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7页
第2页 / 共37页
第3页 / 共37页
第4页 / 共37页
第5页 / 共37页
第6页 / 共37页
第7页 / 共37页
第8页 / 共37页
第9页 / 共37页
第1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堂文化的转型 富兰和哈格里夫斯曾指出:文化的变革支持着促进学生学业成就提高的教与学的过程,是影响教和学的重要因素。 余文森:课程改革的核心、根本和终极目标就是重建课堂文化,根本上来讲,课程改革就是一场文化的变革。 导言导言 关于课堂文化文化课堂课堂文化 发生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所有的课堂物质表现与教学精神活动,即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课堂风气、教学常规、学习方法、心理品质、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等的总和。导言导言 关于课堂文化课堂物质文化是课堂中所有物质及其表现形式,如教室布置、教学设备的安放、警示语的张贴、黑板报的设计,甚至是课桌的排放等等。当然,这些物质或物质的表现无不透射出教育者的理念、风格与教育价值观,是精神文化的外在体现。课堂制度文化是在课堂内外调节师生活动的规范或准则,包括班级常规、文明公约、学生守则以及奖惩条例等等。它是由师生相互约定并共同遵守的准则,也是确保课堂良好秩序以及提高课堂实效的前提与保障。课堂精神文化则而课堂文化最本质、最核心的构成,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反映出的师生关系、教学方式、思维品质、价值取向等。 导言导言关于课堂文化生命知识主宰 尊重生命 文化特征 - 课堂文化的转型 - 传统的课堂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要任务的。重知识而轻能力,重教而轻学,重接受而轻感受。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文化它不能建立在命令和控制之上,而应建立在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之上。 期中考试试卷讲评课师:期中考试是对上半学期学习的一个总结,目的是诊断、评价,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下个阶段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请同学们在试卷分析的过程中关注三个问题:正确答案是什么?我为什么错误?今后学习中应该注意什么?第1题是关于汶川地震的题目,得分率仅73%。李俊杰同学你说说看,当时你是怎么想的?李:地震是发生在岩石圈中,包括地壳和上地幔,但是我忽略了题干中的“浅源”两字,误认为B选项正确。师:看来审题要细心,另外在B选项的后半段叙述也是有错误的,地震不仅仅产生纵波,横波对地面建筑的破坏力更强。李:是的,我应该把每个选项看完整再选择。师:盛姝燕同学,我注意到你选择了D,想听听你的想法。盛:我认为人类可以预测地震的发生,但不能防止地震的发生,因而不能减轻地震对人类的危害。师:那么你认为地震对人类的危害有哪些?盛:使建筑物倒塌、桥梁断裂、溃坝等。师:在汶川地震的报道中,人们最关注的是什么?盛:是救援。哦!我忽略了地震预报可以减少人员伤亡,从而减轻地震对人类的危害。师:很好。 期中考试试卷讲评课 师:通过对卷面的分析,我们归纳出本次期中考试失误的原因有:基础知识不牢固、读图能力欠缺、不会组织答案、审题不清或读图错误等,那么,在后一阶段的复习中我们应该如何做?也给我提出更好的复习建议。 生:知识体系再细致一些。每个知识点回家都要落实巩固。 生:背书看来还是不能少,可以学会用最好的地理语言。 生:老师在讲课时还要慢一些,有时我们接受有困难。 生:老师给我们复习图表的时候,多讲解一些变式图,帮助我们举一反三。 生:看看报纸和新闻联播也是有用的 高二语文后赤壁赋师:余秋雨先生的东坡突围读过么,你的感受是什么?师:下面老师把这篇文章念一下,在念的时候,大家注意把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画出来,并用一个字概括作者的情感是如何发生变化的。 师:我们看到作者的情感变化,由“乐”到“叹”到“悲”到“恐”到“惊悟”,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种情感变化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变化的?尊重学生的理解能力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尊重学生的思维习惯师:我们从这样一些动词: 登、攀、扶,看到什么?生:用一系列动词表现登山很困难师:对,继续想下去。苏轼多少岁了?生:四十几岁吧师:对了,他被贬那年44岁,这已经是被贬的第三年,四十六七岁了,这样的一个人在古代可以看作是老人了对不对,他真的能“4”吗?他真的是这样一个身手矫捷的人吗?我看不见得。所以这里表面上写他等赤壁的矫健身手,倒不如说是写他内心奋发进取的精神,不断进取不断努力的形象。但是,苏轼他的努力、他的奋发、他的开拓,最后“感傲客不能从也”,没有人跟上他。这真是一种寂寞,发自内心的大寂寞。所以这种悲,是悲这样的一个时代,无人想从,无人欣赏,无人相和,更不要说共同开拓了,这时他内心的寂寞,可想而知,这真的是天地之大寂寞啊。但是,如果仅仅是寂寞也就罢了,更主要还有一个残酷的现实在等待他,于是他“哗然长啸,草木震动 水涌”,他用长啸来表现他的理想,但只有草木山谷来跟他应和,我想他笑过之后回到现实,现实的残酷、现实的冷漠,使他陡然而生“恐惧”的情怀。所以说这里表现的是一个追求者的精神,但过后又感到寂寞,感到威胁,感到害怕。所以说我们必须了解他的生平经历之后,才能真真走进他的内心。师:在这种情况下,苏轼怎么做的?生: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师:悲过恐过的人生选择是什么?放弃了。师:如果就这样放弃了,那么在中国文坛上可能又会出现一个陶渊明式的人物,“小舟 江海 ”。是什么救了他呢?注重对学生的精神引领生命知识主宰 尊重生命 文化特征 - 课堂文化的转型 - 叶澜教授这样说:“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 生活源于课本 源于生活 文化特征 - 课堂 文化的转型 - 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指出:“无论什么东西不可单因它在学校里有价值去学习,要因它在生活上有用才可学。这样一个学生学的知识,才不至于一出学校立刻就消失掉了。” 生活源于课本 源于生活 文化特征 - 课堂 文化的转型 - 高一信息技术课认识IP地址一条手机短信如何让用电脑显示出来?(复习)面对陌生短信怎么办?黑名单、屏蔽、删除进一步该怎么做?抓鹅网、网络警察、域名搜索IP=网络标识+主机标识生活源于课本 源于生活 文化特征 - 课堂 文化的转型 -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李家豪老家在皖北淮南地区。1984年初李家豪一家来到 某地 开始新的生活。一开始,与其他当地农民一样,李家豪还从事一些蔗基鱼塘农业生产。但没过几年,附近的基塘农田被一家家工厂所取代,许多农田种起了蔬菜、花卉。1988年,李家豪的孩子洗净泥腿放下裤管进入了当地的一家外资箱包厂工作。1992年当地开办了几家集成电路厂,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李家豪的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进了一家集成电路厂工作,月收入从800元提高到了2000元。由于吸引的电子电器类投资不断增加,当地规划建造高新技术产业园,李家豪家的三间平房被拆迁。现在,李家豪一家住在附近新建的公寓房中,房价为每平方米4000多元,是十年前的4倍。生成教案再现 预设生成 文化特征 - 课堂 文化的转型 - 新的课堂文化提出了“精心预设下的精彩生成”的课堂呈现方式。提倡教师发挥自己的智慧和特长,精心备课,设计教学环节,选择教学方法,选取教学案例,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情景,拓展最大的思维空间,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应差异而活。 生成教案再现 预设生成 文化特征 - 课堂文化的转型 - 德国教育家克拉夫基:“衡量一个教学计划是否具有教学论质量的标准,不是看实际进行的教学是否能尽可能与计划一致,而是看这个计划是否能够使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教学论上可以论证的、灵活的行动,使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借以为发展他们的自觉能力作出贡献即使是有限的贡献。” 生成教案再现 预设生成 文化特征 - 课堂 文化的转型 - 高二语文课段太尉轶事状4段课文,请4位学生上黑板书写你的疑问(生疑)又请4位学生分别解决问题(自助释疑)教师下位个别指导(帮助释疑)教师对学生的注解进行点评(纠错解疑)高二语文阅读课那一束伴地莲 师:大家在听同学诵读的时候,有什么问题?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感悟?字我们都认识,现在要求大家透过这些文字,看看作者究竟在写什么。我提倡大家带着问题看文章,事实上,你提出问题的时候,也就意味着解决问题的开始,甚至是解决问题的结束。我请同学来说一说,你问了自己几个问题。 生1:第一个问题是一开始为什么要化大笔墨去描写盛开的伴地莲?这样的描写对反应文章的主旨有什么样的作用?师:好,她问为什么开头三段大段地写到伴地莲,对文章主旨的作用(板书)。生1:第二个问题是第六段写到了月亮、雪地,还有远处的村庄,我想知道这样的写景有什么作用?师:你们看到文章中几处写了“雪地月光”?把它划下来。 生:三处。一处“月亮很亮, 高二语文阅读课那一束伴地莲 生:第七段中为什么清晰地记得母亲滑进坑里并怎样往上爬,却“不记得那时我有没有因为惊吓而嚎啕大哭”?为什么会选择性记忆?师:哦,应该说母亲摔下来的时候他也跟着摔下来,但是作者记忆清晰的确是母亲。还有呢?生:“第二年秋天,早在烧荒前她割了一大捆回来,拿绳束了,系在房梁上”。师:对,都写成了细节,清晰地刻在作者心里,在清晰的背后,作何解释?生:应该是母亲的爱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师:那么给他深深爱的母亲,对这些有没有清楚记忆呢?生:没有师:文章中怎么写的?生:她愣怔片刻,并且要顺着“我”的提示才能回想起来师:对,而且母亲回忆这些还有些许的出入,作者这么清晰,而母亲还有“出入”,你怎么看这种对比?生:我觉得是孩子感受到了母亲的爱,但是母亲却认为没什么,是她应该做的。师:她回答了两个方面,母亲对“我”的爱“我”刻骨铭心,而给“我”大爱的母亲早就把它忘记了,这表明母亲对孩子的爱是一种生:习惯开放单调封闭 探究开放 文化特征 - 课堂 文化的转型 - 学会生存:“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 探究 一般来说,探究学习,就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形式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索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简单地说,探究学习就是将科学家的研究方法与过程压缩,引入我们的课堂,使学生面对真实的问题,经历与科学家类似的探究性活动,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索性的本质的学习。 高一数学直线与平面垂直探究一:师:在操场上插一根旗杆,怎样保证旗杆与地面垂直?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不妨拿一支笔当做旗杆,桌面当做地面,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让旗杆与地面垂直,相互间帮帮忙。 学生讨论3分钟学生:拿一个直角板,一条直角边靠着旗杆,另一条直角边靠着地面,然后让它绕着前转一圈,看看直角边是否始终与旗杆或地面是贴合的。师:说一下你的理由生:可以保证在任何一个方向上旗杆与地面是直角,任何一个直线上旗杆与地面垂直师:你是绕着这个点在旋转,我可以说这条旗杆是过旗杆底部这个垂足点,和地面上过这个点的所有线垂直,是不是?那你怎么确保这个旗杆和这个面上的所有直线垂直?生:因为在这个面的所有线都可以平移到过这个点的线师:还有什么别的方法?生:可以找一个已知的垂直直线和它共面,比如说旁边楼房,上面连一根直线,下面连一根直线,让直线相等探究二:师:在操场有已知垂直直线的基础上,如何插着根旗杆?生:可以找一个已知的垂直直线和它共面,比如说旁边楼房,上面连一根直线,下面连一根直线,让直线相等师:(教具演示)一定垂直吗?生:用板固定(同学都笑了)师:想一想我们前面学过的一个知识,桌子的四条腿怎样保证每两条腿在同一个平面上?生:两条对角线交与一点师:探究三: 师:其实也不用那么麻烦,(展现两幅照片)左边一幅图是旗杆贴着后面大楼的左侧边,右边一幅图是旗杆贴着大楼的右侧边,你从这两幅图中得到什么启发,我们在立旗杆的时候,可以怎么利用背后的大楼去检验旗杆与地面垂直? 生:以远处的大楼为参照,从不同的角度,旗杆都能和大楼的边缘重合,旗杆就垂直于地面 师:大家认同这个观点吗?理由是什么? 生:高一地理洋流导入:中国“鸭子舰队”漂流15年且每只身价达1000英镑提问:1、规律?2、价值?探究一:读图分析:南北半球的洋流运动有怎样的规律?探究二:结合洋流模式和风带分布图分析: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么大规模的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