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淮河水污染指导老师:刘蕾学号:092003118姓名:史应磊淮河水污染摘要:淮河是中国东部的主要河流之一,位于1115512125E,30553636N。淮河流域西起桐柏山和伏牛山,南以大别山和江淮丘陵与长江流域分界,北以黄河南堤和沂蒙山与黄河流域分界。流域东西长约700km,南北平均宽约400km,流域面积27万平方千米。流域西部、西南部及东北部为山区、丘陵区,其余为广阔的平原。流域人口为1.7亿,平均人口密度为630人每平方千米,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4.5倍,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799亿立方米,人均水量为480立方米,仅为全国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流域范围包括河南、安徽、山东、江苏4省35个地市,157个县市区。长期以来,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使得淮河水质日趋恶化,并一度丧失了自净能力。1994年淮河治污工作正式启动,虽已取得重要进展,但淮河彻底变清仍然任重道远。本文回顾了淮河水污染问题及防治成果,并且介绍了水污染现状及问题,最后提出了一些水污染治理的建议。 关键字:淮河 水污染 治理 国外案例水污染问题回顾及防治成果过去,淮河流域山清水秀。“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江淮熟,天下足。”这样古老的歌谣都是描述江淮流域的美丽富饶。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淮河流域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流域水体污染日趋严重,最终分别在1989年、1992年、1994年爆发了全流域特大污染事件,而支流的污染事件层出不穷,有这样一首歌谣反映了淮河水质变化的过程: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洗衣灌溉,七十年代水质变坏,八十年代鱼虾绝代,九十年代身心受害。3次重大污染事故充分揭示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编制的思路随着对水环境保护工作认识程度的不断加深而逐渐调整。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自净能力下降 淮河流域共有大小水库5700多座,总容量约260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36座,总库容约187亿立方米,与此相应的是,5000多个闸坝分布在整个水系,改变了淮河水体的时空分布。枯水期一到,闸坝关闭,整个流域水域封闭,水体变换能力差,大量污染物滞留河体,生态基流难以维持,自净能力大为减弱,汛期一旦开闸,高密度污染就此产生,从而造成淮河流域水质的恶化。 2.水资源过度利用 淮河水资源过度利用,直接影响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淮河水质不能彻底改善的直接诱因。国家环保总局统计数据显示,淮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为800亿立方米,而实际总用水量为530亿立方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超过了60%,这一比例远远超过国际内陆河流开发利用程度30%40%的上限。3.工业污染 淮河流域重污染行业仍然居多,造纸、酿造、化工、制药、印染等行业的经济贡献率约占全流域的1/3,而产生的COD和氨氮则占到工业排放的的80%和92%。经过10年来“抓大关小”,调整产业结构,淮河流域工业企业中没有污水处理设施不达标的现象已得到有效改善,但部分工业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常常擅自关闭污水处理设施,偷排污水。所以,工业污染仍是淮河污染的重要原因。4.生活污染 国家环保总局统计数据显示,19942003年间,淮河流域人口增加了800万;从1999年开始,城镇生活污水首次超过工业污水的排放量,成为淮河的主要污染源,随后几年,生活污水与工业污水的比重越来越大,部分地区高达87%。生活污水急剧增加,成为影响淮河流域水质安全的重要因素。5农村面源污染加重 农村面源污染已成为淮河流域新的污染源。淮河流域耕地面积占全国的1/6,是我国主要的产粮区,流域内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很大。其中约70%的用量残存在土壤和农产品中。大量的农药、化肥、未经处理的农业生产废弃物、农村生活垃圾和废水通过灌溉和降水径流的冲刷进入地下和表层水体中,直接影响到淮河流域的生态系统。 淮河水污染治理始于1994年,国家将治理淮河污染列为治理“三河”、“三湖”之首。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治淮十年来,沿淮四省采取了结构调整、工业污染防治、污水处理厂建设、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一系列措施。总体上看,沿淮四省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淮河流域排污总量有所下降,水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过去淮河流域高速度的污染趋势得到初步遏止,十年淮河治污成效明显。水污染现状与问题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距离国家计划治理目标和人民群众的要求仍有相当大的差距。沿淮四省经济仍在高速增长,人口持续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流域“十五”水污染防治形势十分严峻,已取得的治污成果还很脆弱,如不采取超常规的做法,淮河“十五”治污目标难以实现,老问题无法彻底解决,新问题将更加突出。 1.治污体制机制尚未理顺 治水与治污没有形成协调一致的管理机制,对污染治理进展状况缺少有效监督和必要的奖惩机制;大部分城市污水处理厂没有实行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资机制尚未形成;没有建立统一的监测和信息发布机制。现有环境监管能力不适应淮河治污新形势的需要,普遍存在违法成本低、守法和执法成本高的问题。 2.治污投入严重不足 淮河治污“九五”计划要求投入166亿元,实际投入66%。淮河治污“十五”计划256亿元资金安排中,还有173亿元资金缺口。全流域161个污水处理建设项目中,仅完成17%的项目,29%在建,尚有86个城市污水处理项目未动工。治污设施建设滞后,尤其是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缓慢,管网严重不配套。 3.生态基流严重缺乏 目前,淮河流域有大小水库5700多座,其中大型水库36座。此外,还建有大小闸坝5000多个。淮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超过60%。流域内过多的闸坝建设改变了水的时空分布,难以维持生态基流,水体自净能力减弱,汛期泄洪时,闸坝上积蓄的高浓度污水集中下泄,常常引发水污染事故。淮河沿岸农田灌溉多沿用传统方式,灌溉利用系数低。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到30%,利用效率低下,浪费严重。 4.治污的认识还不到位 淮河流域总体上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现象还很普遍,以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生产方式尚未扭转。一些地方对治污工程不重视,对城市污水、垃圾等基础设施建设不积极,即使建成后也难以保证正常运转,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益。个别地区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对违法排污放任自流。5.产业结构很不合理 淮河流域重污染行业仍然居多,工业污染仍是淮河污染的主要原因。造纸、酿造、化工、制药、印染等几个行业的经济贡献率约占全流域的1/3,而产生的COD和氨氮则占到工业排放的80%和92%,近八成的超标企业集中在这些行业。 6.人口剧增加重流域生活污染 伴随着淮河10年治污,是流域人口激增和经济大幅发展的时期。国家环保总局统计数据显示,19942003年,淮河流域人口增加了800万,35个城市国内生产总值(GDP)由1994年的5569亿元增加到13066亿元,增加了135%。防治措施 1.改善管理机制。 我国的水污染防治工作体制基本上与世界先进水平一样。但问题在于我国对环境保护部门的“统一监督管理”权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的水环境管理权之间的关系未作明确、详细、可操作的规定,导致实践中经常出现各部门之间“争夺权力、推诿责任”的现象,不利于水污染的全面系统防治。在中央和地方水污染防治管理的关系上,我国实行分级管理制,很容易出现水污染防治工作受“地方保护主义”影响的情况。因此,我国有必要结合国情,借鉴他国经验,明确环保部门与其他部门,中央和地方在水污染防治方面的权利义务。 2.加大执法力度 在现阶段,人们环保意识还没有达到一定高度的情况下,严格执法应该是调整人们经济利益和保护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最重要手段。“三湖三河”的环境污染和对流域工业企业所采取的集中式限期达标排放、“零点行动”等等,说明了以往我们在执行有关环保法规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多年来,我国已逐步建立起相对完善的法规体系。但是,在严肃执法、公开查处上还比较薄弱。因此,进一步强化监督管理,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和完善执法监督机制是当前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 3.加强部门合作。 淮河流域治污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但以往由于部门之间职能交叉与冲突或者各地区之前存在利益冲突造成工作开展的阻碍和浪费。各地方、各部门应该相互协作,各司其职,紧密配合。环保部门统一安排部署,加强监督管理,帮助落实资金、技术计委、经贸、财政、金融等部门帮助落实项目和政策。轻工、化工、农业等行业部门从行业政策上加以指导、协调和服务建设部门对城市污水集中控制进行组织指导水利部门加强闸坝调控及省界断面的监测等。企业积极治污形成了各方密切配合淮河治污。 4.加强教育宣传,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目前淮河水污染防治所采取的途径主要甚至是完全依赖行政手段去解决一切问题而忽视公众的力量所起的作用。就淮河污染治理来说,各级政府在当时也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开展淮河治污工作,但是无论是政策出台还是措施的实施上却很少征求公众的意见,在具体治理过程中也并没有发挥公众应有的作用。只有建立公共参与机制,才能有效的加大执行的力度,从而全方位的实现环境监管。而增强教育和宣传也是为了增强环境意识,让人民群众和权力机关行使环境和水资源保护的监督力,使全社会人人自觉保护环境及水资源。 5.利用市场经济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 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调整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鼓励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和工业用水循环利用,发展节水型工业。淮河流域出现严重的水环境问题与其选择和实施的经济发展模式有密切关系。谋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加快从粗放型增长模式向集约型模式的转变,使速度扩张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工业,提高科技含量大、附加值高的产品份额,走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6.加强闸坝调控,增加水体自净能力 对已失去功能的闸坝及对生态平衡产生严重不利影响的工程设施要进行拆除或者改建,建立主要闸坝统一调度机制,保持小流量下泄,保证合理的生态基流,以丰补枯,以清释污。 7.做好水资源开发利用对水环境及生态影响的研究 淮河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极不均匀,因此需要合理开发和利用,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及配置过程的不同阶级,可能对水环境及生态环境及生态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这就需要进行科学论证,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尤其是大型水利水电工程。 8.强化分区保护战略,逐步治理点源污染 要落实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空间功能布局,确定不同地区的发展方向,统筹协调流域上、下游经济发展和水质保护的矛盾。合理控制农业化肥施用量,严格控制高毒和高残留农药的使用,加强流域畜禽养殖污染控制。国外流域水污染治理经验一、英国 风景如画的泰晤士河曾经是著名的鲑鱼产地。自19世纪工业革命开始,泰晤士河水质迅速恶化,成为世界上污染最早,危害最严重的城市河流之一。而对于污染如此严重的泰晤士河,其主要的治理办法是成立专门委员会和水务局,对其流域进行统一的规划与管理,提出水污染控制政策法令和标准,对直接向泰晤士河排放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作了严格的规定,根据有关法律,工业废水必须由企业自行处理,并在符合一定的标准后才能排进河里。没有能力处理废水的企业可将废水排入河水管理局的污水处,但要交纳排污费。检查人员还会经常不定期地到工厂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