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北京高层办公楼工程测量放线施工工艺1 分项工程简介本工程占地面积广、工程规模大,平面轮廓为长方形。招标范围主要涉及到土建施工、钢结构安装及地下精装修工程,测量控制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为了确保施工进度和施工精度,提高施测效率,实现业主在质量、进度等方面的要求,在测量工作中,将全面推行数字化测量控制技术,为施工过程、施工质量提供控制依据,使测量工作成为智能化结构施工的第一道工序。2施工测量2.1测量施工的特点本工程属北京XXX西区标志性建筑之一,且四周均有已建项目,故工程定位要求精确,必须确保满足规划条件。建筑规模大,总建筑面积超过7万,施工测量要求有一个整体控制理念。主体结构中的钢结构安装测量及装修工程中测量均有较高的精度要求,要有相应的技术措施。2.2组织机构建立施工测量放线组,由技术、质量、施测人员组成,对本工程的施工测量工作实施统一管理。测量管理人员应具备本专业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且具有相应工程的管理工作经验。质量验线人员应具有独立验线的基本能力,且具备测量专业中级技术职称。施测人员应由中、高级技术工人组成,且由测量工程师组织实施测量技术方案。测量人员均应经过从业资格考试,合格取证后方可上岗作业。2.3管理要求测量人员要认真领会设计意图,并对施工图中的放线数据进行全面的校核,确认无误后方可施测。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分别编制各阶段的施工测量方案,并经有关部门审批通过后,由技术部门组织实施。对每道测量放线工序要执行自检、互检、监理报验制度,成果不经各方签字不得使用。对各分项工程的放线成果要有交接制度,施测过程要有原始记录,确保测量过程的可追溯性。2.4施测准备主要测量仪器、设备配置计划表 表2-1序号设备名称精度要求数量1电子全站仪GTS221D1,(1+110-6D)2台2电子经纬仪22台3自动水准仪2mm/km4台4激光铅直仪1/20万2台5钢卷尺级4盘注:详见质量保证措施一章对以上测量仪器、设备,按计量法及相应检定规程要求进行计量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且在工程施工期间定期续检。了解施工现场测量放线的基本条件,尤其是测量控制点的情况,与建设单位办理交接桩点手续,复测两桩点并及时保护好桩位。对测绘单位提供的测量依据桩点进行复核校测,确保其准确性。对土方施工单位的测量控制点、变形观测点、以及基坑现状进行复测、接收,并办理交接手续。根据测量方案计算工程定位、控制网施测的相关测设数据。2.5控制网测量(1)平面控制测量1)为确保工程各施工阶段测量工作的统一性、完整性与延续性,先在施工场区内布设一级控制网,并长期保留,直至工程竣工;2)因本工程主轴线以矩形布设为主,故控制网采用矩形网,与其主轴线平行,以方便施工放线使用;3)测设精度满足一级建筑物平面控制网的技术指标:测角中误差9,边长相对中误差1/24000;图2-2 1楼一级控制轴线平面布置图(单位:mm)4)控制网轴线根据施工流水段确定,外延距离视施工场地条件而定,控制桩尽可能设在变形区外;5)控制桩埋设采用混凝土浇筑,顶部预埋1001005钢板,点位中心镶嵌10铜芯,埋深不小于1.5m,桩顶略低于场地设计高程,施工期间用钢管围护,并做醒目标识,确保桩位不压盖、不扰动;图2-3 控制基准点标识示意图6)地下工程完成后,在建筑物中以内控法设置二级控制网,作为结构、装修施工放线的依据;7)二级控制网仍为矩形网,测设精度满足二级建筑物平面控制网的技术指标:测角中误差12,边长相对中误差1/15000;8)内控点同样以钢板埋设于地下室顶板混凝土中,每一施工流水段四角各设一点;9)平面控制网测设采用电子全站仪配以光学棱镜组施测。(2)高程控制测量水准测量在整个测量工作中所占工作量很大,同时也是测量工作的重要部分。正确而周密地加以组织和较合理地布置高程控制水准点,能在很大程度上使立面布置、管线敷设和建筑物施工得以顺利进行,高程控制必须以精确的起算数据来保证施工的要求。工地上的高程控制点,要联测到国家水准标志或城市水准点上,高程建筑物的外部水准点标高系统与城市水准点标高系统必须统一,才能确保管线在敷设时与城市管线能联通。标高点依据建设单位提供的高等级水准点引测。为了计算简便又不容易出错,应根据水准基点将该工程的设计0.000点标高准确引测于附近固定建筑物上,做好标志。各层标高均根据0.000水准点用经过校正的钢尺沿着建筑物外壁测出各层设计标高,作为控制该层标高的依据。由0.000标高引至各层的临时水准点不少于三个,引测各层标高后,应复核至另一水准标高点,其差不能超过3mm。这样在各层抄平时可相护校核,避免错误。精度要求:标高测量精度为5,建筑全高垂直度测量偏差不应超过30mm。2.6施工放线(1)建筑物定位以一级平面控制网为依据,采用直角坐标法或极坐标法测设建筑形体的位置,自检合格后报请监理单位、规划单位验收确认。(2)轴线竖向投测0以下基础结构施工阶段的各层放线,均以一级平面控制网为准。采用全站仪坐标放样法将各施工流水段的主轴线投测至施工面上,作为测设各细部轴线,以及各种施工用线的重要依据。0以上各层放线,均以二级平面控制网为准,采用激光铅直仪将各施工流水段的内控点传递至施工层,作为测设细部轴线、施工线的依据,投测精度为1/层,且总高不大于10。(3)曲线放样建筑物中的曲线结构放样,先根据控制网确定曲线主点位置,然后,采用偏角法在主点之间加密辅点,将辅点矢高控制在3以内时,连成圆滑曲线。(4)幕墙安装测量幕墙安装放线的依据应与结构轴线统一,且应复测结构施工偏差,作合理的调整,以确定幕墙安装基准线,安装过程中的垂直度控制,采用激光铅直仪发射可见光束,控制安装精度。(5)高程竖向传递0以下高程传递,采用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方法,使用电子全站仪,将高程控制网投测至基坑内,建立临时水准网;0以上高程传递,采用钢尺竖向传递,每个施工流水段设3个传递点,且在施工层做三点联测,传递精度为1/层,且总高偏差不大于10。3基坑稳定监测3.1工程监测的目的和任务为在地下工程施工期间,确保基坑施工与地下工程施工安全,做到隐患的早发现、早分析、早处理,拟对基坑边坡进行施工监测。基坑现场监测是指在基坑开挖及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基坑支护结构变位和周围环境条件的变化进行各种观测及分析工作,并将观测结果及时反馈,以指导施工。3.2支护结构体系的监测(1)根据规范要求,考虑本工程为一类基坑,应严格控制支护结构顶部位移。(2)监测基准点应布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靠近观测目标,便于长期保存和联测的稳定位置;监测点应设在变形量大的地段,应能确切反映变形量和变形特征的位置。(3)监测点沿基坑周边布置,在变形最大、受力最大及局部地质条件最为不利的地段可调整观测点的间距或加密设置观测点。根据本工程支护结构的特点,基坑位移观测点沿基坑边桩顶连梁上每隔2030米左右设置一个。(见图3-1)。图3-1 基坑支护位移观测点示意图(4)基坑监测点的构造在护坡桩桩顶上浇筑尺寸为200mm200mm200mm的水泥台,在水泥台中部埋设22的钢筋,在其中部画上十字线作为标志,利用全站仪进行水平位移及沉降的观测。(5)位移监测基准点、监测点的埋设方法及基准点的位置应满足规范及标准要求,应设有明显的标识。(6)在观测期内要对观测路线和观测点位提供有效保证,防止产生碾压、扰动及遮挡。(7)基准点应布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靠近观测目标,便于长期保存和观测的位置。(8)监测点应设在变形量大的地段,一般为基坑中部及支护的阳角部位。监测点、基准点应在土方开挖前布设完毕,监测点、基准点应设有明显的标识。施工时要对观测线路提供有效的保证,所有点位不得被碾压、扰动及遮挡。(9)对支护结构监测基本要求1)在正式施工前,要核对基准点并对其进行保护,设置明显标识。2)在施工过程中,如发现变位速率较大、支护结构开裂等情况,应进一步加强观测,缩短监测时间间隔,并及时向监理、设计和施工人员报告监测结果。3)基坑支护体的变形控制值为30mm,报警值为20mm。观测过程中如有异常情况应立即上报有关部门,及时研究措施,阻止变形发展,确保基坑周围设施及基坑安全。3-2 监测点示意图4建筑物沉降观测4.1对处于基坑施工变形区之内的原有建筑物进行沉降变形监测,监测方法采用数字水准仪几何水准测量实施;4.2按国家行业技术规范的要求,在监测建筑物上埋设变形监测点,基础施工阶段监测频率为1次/天,结构施工阶段监测频率为1次/10天。4.3自基础底板施工开始,至工程竣工沉降稳定结束,对建筑物自身的沉降变形进行周期监测;4.4按设计布点图或国家规范埋设沉降监测点,采用数字水准仪及精密水准仪几何水准测量实施;4.5基础、结构施工阶段每增加一层荷载监测一次,装修施工阶段每30天监测一次。5技术质量要求及措施5.1技术质量要求(1)以上监测项目除设计有特殊要求以外,均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2007)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等相关技术规范;(2)变形监测基准点按规范中一级精度施测(0.3 n1/2),沉降监测点按规范中二级精度施测(1.0 n1/2);(3)基准点的埋设应在变形区以外,且对其稳定性进行定期复测,以保证变形监测数据的可靠性;(4)在监测中若发现变形异常,应在规定监测周期以外增加监测次数;(5)监测成果应进行信息化管理,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及时整理、上报监测成果,当变形达到预警值时,及时向业主、监理、设计及相关施工单位通报。5.2技术质量措施(1)本工程规模较大、技术质量要求高,施工测量的质量对工程交验及落实工程的质量目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引起各级管理机构的高度重视,将施工测量与各施工工序统一协调管理。(2)在施测过程中,充分运用信息化管理,在设计图纸校核、测设数据计算、外业观测、精度评定、成果管理等各个环节,采用先进的电子仪器与计算机设备提升管理水平,以数字化测量取代传统的测量手段,解决工程中的技术难题。(3)全面提高测量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正确、熟练地掌握先进的仪器设备,以保证观测成果的精度。(4)建立一套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对于每一项测量成果,在使用前均应有严格的自检、互检、质量验线程序,确保百分之百合格。(5)对于各分包单位的测量放线质量,要严格控制,加强管理,以抽测验收的结果掌握其施工质量,以保证工程的全过程处于受控状态。(6)对建设单位提供的测量基准点(平面、高程),以及场区施工测量控制网,须有明确的保护措施,在整个施工期间不得损坏,且每月须对其进行检查、复测。(7)制定测量仪器使用保管制度,做到专人专用,熟练掌握仪器性能,正确设置电子仪器的技术参数,定期进行自检校准,以保证测量成果的准确可靠。(8)为使工程中各分包单位的计量标准统一,应在测量管理部保存一把标准检定钢尺,对各施工单位测量所用钢尺进行对比检测。(9)测量技术资料应设专人管理,按北京市有关资料管理规程分类存档,及时提交。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