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正确认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实践与要求1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正在变成广泛而深刻的实践1.1以扶助贫困群体为重点,满足每个社会成员基本的物质文化需求五年来,中央不断推出“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政策”,制定并采取了一系列扶贫解困的制度和措施,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低工资制度、社会养老制度等。特别是创立了开发式扶贫道路,把单向的“输血”改为共同的“造血”,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和城市低收入群体都在逐步减少,占总人口比重也在降低。中国的扶贫成就受到了全球扶贫大会的高度赞扬。2011年7月7日,联合国发布千年发展目标进展报告,特别指出,在消除贫困方面“以中国为主的亚洲国家成绩显著,预计到2015年中国的贫困率将降到5%以下”。1.2 以完善分配格局为核心,促进每个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共同提高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收入分配是否相对公平。一个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取决于分配制度的设计与社会生产发展水平的适应程度。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在经济发展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通过“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等举措加以实现。党的十七大,又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五年来的发展表明,由于收入分配制度的调整,不论是不同区域,还是城市乡村,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的平均收入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其他阶层。1.3 以缩小地区差距为牵引,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央在鼓励东部地区继续发展的前提下,先后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随着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各地区的发展呈现出协调并进的良好势头,形成了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2011年7月,中国统计学会发布综合发展指数研究报告称,“20012009年,综合发展指数年均增速最快的多在西部(省份),东部、东北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综合发展指数年均增速分别为3.74%、3.69%、4.13%和4.35%”。1.4 以解决制约共享的“瓶颈”问题为关键,提升社会公平程度现阶段,制约实现共享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涉及面最广、老百姓最为关注的是住房、教育、医疗和城乡二元结构等。如何实现居者有其屋,是实现共享的一个指标性因素。抑制房价过快增长,控制投机、投资性购房,不断增加建设保障房和提供廉租房是党和政府近几年也是未来五年调控房地产市场的主要举措。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环节。“十一五”期间,中央强调“要积极促进教育公平,更加注重教育的普惠性,推动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并相继出台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全免,使农村1.5亿中小学生能够真正免费上学。制定了各类高校奖学金、助学金的全覆盖等政策,使贫困家庭的大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十二五”规划指出,从2012年起,教育支出要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使我国逐步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社会医疗保障程度,是衡量社会共享水平的重要标志。“十一五”期间,党和政府着力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医疗保障体系,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在参保人数、参保范围、报销病种和报销比例上都在快速上升。目前正在向“全民医保”努力推进,广大人民群众所期盼的“小病不扛,大病敢看,看病不难”的目标正在一步步地变成现实。正常的社会阶层流动,是现代社会充满活力的源泉,也是实现社会成员发展机会均等的重要保证。为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十一五”期间,党中央重点实施了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政策。2006年,全面取消了农业税,此后,每年的一号文件几乎都是以“三农”为主题,实现了由农民自发地冲破城乡二元结构进城到中央自觉地为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而努力的嬗变。2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仍然是社会的最强音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五年来的社会发展实践表明,“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顺乎民心民意。随着生产力水平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共享”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和希望,“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正成为这个时代持续不断的最强音。2.2 物质基础更加雄厚要求进一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十一五”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步发展,经济总量持续扩大,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共享的物质基础较五年前更加雄厚。根据国家XX局公布的数据,从20062010年我国GD伴平均增长率超过11.2%,是发达国家同时期的45倍,并在五年内连续超越英国、德国和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10年超过4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财政收入由2005年的3.16万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8.31万亿元,年均增长超过20%。各级财政、特别是中央财政可支配财力大大增加。反映了国家经济实力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共享的深度和广度具备了进一步拓展的基础。2.3 发展愿望更加强烈要求进一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是无限的,原有的需要满足了,就会出现新的、更高层次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同样遵循这一规律。国民收入低,需求层次就低;反之,国民收入提高,需求层次也会提高并呈多样化趋势。表现为更强的安全感,更多的教育,更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更多的休闲娱乐等。同时,国民收入低,社会整体贫困,各种差别不明显,人们对差别的敏感程度也不高。而当收入明显提高后,由经济发展政策、条件和个人能力不同而导致的贫富、城乡、地区、社会阶层等差距会越来越大。低收入群体在主观上对这种差别的关注和敏感性也较过去大大增强,容易产生并积累不公平感。人们对“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也就较过去显得更为迫切。2.4 现实矛盾和问题仍然凸显,要求进一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许多矛盾和问题仍然凸显。民生问题仍然是老百姓和党中央都最为关注的大问题。改革开放以后所实施的先富后富政策,在使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的同时,客观上所带来的城乡之间、东中西部之间发展机会不均等和发展速度不相同等矛盾和问题,也仍然突出。广大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趋势虽然已经被遏制,但衡量一个国家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基尼系数仍然超过0.4,要实现分配上的公平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可以说,我国仍然处在“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行为容易失范”的关键时期,如果处理不当,就容易引发社会不稳定,经济社会停滞甚至倒退。胡锦涛同志此次重申“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正是在深刻认识和充分把握现阶段时代特征的基础上,对人民群众强烈愿望的一个重要回应,表明了我们党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坚强决心。3 真正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要有正确的理念近年来的实践表明,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过程中,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共享”的科学内涵,深刻理解其精神本质着力防止认识上的偏差和简单化倾向,牢固树立正确的理念。3.2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是重吃“大锅饭”“共享”与“大锅饭”本质区别在于:共享追求的是公平与效率的高度统一,而“大锅饭”则是片面地追求所谓“公平”,完全忽视了效率。“大锅饭”的核心是通过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人为地拉平差距,以实现“均贫富”或“无处不均匀”,搞的是绝对平均主义。“大锅饭”还否认竞争,忽视人和人之间的客观差别,抑制了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导致效率低下和普遍贫穷。而共享并不是每个社会成员平均的、无差别的享有,它遵循的是公平正义的原则,承认差别,承认竞争,既不让少数人占有,也不搞劫富济贫;既照顾到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又兼顾了城乡、地区、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反映了大多数人的共同愿望和期盼。所以,共享是建立在确保效率又更加注重公平基础上的、一种又好又快的发展模式。与“大锅饭”是有本质区别的。3.3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会助长坐享其成的懒汉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财富,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而只能靠劳动来创造。没有劳动的成果,没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共享就会成为水中月、镜中花。因此,在实现“共享”的过程中,党和国家始终注重正确的思想引导和健全的约束机制。胡锦涛总书记2007年3月7日在参加政协委员联组讨论时指出:“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科学地规定了共建与共享的辩证关系,即共建是共享的前提,离开共建,共享就失去了根基和源泉;共享是共建的目标,离开共享,共建也就失去了动力和意义。这种辩证关系决定了只有积极地共建,才会有充分的共享;只有不断提升的共享,才会有持续迸发的动力。二者互为前提,相辅相成,不可或缺。胡锦涛同志的讲话为“共享”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从约束机制的建立健全看,党中央提出,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原则,同时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这个机制的核心实际上就是鼓励劳动、鼓励创造、鼓励多为社会作贡献。从而,为抑制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懒汉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3.4 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国现阶段国情决定了“共享”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发展过程,实现全体人民共享不能企盼“一蹴而就”。“共享”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它与社会主义制度共始终,又要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这就决定了“共享”是分阶段的、渐进的,是从低级向高级渐次运动的发展过程。同时,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地区、城乡、行业之间的客观条件和人民群众的主观愿望都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现阶段人民群众追求共享的内容、形式、层次也千差万别,各不相同。人人共享、人人满意就是我们党追求的最终目标,既要着眼长远,又要立足实际,努力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水平不断提高。希望“一蹴而就”是不现实的。从“十一五”以来党领导全体人民探索共享的理论与实践中,我们看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体现。这个理想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