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0页
第2页 / 共50页
第3页 / 共50页
第4页 / 共50页
第5页 / 共50页
第6页 / 共50页
第7页 / 共50页
第8页 / 共50页
第9页 / 共50页
第1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杜甫诗三首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故自称“杜陵布衣”、“少陵野老”、“杜陵野客”。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创作从不同的侧面真实而集中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面貌,因而被誉为“诗史”。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五古、七律成就尤高,被世人尊为“诗圣”。 秋兴八首(其一)写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杜甫出生在一个时代“奉儒守官”的家庭,使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非常关注。流寓四川,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早日平息。“安史之乱”虽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国运威迫,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 寓居四川的近十年,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战国楚屈原九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初唐王勃滕王阁序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 悲秋是诗人笔下的常客: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解题:秋兴八首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首章对秋而伤羁旅,是全诗的序曲,总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解读: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 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时间。 玉露白露,秋天,草木摇落,白露为霜。 巫山巫峡诗人所在。 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感情基调。课文分析 “玉露凋伤枫树林”这一句,在凄凉之中还有一种艳丽的感觉,在萧瑟中见出了富丽景象。“巫山巫峡气萧森”则非但指草木凋落,也涵盖了望江山万象。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解读: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 此联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那种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以及诗人阴沉压抑、翻腾起伏的心情。 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其中,波澜壮阔,哀感深沉。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解读:秋菊再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 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 两开实乃双关,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两回,见丛菊而流泪,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足见心情的凄伤。 故园心实即思念长安之心。 系亦双关词语:孤舟停泊,舟系于岸;心念长安,系于故园。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解读:我清晰地听到,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 催刀尺催动刀尺 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 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 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一许孤独、忧伤之感。 景:玉露枫林波浪风云丛菊孤舟暮砧萧瑟凄凉雄浑壮丽情:触景伤情离乱之苦,漂零之悲,故园之愁 请用一句话概括本诗的主题?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 杜甫王昭君小档案 中文名: 字: 国籍: 出生地: 职业: 主要成就: 代表作品: 配偶:王嫱昭君中国(西汉)湖北秭归远嫁匈奴呼韩邪单于,维护汉匈关系长期稳定怨词呼韩邪单于,复株累若鞮单于宫女,阏(yn)氏(zh) 怨词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芭桑。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 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 。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昭君怨恨什么?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一怨: 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环珮空归夜月魂画图省识春风面 二怨: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的怨恨 昭君远嫁对她个人来说,毕竟是一种不幸。这种不幸又是怎样造成的呢?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统治者的昏庸造成的。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说着她的怨恨!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对她的赞扬,又有对她的同情。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的深沉怨恨。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什么?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群山万壑赴荆门” 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 “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葬于塞外,不能归汉,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可见其怀念故土之心是多么强烈啊!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异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小结:1、弄清史实: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2、体悟感情: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3、分析技巧: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鉴赏咏史诗三步骤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主卷土来? 请简要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项羽垓下战败,逃至此地,乌江亭长驾船请他渡过江东。项羽说:“我当年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自刎。 1、弄清史实2、体悟感情1杜诗认为项羽还可能卷土重来的原因是什么?王诗认为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根据是什么?杜诗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不灰心,重整旗鼓,再争取胜利也是可能的。王诗却认为项羽已经众叛亲离,丧尽人心,江东子弟不可能再为他卖力了。两首诗有何不同之处? 杜牧诗一开始就提出自己的观点,再用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设想做证据宣扬了百折不挠的精神,颇有积极意义。 王安石的诗先分析项羽面临的形势,再针对杜诗的说法,说明项羽人心丧尽,不可能卷土重来。3、分析技巧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写作背景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研讨思想内容一、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 ?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 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风急风急天高天高猿啸哀猿啸哀,渚清沙白渚清沙白鸟飞回鸟飞回。使人感到非常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又有心灵的。更主要是的。更主要是心的心的。显得天底下的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人很渺小,很孤单。孤单。 听到它的叫听到它的叫声使人非常声使人非常悲凉。悲凉。 这不是一只快乐这不是一只快乐的鸟,是一只孤的鸟,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独痛苦的鸟。 落木长江无边不尽萧萧滚滚生命之短暂时间之永恒意境:苍凉、雄浑而悲壮豁达、坦荡、开阔的胸襟下来 二、颔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叶)”、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这样的景物,对于当时55岁、飘零流落同时又是一个现实主义诗人的杜甫来说,会产生怎样的感慨?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三、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什么?抒情。直接倾诉内心的重重愁苦。四、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宋代罗大经曾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五、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从联句的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恨”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诗三、四两联是抒情,有哪些字眼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情感?品味语言万:表明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常:表明了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作客:客居他乡多: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独:感叹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苦:是极度;极度(遗憾两鬓染霜)恨:感叹过分的愁苦,两鬓过早地斑白了停:感叹因穷困潦倒,疾病缠身,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