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闻标题转型思考 贾 明社会、法治类新闻,是晚报、都市类报纸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一轮转型期的荆门晚报,首先从社会、法治类新闻进行改革,在内容上,由当初简单的新闻白描转向新闻的深度挖掘:在标题制作上,抛弃过去追求刺激、猎奇、卖点,甚至以负面为主的操作思路,转向情理结合,以情服人,让每则新闻标题都流淌出浓浓的人情味,让媒体的社会责任,通过一句句饱含真情的提醒或劝化,传达给万千受众。两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一转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一、摒弃生硬说教,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一篇新闻报道,最先进入读者眼帘的是标题。标题对于新闻,无异于眼睛之于人。它以简短的文句概括新闻内容,是新闻传播价值的集中体现,也是影响受众对该新闻满意度的极为重要的因素。标题制作的好坏、优劣,不仅涉及编辑的新闻概括能力与文字功底,更取决于其编辑思想。如果编辑思想偏向新闻卖点,那么标题制作就会偏向感观刺激,而忽略社会大众心理承受能力。回望一下,在创刊初期的一些晚报、都市类报刊,为迅速占领市场,吸引读者的眼球,所制作的社会、法治类新闻标题往往过于暴力、血腥或冷漠,弱化了媒体的教育、引导和感化作用,忽视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此种类型的标题,一般会呈现如下三种模式:警务新闻模式:犯事+处罚(行拘、刑拘、罚款等)例题:寻衅滋事被拘留法院判决模式:犯事+判决(判刑、处罚金等)例题:持械伤人重伤,换来八年有期徒刑其他传统模式:起因+结果(最常见的模式)例题:与家人发生矛盾,老翁投河自尽这三种模式的标题,虽然概括了新闻主要内容,表现的是客观冷漠,缺乏社会关切与人文关怀。人文关怀的阅读效果,是读者对媒体的要求,更是一个有责任的媒体对自身的要求。从2009年开始,荆门晚报开始探索跳出以上三种传统模式制作标题,尝试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例题1:已获安置房,还要抢一套,不该啊!(主)掇刀石街道干部依法清理时遭殴打,打人者被拘留(副)这则新闻大意是掇刀石街道一居民非法抢占了两套政府安置房,街道干部前往清理时,当事居民的一个亲戚殴打街道干部,打人者最后被拘留。如果按照以往的警务新闻模式,这则新闻标题很可能这样处理:殴打街道干部,打人者被拘留。两相对比不难发现,创新稿跳出传统模式,摒弃以前板着面孔生硬说教的风格,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先剖析当事人的错误,然后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化人。例题2:女方起诉离婚时男方当庭认错,法院认为:(引)20年的婚姻不容易,互谅互让吧(主)这则标题摒弃了生硬的法院判决术语,采用老百姓耳熟能详的语言,充满人情味。例题3:80岁的大爷,您还有什么想不开啊!(主)一老人竹皮河浏河岛段投河,开闸放水后才捞起遗体(副)标题直呼老人为“大爷”,像一个热心的邻居,对这一伤心事表达出一种惋惜之情。例题4:蹲守3小时将儿子堵在网吧门口后,家长与网吧方发生冲突(引)将心比心,假如孩子是你家的(主)这则新闻是记者从派出所得到的消息,但标题没有一个字是警务用语,站在一个公正的立场上与网吧老板对话:将心比心如何?人情味跃然纸上。相信这样的报道,更容易让人接受(包括新闻双方当事人)。例题5:半夜开房人住,次日被发现时已停止呼吸(引)年仅26岁,他的生命画上了句号(主)值得一提的是,这则新闻的当事人是一名“瘾君子”,因为吸毒而死亡。在常人眼中,这类吸毒人员人人痛恨,死不足惜。但每一条生命,都该受到尊重,媒体的职责,不单是要对这类人员进行谴责,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充满人情味的惋惜,告诫活着的人,吸取教训,不要再吸毒。以上五例,均充满浓浓的人情味,媒体的社会责任,就从字里行间流出。二、不当冷眼看客,教育提示,警省引导媒体报道新闻事实,特别是社会、法治类新闻,如果仅仅停留在就事说事层面上,给读者的感觉就是一个冷眼的看客。如何改变“看客”这一身份,就需要从标题到内容,突出新闻的教育、提示、引导、警省功能。荆门晚报在转型过程中,精心制作和提炼,尽力让每一则新闻标题都发人深省。例题1:这起涉案金额高达20万元的砸破车窗盗窃现金案是如何发生的呢?又是如何告破的?这对堂兄弟为何选择在荆门作案?东宝区人民检察院主办此案的检察官透露细节的同时,分析了此案产生的原因两次疏忽,给了嫌疑人作案机会(主)这是一则案件侦破大特写,从标题到内容,改变了一般按时间顺序,记录案件侦破过程的写法。特别是标题,没有采用案件破获后公检法机关对外发布新闻的标题格式某某案件宣告破获,抓获几名嫌疑人。这则标题提炼出了核心内容:当事单位两名工作人员两次疏忽,导致了案件发生,20万元被盗走。只看标题就发人深省。例题2:取走别人银行卡上的钱时,被监控器拍得清清楚楚(引)这位先生,把2000元钱还给别人吧!(主)随着银行柜员机的普及,现在储户取钱基本上都在自动柜员机上进行,经常有市民取钱后将银行卡落在柜员机里,导致卡中现金被人取走。也有媒体对类似新闻这样处理标题:取走别人银行卡上的钱时,被监控器拍得清清楚楚(引)警方敦促取钱男子还钱(主)对待同样一个新闻事实,前标题表现的是社会规劝之意,后标题体现的公安敦促之态度。两相比较,前者更容易让人接受。三、不附社会标签,防止媒体污名化波兰著名社会学家埃利亚斯在研究胡格诺教徒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污名化过程,就是一个群体将人性的低劣强加在另一个群体之上并加以维持的过程。 我国社会学家孙立平指出,在我国城市中,对农民及农民工的污名化过程相当普遍地存在着。肮脏、随地吐痰、偷盗、不礼貌、不文明等,似乎天然正当地加在农民及农民工的身上。城市社会中针对农民及农民工群体的污名化现实,在社会各个层次的话语建构中都有共鸣和呼应的表现,这一表现也流向了大众媒体,并在媒体对农民及农民工群体的报道中显现出来。这类报道,尤以社会、法治类报道为甚,其突出特点,就是在标题中附加新闻当事人的社会标签,表现模式如下:社会标签+新闻当事人+事件+结果例题1:用非法手段兑现债权赤峰8名农民工被判刑(2004年3月9日某报)例题2:全程跟踪拍摄农民工地下´I生交易失足妇女万恶吗?(2011年2月21日某网)例题3:结算工资起纷争信阳一农民工引火烧店被判刑(2011年6月20日某网)新华社新闻报道禁用词中曾有明确规定:在案件报道中指称“小偷”、“强奸犯”等时,不要使用其社会标签(身份)作前缀。如:一个曾经是工人的小偷,不要写成“工人小偷”;一名教授作了案,不要写成“教授罪犯”:等等。以上所举3例,标题中为新闻当事人附加的社会标签,就是“农民工”。这些涉案者的身份是农民工肯定不假,但新闻当事人哪怕再错再恶,也只是个体,不能因为一个个体,影响农民工的整体形象。正是基于以上考虑,2009年开始,荆门晚报对于涉案涉法报道,在提炼和制作新闻标题上,避免出现“农民”、“农民工”、“打工仔”、“保姆”等称谓,在具体内容处理上,则尊重新闻规律。例题1:兄弟,你跨在桥上让人好担心(主)民警和家人劝说两小时,欲跳桥男子被劝下这一新闻当事人,就是一名从农村进城打工的男子,因与妻子闹矛盾,爬上火车大桥欲轻生,最后被劝下。新闻从标题到内容,不但没有点出其农民工身份,还亲热地直呼其为“兄弟”,读者看了感到亲切,当事人看了也会感到温暖。例题2:绳子断了,粉墙师傅的生命也断了(主)不该发生的悲剧,发生在城区九渊路这一新闻当事人,是一名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施工过程中因为保险绳断裂,意外坠楼身亡。标题中称其为“粉墙师傅”,是对死者的尊重。例题3:偷女性内衣,猥亵未成年女生(引)看看这名男子,干的什么事!(主)京山警方破了案,当事男子被拘留(副)这个新闻当事人是一名打工仔,因为有心理方面的疾患,犯了案,被警方拘留,标题中隐去了其打工仔身份,以“这名男子、当事男子”代替,防止了对打工仔群体的污名化。例题4:14岁少年爬上配电室顶行窃被电击伤,全身多处受损,无钱医治(引)他还是个孩子,让我们救救他吧(主)看标题知内容,这则标题首先是跳出了常规,没有以一种恨铁不成钢的语气,对当事少年进行谴责,反而发出呼吁:虽然他犯了错,但他还是个孩子,救救他!其次,标题中没有使用诸如“问题少年、辍学少年、网瘾少年”等污名化字眼,而是进行人性化处理,称其为“孩子”。这4个例题,避免了污名化倾向,体现的是媒体的人文关怀和对人性的尊重,而这种关怀和尊重的背后,正是媒体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荆门晚报) -全文完-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