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在活动中探究在参与中构建分数的意义 这一课是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对分数进行了初步的认识,但是,没有进行系统的理论性的认识。本节课正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进一步理解认识分数的意义, 重点在于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探究意义,掌握规律,完善分数知识体系。这一课作为引领同课异构 ” 数学教研活动的内容,首先进行了一天的试上和磨课, 并且得到了市教研室已教研员老师严格细致地指导和把关,原先的教学设计以及在试上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诟病:1、关于单位 “1”的建立过于生硬,没能照顾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引得过多,问得太碎,学生毕竟是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知识基础,应该发挥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积极参与的意识,对于“ 一个物体 ” 、“ 一个计量单位 ”以及“ 一个整体 ” 这些概念学生都已知道,教师只要点到即可,不必过多解释,而且要始终结合操作活动顺其自然地引出来,这也是教学艺术的体现。2、对于分数意义的揭示也比较牵强附会,我原先的设计是让学生操作手中学具, 表示出一些分数, 然后展示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分数,在此基础上揭示单位“1”的概念。之后,却抛开这些具体事物表示的分数, 另外写几个分数, 让学生在没有具体形象依托的情况说个别分数的意义, 这样就直接拔高到了一个抽象的层次,紧接着分别抽象分子、分母的意义, 最后完成整个分数意义的构建,这样做看似步步深入,层层递进,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但是却违背了新课改所倡导的 “ 建构主义 ” 理念,概念的建立应该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构建的,因此, 我的这套做法还是停留于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师步步引导,学生亦步亦趋,学生的回答即是教师想要的结果,机械而死板,毫无生气,没有给学生留下任何创新空间,因此,被童老师指斥为 “ 拼凑概念 ” 。 3、教学环节没有落实到学生, 教学效率不高。这主要是不能关注学生,不面向全体学生,比如在让学生操作时,教师没有及时参与到学生中, 了解学生的操作情况, 便于课堂上调控教学策略,以至于学生的展示缺乏代表性和示范性。对于分数的意义也没能让更多的学生交流发言, 教学环节的落实就缺乏深度和广度,浅尝辄止,浮光掠影。另外在非重点问题上耽误过多时间,没能注意到节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4、教师的语言不够简练,特别是教师不能重复学生的发言, 这是数学课堂之大忌, 因为数学学科本身就要求明确严谨,如果语言太繁琐,则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模糊不清。针对这些问题,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对部分环节的设计也作了适当调整,主要是在体会和领悟专家指导意见的基础上,更新教学理念,整合并渗透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这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也是一次思想的转变和观念的洗礼,其间有冲击和碰撞,有挫折和痛苦,更有提升和收获。通过反思和磨砺,我对这节课进行了重新定位,重点把握好以下两点:1、在活动中探究,这是个开放的过程,体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 同时也不能流于形式,要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 让他们经历学习的过程, 在操作中体会分数的意义。2、在参与中构建,这是本节课的亮点与核心之所在。分数的意义应该是学生主动构建的,学生有了操作活动, 有了对具体分数的认识,更有了单位“1”的概念,那么对于分数的意义则完全可以让学生总结归纳, 只要说得有理,说得恰当,不必纠缠于标准的定义。在后来的教研活动中, 我重新上了这节课, 可谓是 “ 宝剑锋从磨砺出 ” ,比试上的效果明显好了许多, 也得到了听课老师及专家的好评,正在于我贯彻了以上两点设计理念。这节课从试上、磨课到再度教学,我经历一次难得的磨练过程,当然一节课不足以让自己成熟, 但却能在自己专业成长的道路上留下了深刻的足迹。教师的专业成长正是建立在这样一次次的磨练基础上,让我们且行且思且收获。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