,在未报道之前,记者可以先设想在现场以何种角度切入新闻事件,根据这一切口把材料切割成若干个有条理的、短小的、简洁的想法和短语。在脑子里事先把要说的内容编辑、串联一下。“片段化”则是指出镜记者报道时,出镜部分通常在报道的开始、结尾、串场或现场采访段落。例如:中央电视台3600节目中曾播出的为期一周的“环保在行动”节目中,出镜记者宋丽丽在新闻的开头所做的现场报道是:“这是一份中国来自wwW.lw5U.com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今天国家发改委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向全世界公布了方案的内容,这个方案长达58页,是我国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性文件,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颁布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在日本的wide show节目中,在报道某犯罪嫌疑人被逮捕时,出镜记者在不同地点,只用简短的一两句话做报道:“这里是犯罪嫌疑人xx的住处,这里距离犯罪现场只有500米。”“这里是16岁少女购买斧子的家居中心,一周前她在这儿买了根和我手里拿的一模一样的斧子。”3叙事描述条理清晰 简洁流畅让观众在毫不费劲的情况下,一听就明白新闻事实的脉络、层次,是对出镜记者语言功力的基本要求之一。出镜记者要做到语言表达流畅并有条理性,需注意以下几点:(1)加强导语信息含量,开门见山亮出底牌。(2)新闻事实语句的组织仅仅围绕报道目的展开。(3)以短句为主,一句一个事实,简单利落,注意事实之间的逻辑关系。比如:北京电视台晚间新闻节目直播北京,在报道冬季禁止垂钓的新闻时,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是这样的:“观众朋友,我现在是在昆玉河畔,按照北京市河湖管理条理是严禁在此进行垂钓的,长期垂钓不仅对河流质量带来影响,在冬季进行冰钓对生命安全也会带来很大的隐患。那么前两天,我们城管队员对前来冰钓的人进行了规劝,可是,当今天记者再次来到此地的时候,进行冰钓的人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多了起来。”如果,我们重新将这段现场报道进行分解、隔断报道,也可以这样。“北京市河湖管理规定禁止垂钓,可是在昆玉河上还是有人在钻冰取鱼。进行冰钓的市民老人居多,长时间待在冰面上不仅容易感冒,更会诱发其他疾病,最危险的是冰层薄厚不均,给人身安全带来隐患。前几天我们报道了城管人员好心规劝市民不要冰钓,可是,今天我们再次来到这,发现来冰钓的人不减反增。人身安全与冰上取乐哪个更重要呢?”上下两端内容不难发现,后一段信息点更加突出安全隐患,条理清楚,中心突出,逻辑性强。4.围绕细节 展示语言功力2008年3月,央视记者王玉国为国际英文频道采制了一则新闻特写走进战地记者培训班。片子开头的第一个镜头是,一群接受培训的记者正在室外的大树下围着两名教员交谈,突然噼噼啪啪的声音响了起来,大家马上就地卧倒。随即片子转到了第二个镜头,是记者本人俯卧在地上的头部特写,而摄像机则是平放在地面从记者头颅的正前方拍摄的。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中,记者抬起头来,压低声音做了一段“俯卧式”英语出镜:We are practising how to protect ourselves properly at the first moment when there is a shooting.这段出镜词翻译过来就是“我们正在练习当枪击发生时,应该怎样在第一时间合理地保护自己。”实际上,记者已经用动作细节,也就是迅速俯卧在地,回答了提出的问题。通过记者这位特殊的受训人的话语和行动,观众也会有置身特殊情境之中的感觉,这样的现场报道由于有细节的支撑而充满了鲜活的个性。5提高对象感镜头感 综合运用体态语现场报道时,出镜记者的对象感、镜头感、表情语言、体态语言、手势语言、服饰语言等多种软性元素的恰当运用,是增强报道效果的重要手段。中央电视台奥运来了的首席记者王小节,在镜头前积极、健康、自然的表现,与奥运精神恰好吻合。每当她出现在新闻现场,兴奋的眼神、富有节奏的语言、俏皮的表情、自然的感叹,留给观众深刻的印象。王小节语气、表情、声调、身姿、眼神、服饰,包括肢体语言全都成为了出镜记者的信息传播渠道,这些都能给观众一定的暗示作用,观众在解读出镜记者的状态时,自然会形成一定收视期待。所以说,对于出镜记者来说,当摄像机镜头对准自己时,当自己的画面出现在电视中时,现场报道就已经开始了。这好比京剧演员的亮相一样,观众未闻其声,却早已陶醉其中了。在现场报道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电视新闻报道的今天,出镜记者提高自己的语言功力是当务之急。因为这直接关系着现场报道的成败和电视传播的效果。而要想使自己的出镜报道能够出色和精彩,除了自身所具备的天赋以外,惟有勤奋努力,不断总结积累,在实践中磨砺表达技巧,在“勤能补拙”中提升语言功力,这样才能够让自己逐渐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出镜记者。作者单位:佟占军,湖北广播电视总台电视新闻中心陈冰凌,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责任编辑:傅先萍 -全文完-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