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09页
第2页 / 共109页
第3页 / 共109页
第4页 / 共109页
第5页 / 共109页
第6页 / 共109页
第7页 / 共109页
第8页 / 共109页
第9页 / 共109页
第10页 / 共109页
亲,该文档总共10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因时养生四时养生法就是按照一年四季的变化规律和特点,调节人体各部分的机能,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中国古代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其思想基础,来源于老庄哲学。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倡人要顺应自然。庄子继承老子的自然观,主张象天学地、顺应自然,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规律。庄子天运中说:“自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四时迭起,万物循生。”主张顺天应时,在掌握四时规津的情况下,调理养生。在这种符合自然环境、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古代认为,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必须顺应四时的阴阳消长、转化的客观规律,从而提出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为总原则的四季养生原则。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四季更替、日夜轮回必然会影响到人体生理和病理,因此养生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也须顺应生、长、收、藏的特点。因时养生,就是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按照时令节气的阴阳变化规律,运用相应的养生手段借以提高人体对气候环境的适应力,保证健康长寿的方法。这种“天人相应,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是中医养生的一大特色。祖国医学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日月相参,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四时六气的变化随时影响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必须“人体与天调”才能求得“天地之美生”这就是四时养生的基本指导思想。四时变化的一般规律 春、夏、秋、冬,四时更迭,随着季节的交替,气候也在不断变化。有代表的正常气候,有风、寒、暑、湿、燥、火,常分别于一定的季节出现,称为六气。在不同的时令气候,生物出现生、长、化、收、藏的相应变迁,形成天地间有规律的周期性循行。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问.岁露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中医“天人相应”说的认识,说明人类生活在大自然中,赖其慷慨赐予而繁衍生息的同时,风雨寒暑,日月星辰的变化无不给人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人类长期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生活,形成了机体阴阳活动的生理规律。四时气候有常有变,气候异常变化,人也要随之调节。六气太过能够伤害人体。非其时而有其气,如不能及时加以调摄,在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就会产生疾病。这些情况下的六气。许多疾病具有在一定季节易于发生的特点,莫些宿病更易于在一定的气候等外界条件下发作。素问.金匮真言论说:“春善病胸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泻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各个季节有不同的好发病证,因而也就有不同的防病重点。素问.保命全形论说:“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人的生命,是由天地阴阳之气和合而成。人能顺应四时变迁,则自然界的一切。都成为他生命的泉源,能够知道自然界万事万物变化规律者,则万事万物都能为他所用,顺应天时而养生,需要特别重视的。 因时养生的原则 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二、春捂秋冻三、慎避虚邪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是我们的祖先在四时养生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养生原则。春夏阳气盛,应顺其生长之气养阳,秋冬阴气盛,应顺其收藏之气养阴。而春夏所保养的阳气,又对秋冬的收藏作准备;秋里所保养的阴气,又为翌年春夏的生长作准备。如此则阴阳平衡,保持了自然界和人体的自然状态。 人体的节律,主要是受太阳、地球、月亮等宇宙自然的节律影响。人与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自然界有利的因素可以用来养生,而自然界不利的因素如“虚邪贼风”,则要积极防御,“避之有时”。大暑、大寒均为不利因素,都应尽量避免。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故四时养生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苛(疴)病不起,是(此)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背)之。”这是对四时养生的高度总结与评价,是中国古代养生的重要理论与精华,值得我们认真地学习与遵循。 春季养生 春三月,是一年的首季,是在阴历正月至三月,冬去春来,冰雪消融,微风和煦,吹拂大地,气候逐渐转暖。阳光明媚,细雨霏微,芳草嫩绿,桃花吐艳,蛰虫活动,万物复苏,自然界生气勃勃,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从立春到立夏前,包括立春、雨水、惊垫、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归大地,阳气升发,冰雪消融,垫虫苏醒,自然界生机勃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春时人体阳气生发,气血流畅,肝气舒展,肌肤润泽,这是人体适应气候的反应。所以,春季养生在精神、饮食、起居诸方面,都必须顺应春天阳气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生”字。 春季又如何保养阳气呢?黄帝内经里曾明确指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意思是,对于能使人致病的风邪要能够及时地躲避它,这一点在春季尤其重要。原因是,春天是风气主令,虽然风邪一年四季皆有,但主要以春季为主。地球的表面凹凸不平,冷热不均,于是便形成了来去匆匆的风,风既是绿色的信使,也是落叶的祸首,历来它就以温顺和蔼、狂暴凶残两张脸谱对人类施以福祸。一、精神养生 春属木,与肝相应。肝主疏泄,在志为怒,恶抑郁而喜调达。故春季养生,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愉快,对于自然万物要“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不罚”四气调神大论,才能使情志生机盎然,而恬愉和平,与春生之气相应,以符合保养“生”机的要求。由上可知,精神愉快才能使志生,而要精神愉快,必须遇事戒怒。“怒”是历代养生家最忌讳的一种情绪,它是情志致病的魁首,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因为怒不仅伤肝脏,还伤心、伤胃、伤脑等,从而导致各种疾病。在老老恒言戒怒篇中这样说:“人借气以充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怒气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我气,即足以伤我身。”古人的这些论述充分说明了一定要把戒怒放在首位,指出了气怒伤身的严重的危害性。 怎样才能戒怒呢?首先,要学会用意识控制,即当你怒从心头起,将要和人吵架的时候,就要赶快提醒自己,吵架只会给双方带来更多的烦恼,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实在不值得。这样,用理智的力量来控制自己的怒气,也就不会使用粗鲁的语言,更不会采取粗暴的行动。在电影林则徐里,林则徐在墙上就贴着一张条幅,上面写着两个醒目的大字“制怒”,这就是借用无声的文字语言来控制自己的怒气。二、起居调养 春回大地,人体的阳气开始趋向于表,皮肤腠理逐渐舒展,肌表气血供应增多而肢体反觉困倦,故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之说,往往日高三丈,睡意未消。然而,睡懒觉不利于阳气生发。因此,应当控制睡眠时间,在起居方面要求夜卧早起,免冠披发,松缓衣带,舒展形体,在庭院或场地信步慢行,克服情志上倦懒思眠的状态,以助生阳之气升发。春季气候变化较大,极易出现乍暖乍寒的情况,加之人体腠理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所以,春天不宜顿去棉衣。别是年老体弱者,减脱冬装尤宜审慎,不可骤减。为此,千金要方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既养阳又收阴。老老恒言亦云:“春冻未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所以养阳之生气”。北方谚语:“若要安乐,不脱不着”南方谚语:“若要安乐,频脱频着”三、饮食调养 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而不宜食酸收之味。酸味入肝,且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且足以影响脾胃的适化功能,故摄生消息论说:“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增甘,以养脾气”。春时木旺,与肝相应,肝木不及固当用补,然肝木太过则克脾土,故金匮要略有“春不食肝”之说。由此可见,饮食调养之法,实际应用时,还应视其人虚实,灵活掌握切忌生搬硬套。一句话在饮食方面适当进食甘味之品而少吃偏酸食物,以保护脾胃之气, 春天,在饮食方面,首先要遵守黄帝内经里提出的“春夏养阳”的原则,也就是说,在饮食方面,宜适当多吃些能温补阳气的食物。李时珍本草纲目引风土记里主张“以葱、蒜、韭、蓼、蒿、芥等辛嫩之菜,杂和而食”,除了蓼、蒿等野菜现己较少食用外,葱、蒜、韭可谓是养阳的佳蔬良药。 第二,春季饮食调养宜多食甜,少食酸。 唐代药王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当春天来临之时,人们要少吃点酸味的食品,而要多吃些甜味的饮食,这样做的好处是能补益人体的脾胃之气。 第三,春天饮食调养要多吃些菜。 因为人们经过冬季之后,较普遍地会出现多种维生素、无机盐及微量元素摄取严重不足的情况,如春季常见人们发生口腔炎、口角炎、舌炎、夜盲症和某些皮肤病等现象,这些都是因为新鲜蔬菜吃的少所造成营养失调有关。因此,春季到来,人们一定要多吃点新鲜蔬菜。 一般说来为适应春季阳气升发的特点,为扶助阳气此时,在饮食上应遵循上述原则,适当食用辛温升散的食品,如:麦、枣、豉、花生、葱、香菜等,而生冷粘杂之物,则应少食,以免伤害脾胃。以预防调理脑血管疾病为主,适当地服用平补肝阴、潜阳、化痰、和脾通便的药物进行调理。四、运动调养 在寒冷的冬季里,人体的新陈代谢,藏精多于化气,各脏腑器官的阳气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因而入春后,应加强锻炼。到空气清新之处,如公园、广场、树林、河边、山坡等地,玩球、跑步、打拳、做操,形式不拘,取己所好,尽量多活动,使春气升发有序,阳气增长有路,符合“春夏养阳”的要求。年老行动不便之人,乘风日融和,春光明媚之时,可在园林亭阁虚敞之处,凭栏远眺,以畅生气。但不可默坐,免生郁气,碍于舒发。一、是春季应该多旅游。 二、是春季宜多散步。 三、是晨起提倡宜伸懒 四、是多做户外活动。 五、防病保健 初春,由寒转暖,温热毒邪开始活动,致病的微生物细菌、病毒等,随之生长繁殖。因而风温、春温、温毒、温疫等,包括现代医学所说的流感、肺炎、麻疹、流脑、猩红热等传染病多有发生、流行。预防措施,一是讲卫生,除害虫,消灭传染源。二是多开窗户,使室内空气流通。三是加强保健锻炼,提高机体的防御能力。在春天亦不可忽略了药物保健,一些古代中医养生家就提出了在这个季节还应服用一些中药,以调整机体功能,预防疾病。如孙思邈曾在千金翼方中提出:“凡人春服小续命汤三五剂及诸补散各一剂”;寿世保元亦指出:“三月采桃花酒饮之,能除百病益颜色”。除此外,古人认为,在“立春”那天,宜服蔓青汁,以预防春季传染病;在“三月之节宜饮松花酒”;在“春分后宜服神明散”。 第一,要吃点能增强身体抵抗力的补药,以防止外感热病的发生。 玉屏风散: 黄精丹: 补健增肥丸: 第二,“药补不如食补”,春天尤当重食补,可选择下列药膳常用的药物有:首乌、白芍、枸杞、川芎、人参、黄芪等。配用的食物有:鸡肉(蛋)、鹌鹑(蛋)、羊肉、猪肉、动物肝、笋、木耳、黄花菜,香菇、鲫鱼等”。 (1)肝病预防。 (2)红眼病预防。 (3)腮腺炎的防治。 (4)春天“困倦”的防治。 (5)当心“春寒伤人”。 (6)春季感冒的防治。 (7)体内积热的清除。 夏季养生夏三月,指阴历四月至六月。立夏到立秋前,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夏季烈日炎炎,雨水充沛,万物竞长,日新月异。阳极阴生,万物成实。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初夏黄梅雨季,细雨纷纷,湿气较重;盛夏阳光艳丽,天气酷热,万物生长繁茂,地面一片葱绿。夏季是天暑下迫,地湿蒸腾的暑湿主令季节。人在气交之中,故亦应之。所以,夏季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养护阳气,着眼于一个于“长”字。一、精神调养夏属火,与心相应,所以在赤日炎炎的夏季,要重视心神的调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就是说,夏季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胸怀宽阔,精神饱满,如同含苞待放的花朵需要阳光那样,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与此相反,举凡懈怠厌倦,恼怒忧郁,则有碍气机,皆非所宜,稽康养生论说,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不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这里指出了“心静自然凉”的夏季养生法,很有参考价值。 夏季精神养生的基础是要保护好心脏;除此以外,在精神方面还要做到“使华英成秀”。那么,又怎样使精神饱满呢?首先,要有好的精神寄托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