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处理方言与普通话关系 如何处理方言与普通话关系 近年来,一些学者发出了保护濒危语言和方言的呼吁,并就此做了许多工作。我们认为这是非常正确和重要的,对保护濒危语言和方言起了很大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我们发现,光是保护使用者极少的语言和方言已经不够了。在此,我向全社会发出保护汉语方言的呼吁。 一、历史回顾 谈保护方言,就关系到推广普通话工作。这里先回顾一下普通话与方言在五十年前的使用情况。 中国的汉语方言众多,并且差别巨大而复杂,是世界上任何语言所没有的。自古以来,从无一种统一的话,作为汉语的代表在全国通行。人们的交流常常因方言分歧而交际发生误会或无法交流。不过在几千年小农经济社会中,方言的消极影响虽然存在,还不很严重。进入现代社会,影响就大大加剧,到了非采取措施不可的地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国不久,国家推出了推广普通话的重大政策,这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 从另一方面看,由于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普通百姓都只会说方言,人们接受教育用的是方言,知识分子通常也只说方言,人们不会,也不习惯说普通话。因此,推普存在很大阻力。虽然在学校已基本学会了普通话,但日常生活中没有说普通话的环境。在周围强大的方言包围下,说普通话,或者对方反而听不懂,或者会遭到嘲笑,因此,即使会说普通话也说不成。也就是说,在语言态度上,人们普遍持排斥普通话的态度。 二、对当前形势的估计 推普工作至今已有五十年,当前的情况跟五十年前相比,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现在,主要在城市、相对发达地区,除了已退出社会舞台的退休人员外,活跃在社会上的六十岁以下的人,几乎全都接受过普通话教育。绝大部分乡镇以上的地区,很少再有人听不懂普通话,多数人都不同程度地会说普通话。 更为引人注意的是,在一些地区,年轻人使用普通话的熟练程度已经超出方言,很多年轻人只能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方言,遇到稍有文化色彩的交际内容,就要用普通话。同一句话夹用方言和普通话的现象越来越常见。方言使用的范围在严重萎缩,方言使用的文化含量越来越低。原来我们知道,很多少数民族语言,特别是没有文字和使用人数很少的语言,近几十 年来,汉语借词越来越多,本民族语只限于很狭窄的日常生活范围,从而成为濒危语言。现在,汉语方言也正在出现同样的现象,越来越多带有一定文化层次的词语都要用普通话说,对很常见的字,年轻人也读不出方言语音,只会读普通话语音。 三、保存方言的必要性 鉴于历史上方言的过于强大,人们看到的只是方言分歧阻碍交际的消极面,当局只是一味宣传普通话的重要。几十年来,谁也没想到和提到方言消亡的可能性,更不存在论证保留方言的必要性。好像方言是不会消亡的,或者说即使消亡也不必关注。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议题到了该论证的时候了,否则,将是认识上的又一次严重滞后。其情形正如当年只知冒烟的烟囱越多越好,等到造成严重污染后才醒悟需要保护环境,而此时已经付出了太多的“学费”。 多样的世界才是有生气的、有发展前途的世界。因此大家都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方言作为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同样必须允许其存在千差万别,而不是完全统一于一种共同语之下。 让我们环顾一下世界各国的语言使用情况。世界各国因民族、政治的原因,为确定哪一种语言为官方语言而大费斟酌的国家确实不少,但像汉语普通话那样人为制定一种话作为全国的标准用语的,好像主要就是中国。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国家都是以一种自然语言为官方语言或标准语,既然如此,其标准就不会那么苛严,不同地区的人说话时带一点家乡口音就不存在违规因而必须纠正的问题。比如我们请一个美国人来当英语教师,考察的是他的教育程度、教学经验方面的资格,几乎很少考察他的方言口音情况,有时连上述资格也不考察,只要是美国人就行。这固然跟美国英语内部方言差别太小有关,但显然也跟美国自己就没有一个普通话那样的书面规定有关。 由此可知,让全国人说毫无差别的话并不是必不可少的。在中国提出普及普通话的原因是中国有分歧太多的汉语方言,以致影响了人们的交际。只要基本解决这一交际问题,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还必须说明,这里说的中国人,不应该包括有自己语言的少数民族,他们有说本民族语言的权利,不能要求他们必须说汉语普通话。尽管实际情况是,他们中的多数人也在自发地说普通话,说白了就是,即使政府不推广,老百姓自己也在推广。 实际上,不太可能,也没有必要要求每一个人都说绝对标准的普通话。或者说,这是一种不智的做法。为达到这一目标所面临的困难太大,所耗费的代价,除了推普工作中的大量人力物力外,使方言消亡是一个无可挽回的损失。而另一方面,因为普通话不完全标准而给人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