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26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3页 / 共26页
第4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作者:王恒绩这是个特困家庭。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便去世了,只给娘俩儿留下了两间残破不堪的瓦房。母亲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过着清贫的生活。那时,村里没有电,儿子每天在油灯下书声朗朗,写写画画。母亲拿着针线,清清晰晰地将母爱密密地缝进儿子的衬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一张张奖状覆盖了班驳陆离的土墙时,儿子也像春天的翠竹,噌噌地长高了。这年秋天,儿子考上了县重点一中。此时,积劳成疾的母亲却因患病已干不了农活,家里有时连裹腹之粮都没有。那时的一中,学生每月都得带三十斤米交给食堂。儿子知道,母亲拿不出,便说:“娘,我要退学,帮你干农活。”母亲摸着儿子的头:“你有这份心,娘打心眼里高兴,但书是非读不可的。放心,娘生你,就有法子养你。你先到学校报名,我随后就送米去。”儿子却固执地说:“不!”母子二人僵持着。母亲见说不通,便挥起粗糙的巴掌,结结实实地甩在了儿子脸上。这是16岁的儿子第一次挨打。儿子终于回到学校上学去了。没多久,母亲来到学校,一瘸一拐地挪进食堂,气喘吁吁地从肩上卸下一袋米。负责掌秤登记的熊师傅打开袋口,抓起一把米看了看,锁紧了眉头:“你们这些做家长的,总喜欢占点小便宜。你看看,这里有早稻、中稻、晚稻,还有细米,简直把我们食堂当杂米桶了。”母亲立刻红了脸,连声说对不起。熊师傅见状,没再说什么,收了。又一个月初,母亲又背着一袋米一瘸一拐地走进食堂。熊师傅照例开袋看米,眉头又锁紧:“不管什么米,我们都收。但品种要分开,千万不能混在一起,否则没法煮,煮出来的饭也是夹生的。下次还这样,我就不收了。”母亲有些惶恐地请求道:“大师傅,我家的米都是这样的,怎么办?”熊师傅哭笑不得,反问道:“你家一亩田能种出百样米?真好笑。”遭此抢白,母亲又红了脸不吱声了,熊师傅也不再理她。第三个月初,母亲又来了,脸上堆着比哭还难看的笑。熊师傅一看米,勃然大怒,呵斥道:“哎,我说你怎么顽固不化呀!这杂色米你今天是怎样背来的,还怎样背回去!”母亲似乎早有预料,双膝一弯,跪在熊师傅面前,两行热泪打湿了衣襟:“大师傅,我跟您实说吧,这米是我讨讨饭得来的啊!”熊师傅大吃一惊,眼睛瞪得溜圆,半晌说不出话。母亲挽起裤脚,露出一双僵硬变形的腿,抹了一把泪,说:“我得了晚期风湿病,连走路都困难,更甭说种田了。儿子懂事,要退学帮我,被我一巴掌打回了学校”她又解释说,她一直瞒着乡亲,更怕儿子知道伤了他的自尊心。每天天蒙蒙亮,她就揣着空米袋,拄着棍子悄悄到十多里外的村子去讨米,然后捱到天黑掌灯后才偷偷摸摸地回村。她将讨来的米聚在一起,月初再送到学校母亲絮絮叨叨地说着,熊师傅早已泪流满面。他扶起母亲:“我马上去告诉校长,要学校给你家捐款。”母亲慌不迭地摇着手说:“别别如果儿子知道娘讨米供他上学,就毁了他的自尊心,影响他读书可不好。大师傅的好意我心领了,求您一定为我保密,谢谢!” 母亲走了,一瘸一拐。校长最终知道了这件事,不动声色,以特困生的名义减免了儿子三年的学费和生活费。11三年后,儿子化蛹为蝶,以627分的成绩翩翩飞进了清华大学。欢送毕业生那天,县一中锣鼓喧天,校长特意将母亲的儿子请上主席台,台上堆着三只鼓鼓囊囊的蛇皮袋。此时,熊师傅上台讲了母亲讨米供儿上学的故事,台下鸦雀无声。最后,校长指着三只蛇皮袋,激动地说:“这就是故事中的母亲讨得的三袋米,这是世上用金钱买不到的粮食。下面有请这位伟大的母亲上台!”12儿子疑惑地往后看,只见熊师傅扶着母亲正一瘸一拐地往台上挪。儿子惊呆了,随后,他猛扑上前,搂住母亲,号啕大哭:“娘啊,我的娘啊”1、下面四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含辛茹苦 B裹腹之粮C班驳陆离 D书声朗朗2、第段中母亲的叙述在记叙顺序上属于_,母亲叙述的主要内容是_。从中看出母亲_的品质。(6分)3、“一瘸一拐”一词在文中反复出现的用意是_(2分)4、题目“三袋米”在文中的作用是_;_(4分)5、请给三袋米中伟大的母亲写一段60字左右的颁奖词。(5分)【链接】:颁奖词是授奖会上评价获奖者的成就、赞美他的精神的话语。颁奖词语言凝练,篇幅短小,既有概括性,又不失形象性。现代文阅读答案(19分)1A(2分)2插叙(1分) 母亲逼着儿子来读书,自己忍着腿病外出为儿子乞讨粮食。(2分) 吃苦耐劳意志顽强为了能让儿子上学而忍辱负重 (3分)3强调了母亲腿疾严重,突出了母亲克服病痛而养育儿子的拳拳爱心(2分)4“三袋米”为全文的线索。 (2)“三袋米”上凝注着伟大的母爱 (4分)5要求:能写出人物的优秀品质,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语句通畅,层次清晰。(5分)云锦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南京云锦,是以彩丝织成的色彩绚丽、花纹繁盛和技艺精湛的高级丝织品。它在丝绸多姿多彩的品类里独放奇彩,是至善至美的民族传统工艺美术珍品之一。 云锦的产生和发展与南京这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南京丝织业发端于三国时期,因为建业(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东晋末,刘裕北伐大获全胜,将长安的织锦工匠带到了当时的手工业发展中心建康(今南京),并且设立了专门管理机构“锦署”来组织生产,这是云锦品种产生的标志。清代在商业经济空前繁荣的南京设“江宁织造署”,直接由朝廷管理丝绸生产,满足御用和官用绸缎的需求,所以云锦生产极具规模。 云锦工艺独特,只能用老式的提花木机织造,必须由提花工和织造工两人配合完成。两个人一天只能生产几厘米,而且这种工艺至今仍无法用机器替代。如果要织一幅78厘米宽的锦缎,在它的织面上就有14000根丝线,所有花朵图案的组成就要在这14000根线上穿梭,从确立丝线的经纬线到最后织造,整个过程如同电脑编程一样复杂而艰难。 云锦主要特点是绣品逐花异色,即花卉的色彩会随着观察角度而变化。其次,由于大量是宫廷用品,所以云锦的织造往往用料严格考究,以至不惜制造工本;织造工艺则精益求精到绝对一丝不苟,力求十全十美的地步。云锦喜用金丝、银线直至各种鸟兽羽毛绒毛用来织造,如在皇家绣品上的绿色是织入孔雀羽毛的。 南京云锦具有中国传统的吉祥文化的深厚底蕴。无论是皇袍上的正座团龙、祥禽瑞兽、如意云霞,还是普通衣料上的飞禽走兽、花卉树木,无一例外。它们或“象形”,或“谐音”,或“寓意”,或“比况”,都寄托了深刻的含意。如“一品(鹭鸶)当朝”、“双喜(喜鹊)临门”、“岁寒三友”、“四君子”、“五福”、“三星高照”(由寿星老人、鹿、蝙蝠、蟠桃图案组成),“富贵平安”(由花瓶、牡丹花、苹果组合图案),都表达了中国吉祥文化的核心主题,表达了人们的幸福祈求与热情向往。 2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_(2分) A、精益求精 B、川流不息 C、沤心沥血 22、对第段画线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_(2分) A、本句表明本文所用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 B、两个人一天只能生产几厘米,与这句话表述的内容也有关系。 C、由此可以理解云锦的织造复杂而艰难。 D、这是云锦永远不能用电脑控制机器来织造的原因。 23、针对本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2分) A、文章的结构方式是:总分总。 B、第、段划线句表明这两段都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C、文章的说明对象是南京云锦。 D、文章说明顺序是空间顺序。 24、云锦的命运与南京的发展相关表现在(共6分) _,_,所以南京丝织业开始产生。 东晋末年,南京是手工业发展的中心,所以_ _,_,所以_ 25、云锦的特点可概括为:(共6分) _ _ _ 云锦现代文阅读答案(18分) 21、(2分)C 22、(2分)D 23、(2分)C 24、(6分) 三国时 吴国建都于此 云锦这时产生了 清代 南京商业经济空前繁荣 云锦生产极具规模(各题目中时代、原因、结果各1分) 25、(6分,各2分)绣品逐花异色 用料严格考究 工艺精益求精 乡村的瓦 冯杰 村庄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是近似土蓝;我们乡间有个词说得准确“瓦蓝”。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刷出村庄旧事。 瓦更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浮。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大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这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 瓦有对称之美,任何人看到乡村的瓦,都会想到一个成语,叫“鳞次栉比”,如观黄河的鱼鳞与母亲的梳篦。瓦在骨子里是集体主义者,它们总是紧紧地扣着,肩并肩,再冻再冷也不松手。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像肌肤相亲的爱人,贴得密不透风,正团结在月亮缓缓上升的乡村里。 当瓦还没有走上屋顶,生命里的“籍贯”一栏早就填上了,是两个粗拙的字,叫“乡村”,像一个孩子或者老人用颤巍巍的笔所写。是的,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在瓦的记忆里,所有的飞鸟都是浪子与过客,都是浮云与苍狗。 籍贯属于乡村的瓦有一天走进城市,它晕头转向,无所事事,毫无用途。城市里的幻影夜色与镭射霓虹拒绝它。有一片瓦迷路了。它被开往城市里的一辆大卡车用来垫上面的器物,最后被拉向城市,当它完成自己的使命时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边。城市人就爱过河拆桥,瓦看看身上“籍贯”一栏,早已被风的手擦模糊了。 瓦上的风景只有一种,那就是“瓦松”,我们那里叫“蓝瓦精”。这称呼多气派啊!那些一棵棵站在瓦上的小小生灵,因为听风观雨的缘故,已经一位位聪明成精了。且慢,它们还是“乡间郎中”呢。乡村药谱如是说:瓦松,又名天蓬草、瓦莲草、向天草,清热解毒。我小时候得过恶性疟疾,久不见愈,姥姥就从旧屋顶上采到几棵瓦松,炖汁连服,止住了。 小时候我常在梦里想到,那些瓦松站在我外祖母的屋脊上,跷着脚丫,在我不知不觉的夜半时刻,正一颗颗摘星呢。那一柄北斗七星的长勺低低地垂落下来,一如在汲瓦松上一颗颗透清的露珠。终于,一不小心,有两颗最大的掉下来,缓缓地,落在我的眼角。 当我的灵魂有一天回归大地,就请瓦在上面扣上小小的一方,有你瓦的余温,还有你瓦的纹络。这一方故乡的小房子,泥与水组合的小房子,草气上飘摇的小房子,你罩着我。像谁夜半耳语: “睡吧,孩子。这叫归乡。” (本文选自:乡村的瓦) 17、文中说:“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4分) 答:_。 18、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什么?结合全文简要回答。(4分) 答:_。 19、文中第六段写到:“有一片瓦迷路了。”为什么“瓦”会“迷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义(6分) 答:_。 20、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瓦松”的?作者为什么要写“瓦松” 答:_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