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鹿苑中学2011年校园文化建设计划一、现状分析:我校始建于1948年8月,1997年易地新建迁入新校,用地面积440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绿化面积21000平方米。至今已有60多年的办学历史。目前开设14个教学班,在读学生约548人,其中近33.4%为外地学生。学校在编教职工71人,平均年龄为37岁,其中教师70人,本科学历59人,占全校教师总数的84%,大专学历以上教师65人,占93%;35周岁以下教师36人,占50.7%,50周岁以上教师1人,占全校教职工的1%,中学高级教师6人,占全校教职工的8.5%,中学一级教师32人,占全校教职工的45%,中学二级教师21人,占全校教职工的29.6%。另外学校现有市学术带头人1人,教学能手5人,教坛新秀2人。多年来,学校本着“以人为本、教有特色、学有特长、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和“为学生的未来及终身发展奠基”的宗旨,聚精会神搞教学,一心一意谋发展,认认真真抓管理,实实在在求质量,全校师生凝心聚力,争先创优,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着力打造鹿中特色校园,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和良好的办学效益,学校已连续多年来被评为市文明单位,近年来又连续在市教育质量综合评估中获二等奖,教育质量在全市农村初中学校中位列前茅,培养了一大批适应社会发展的身心健康的基础性人才,获得了社会、家长、学生的广泛认同和肯定。二、总体思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根据鹿苑中学五年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化校园环境,改善办学条件,规范办学行为,推行名师名校工程,实施科研兴校战略,走精细化管理、内涵式发展之路,努力实现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办学理念。三、基本目标:形成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和学校文化内涵的窗口式学校。1学校精神:敢为人先,争创一流。2办学理念:以人为本、教有特色、学有特长、全面发展。3.办学宗旨:为学生的未来和终身发展奠基。4.发展目标:(1)突出主题,围绕主题发掘、利用材料,让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会说话,都赋予教育意义;(2)注重校园文化的整体性建设和改造、提升,凸显主题。注重人的行为培养,特别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对学校来说,建立好规范教师工作行为的制度,提升教师思想、业务的制度,对学生来说他们是学生的典范,以校园文化主题严格教师行为,端正态度,具有敢想、敢干精神,培养创造能力。(3)充分利用物质文化建设,呈现其“陶冶、规范、纠正、熏陶”等隐性意义,引导师生发展。在做好学科课程下,坚持非学科课程教学的开发,为学生构建多种活动平台,融入物质建构内容、融入学科内容,形成系统,课程化,促使学生全面发展。(4)和时俱进,善于挖掘、善于提升、善于利用。优化中挖掘,利用中提升。主题是不能随意改变的,注重把工作做细、做精,就是提升。四、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成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由朱明华校长担任组长,陈冬、俞连池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导处、德育处、总务处、团委等负责人及各年级组长、班主任为组员,研究、确定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具体负责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以具有鹿中特色的学校文化作为学校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保障,秉承鹿中精神,构建有鹿中特色的系统的校园文化体系。形成严谨、务实、高效、和谐的现代化的学校管理理念,构建依法治校、民主治校、科学治校的管理体系,并完善制度施行的保障体系。以课程改革为契机,构建“规范+特色”的课程体系,创建“德育和智育同步,个性和共性相长,能力和知识并重,创新和传统兼顾”的课程文化。以和谐发展为目标,形成一种以精神文化为动力,以管理文化为保障,以课程文化为主体的,符合二十一世纪教育要求的创新型发展文化。更广泛地调动教育资源,形成多元办学体制,拓宽教育投入渠道,力争在本规划期内使鹿苑中学跻身于全市示范性农村初中前列。(一) 物质文化建设1加大投入,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正常需要,筹集校园文化建设专项基金。2.营造校园文化氛围(1)从净化、绿化、美化入手整治校容校貌。(2)创设各种文化设施,开辟宣传橱窗、黑板报、图书室等思想、文化教育阵地。(3)展出学生书画作品,开辟第二课堂,创办校报等。(4)结合本校实际,通过制定校训、校歌、校本培训、国旗下讲话等形式,建设良好的校风。(5)积极开展健康有意的课外文化活动。3.开展校园文化教育(1)成立以艺术、球类、体操队为主的10几个兴趣小组。(2)成立第二课堂兴趣小组。(3)重视学校的传统教育。(4)抓好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中学生守则及法制教育。4.班级文化:“班级”作为组成学校教育的最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成长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场所。班级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在班级这种特殊的文化环境中,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导向和熏陶作用。(1)各项制度的建立,贵在以人为本,从人文关怀、从倡导观点出发,引领学生行为规范,树立信念、形成作风,养就品质。(2)班级风采的树立,应在精神。行为、信念、作风是基础,引领学生“敢想、敢做”,形成自尊、自爱、自强气质。注重活泼、积极、向上精神培养,自主学习、主动做事、勤劳朴实行为培养。(3)特色设计这些需要各班发展中修整、提升,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让班级的每面墙说话,体现班级的体色,形成班级的魂魄,促使学生有一种家的感觉。班风靠自己,根据文化主题、班级情况按照计划步步提高,形成特色。5.办公室文化:(1)整洁有序,排列、放置合理;(2)具有个性的标语,能够暗示、提醒、鼓励或者激励自己发奋向上的语句。(3)逐渐设置个人职责标牌,使教师每天都能明白自己的职责。(二)制度文化建设1.呈现学校管理线条,体现学校人文精神。 2.改变现有规章制度不适宜现代管理思想的部分,使其充满人性化但又有法规威力的制度,使校园人文充满和谐、协作、奋进气息。注重日常行为规范建设,突出“中学生一日常规”修整和实施;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在制度中能够体现“以人为本”原则,体现本校人文精神。(三) 行为文化建设1.以升降旗仪式为抓手,进一步规范学生的爱国、珍惜生命等教育。升旗,国旗下致词、经典诵读、安全教育等。作为常规工作,课程化。由团委负责。在原有基础上,注重生命教育和行为倡导,配合有关活动进行教育活动。2.以学生活动为突破口,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言行,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充分利用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读书活动等。注重组织学生参和社动。日常注重学生行为引领和倡导,负责“日行一善、周明一理、月养一习”活动。3.以两操为载体,注重行为培养,强身健体。以“好习惯培养”为引领,规范学生行为,培养学生行为。 4.以教师工作规范为立足点,进一步打造教学质量,建办人民满意教育。通过按照制度工作,依法执教;每学期学习教师行为规范、严格执行教师工作十条禁令,强化教师言行,为人师表,培养良好师德;加强个人业务水平,提高课堂效率,为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奋斗终身。(四) 精神文化建设1班级文化、爱国主义读书活动、中华魂读书活动、爱国主义观影活动、各方面所体现出来的。2开展多项非学科课程为学生创建多种发展平台体现我们的办学思想:以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构建平台,促进多面发展。3进行课堂改革实行开放是教学,学科教学融入校园文化的非学科教学体现我们的育人目标:有计划、有办法、有文化、有个性;会学习、会健体、会休息、会创新、造福人类。4主张自主学习、乐意探究,师生养成习惯,做到会学习,教师通过研究“教学环节”、“全程说课”、“教师专业提升”等活动、学生通过校内外各种活动体现我们的校风:明白事理、以德立身;以理服人、雷厉风行。5在德、智活动中制度引领下,在行为规范下,勤劳朴实、自主创新,体现我们的教风:博学、严谨、敬业、争先。6以人为本下,严格管理,和谐生存,团结友爱,互帮互助,自尊自爱进行教和学互动,提高的是我们,发展的是我们,从我们的所做所为中体现我们的学风:勤学、善思、谦诚、进取。五、主要措施1以人为本,以情动人,增强学校的凝聚力(1)学校坚持以、制度化、民主化、人性化管理为基础,以“鹿中精神”凝聚人心,以“优质化、均衡化”的理念经营学校。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处事原则。提倡以“鹿中为家”的人际关系理念,使每一位鹿中人为拥有一个“鹿中”身份而自豪。(2)通过绩效工资考评发放为杠杆,积极关心好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在业务上给予指导,在自身发展上给予机会,使全体教职员工感受到学校的关怀,从而激发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2以深厚的鹿中文化构筑精神支柱,强化德育工作(1)大力开展特色班集体活动,树立一批学生身边的榜样(2)抓好德育基地建设,发挥德育基地的育人作用: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的育人网络;进一步办好家长学校;加强团队建设,继续办好青年团校;办好心理咨询中心。(3)调整、充实德育领导小组力量:有计划地组织学校德育工作者外出考察学习,开拓德育工作者的视野,调动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4)进一步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一个全面育人的校园环境。(5)积极开展全员德育导师制改革实验。(6)定期开展班主任学习会及工作研究会,重视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作用,提升教师的教书育人水平。3加大对外宣传,提升学校知名度 (1)全面发动鹿苑中学师生对鹿中形象和成果的宣传。(2)推进跨校、跨市的校级联系和交流(3)和媒体进行广泛的联系,以便及时发布、宣传有关鹿苑中学的重要信息。4开拓经费筹措渠道,保障教育投入(1)尽力稳定学校教育经费的来源,进一步完善经费管理制度,做到开源节流。(2)充分利用鹿苑中学已有办学条件(场地、设施、师资、品牌等),多渠道、多形式的拓展学校筹措经费的方式方法。全力保障学校的发展,所需要经济条件和投入实力。5 / 5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