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鲁迅吃辣椒的完整故事 篇一:读书故事 古人勤读书经典故事 爱迪生读书的妙诀 时间:2022-02-08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故事网 点击:882次 美国的爱迪生,是一个世界有名的研发大王。 终其一生,研发的东西有白炽电灯、留声机、活动电影、自动电报机、速写机等一千三百二十八种,平均每十一天就有一项研发当然,这里也包括他的助手的功勋)。一八八二年,是他研发最盛之年,平均每三天就研发一种东西。 人们不禁要问:这位研发大王,是怎样走上告成之路的呢? 刚上小学时,他的老师很厌恶他,由于爱迪生不象别的孩子那样乖乖地听话,而是爱提一些怪问题难老师。有一天,老师被他惹火了,找到爱迪生的妈妈说,你的小孩真怪、老问我为什么二加二等于四。这么一来,搞得课堂教学难以举行,假设再传染上别的孩子,就更糟了。我教不了他,你另想手段吧。爱迪生的妈妈是理解孩子的。她把孩子领回家来,亲自授课。就这样,爱迪生通过刻苦自学,掌管了比在学校读书的孩子还要多的学识。 为了谋生,也为了挣点钱做测验,爱迪生开头卖报。早上六点启程,晚上九时半回家。稍有空暇,他就钻图书馆,看书,想问题。这个图书馆座落在底特律,是爱迪生乘火车卖报的终点站。 一天,爱迪生在潜心致志地看书,有位绅士向他走来:“我时常在这里遇到先生,请问您读了多少书了?” “唔,我已经读了十五英尺高的书了。”爱迪生看了看这位很有点怪僻的绅士,专心地回复道。 “哈哈哈哈”,绅士大笑起来,有点使爱迪生感到惊异。过了一会儿,那绅士又专心起来:“噢,十五英尺,值得佩服,请问你读书时,有个什么确定的目的吗?据我查看所见,你以往读的书与今天读的书,性质就不一样,你是不是随意乱读的呢?” 小爱迪生忽闪着亮堂的眼睛。“不!我是按照次序读的,我下了决心,要读完这个图书馆里的全体的藏书。”讲完这番信仰十足的话,爱迪生直盯着那绅士,渴望着他做出一句评判性-不,表彰性的话。不料,那绅士却说: “啊!你要读完这图书馆全体的书,情神可嘉!但是,你这种读法是会滥用精力的。经济实效的读书方法是,先应有确定的目的,之后再去选书读。从今以后,你要定一个方针、筹划呀,有了方针、筹划,就可以循序渐进了!” 一番话,犹如一道阳光透过心扉,射入了爱迪生求知欲强盛的心田。他牢牢地记住了那位绅士的指示,开头更加自觉、更加有筹划地读书学习了。 在研制提升打字机的一个部件的时候,他就把有关打字机的书全部借来,系统阅读,并且很快解决了问题。在研发电灯的日子里,他往往钻进图书馆,把各种杂志书报上的有关文章阅读一遍,而后根据需要摘抄一些段落。有人统计说,为了研究研发电灯,爱迪生在图书馆使用的笔记本达二百本,共计四万多页。这种带着确定目的,有筹划积累学识的学习、读书方法,给爱迪生带来莫大的好处。 要说“读书的妙诀”,这也理应算作重要的一条吧。 余秋雨读书的故事 时间:2022-02-08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故事网 点击:1115次 余秋雨是着名的文化学者,他的文化苦旅和中国文脉丛书,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书中对中国文化深刻的反思和熟悉,让大量人追捧。可你们知道吗,这与余秋雨先生的幼年读书时光有紧密的关系。 余秋雨的童年是在余姚县桥头镇度过的,乡村的生活简朴、清贫而又喜悦。从上海来的母亲几乎是村里唯一的文化人,在村子里开办了一个免费的识字班。儿时的余秋雨跟在母亲身边玩,竟然也熟悉了不少字。 4岁那年,余秋雨背上书包走进了乡村的小学。小学有一个图书馆,有几十本童话和民间故事,特别迷人。但几十本书怎么能得志得了几百名学生呢?老师想出了一个手段,写100个毛笔小楷字才可借得一本书。余秋雨的毛笔字,就是在那时打下的根基。他在回忆那段日子时,曾说:“我正是用晨昏的笔墨,换取了享受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的权利。直到今天,我读任何一本书都分外恭敬,那是从小养成的习惯。” 在余秋雨11岁的时候,为了能让他有更好的前途,他们全家借住到上海市区。余秋雨在上海报考了中学。 中学的图书馆不小,但每天借书都要排长队,而且想借的书十次有九次都被借出去了。后来,余秋雨四处打听,终究知道有一个叫“上海青年宫图书馆”的地方借书对比便当,就立刻去申办了一张借书证。青年宫在江西中路200号,快到外滩了。当时正值困难时期,人们每天都吃不饱。余秋雨在晚饭后要步行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青年宫,走到一半就饿了。当他走到图书馆时,离人家关门已经不到一个小时了。从青年宫图书馆把书借出来也不轻易,所以余秋雨只能在那里看。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等找到书,就只剩下半个多小时了,能读几页?但是,就为了这几页,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子,每天忍着饥饿走一个多小时,看完再走一个多小时回家。这种如饥似渴的阅读精神怎能不让人为之感动? 正是少年时那段艰辛的阅读时光,为他今后的文化之旅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在余秋雨的长者一文中,我们还看到了余秋雨在年轻时发愤读书的情景。1975年世事纷扰,29岁的余秋雨因肝炎回乡下养病,在恩师盛钟健先生的扶助下,被安置到了奉化山间的一个蒋经国的图书室,潜心阅读了当时很难找到的古今图书集成二十四史四部丛刊等书。这简直是上天的一个有意的成全,也使得余秋雨像金庸笔下的人物,仅有高人指示还不够,还让他在某山某洞中获得某种“武功秘笈”。这次阅读对余秋雨无疑是重要的,由于这正好和他在上海戏剧学院的老师张可的指导互为补充,形成双翼:张可指导他接触西方文化,这次他却走进了浩瀚的中国历史。 关于读书的方法,余秋雨有一个着名的“畏友”论:“理应着力探索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脑力的进取性活动。尽量裁减与自己已有水平根本一致的阅读层面,乐于采纳好书对自己的塑造。我们的书架里可能有各种不同等级的书,适于选作精读对象的,不应是那些我们可以俯视、平视的书,而理应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书。” 苏东坡改对联的故事 时间:2022-02-08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故事网 点击:1158次 北宋大学士苏轼,少时在父亲苏洵的指导下,博览群书,学识丰富,往往受到父亲的诗朋词友的称赞。因此有些飘飘然。 一日,年少气盛的苏轼,高傲地写了副对联贴于自己的书房门口。 联云: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老父亲一日得闲,来到大儿子的书房检查他的学业,抬头望见对联,连连摇头暗叹。儿子如此不谦逊,他很生气。于是,找来几本文辞高深的古书喊道:“轼儿,你细细读之吧!”说罢叹息而去。 苏轼看了一本又一本,书上的字、词、句他有好多不认得、不理解,心中特别惭愧。于是,他加紧提笔将门上联语各加了两个字。 此后以后,苏轼虚心学习,日夜攻读,终究以他的勤奋努力,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造诣也达成了惊人的地步。 你知道他在上下联的头上各加了那两个字。 谜底:加“发愤”,和“立志”。 鲁迅喝茶吃辣椒读书 时间:2022-02-08 责任编辑:中国历史故事网 点击:1844次 鲁迅原名周树人,出世在浙江绍兴,从小就聪明,读书过目不忘,可依旧分外刻苦。 有一年,鲁迅离家在苏州读书,到了冬天,外面下雪,天气奇怪寒冷,可鲁迅还想持续读书,可实在太冷,没有手段。这时,他想到了古人头悬梁锥刺骨的故事。 其次天,鲁迅想到辣椒驱寒,茶叶提神,就卖掉了上学期学校颁发的金质奖章,去买了茶叶和红辣椒。 到了晚上,鲁迅在屋里生起了煤火,烧了热水,泡上茶。困了就喝茶,冷了就吃个辣椒,就这样一向读书到深夜。 如此的繁重阅读,鲁迅终究以第一名的劳绩考上了国家外派留学生资格。 这一段繁重读书的历程,为鲁迅日后的宏伟成就打下坚实根基。 7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