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3页
第2页 / 共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教学目标 1通过圈点批注,梳理文章的思路,正确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2了解“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之间的关系,正确看待当今社会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说明: 本文所涉及的内容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正确看待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在作者看来,经济的全球化促进了文化的渗透与融合,但这种渗透和融合并不代表着文化的趋同,也不意味着可以有一种标准的文化模式来取代世界上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相反的,正是由于日益深入的交流,各个国家名族的文化在交流交融中获得新的发展动因,从而使世界的文化表现出更加鲜明的多样性的特征。 作者结合经济全球化的现状,从文化的起源、发展这两个角度分析了文化多样性的必然,同时也提出了一个相当严峻的课题:即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让维护中国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并且创造出与时代相适应的“更加辉煌的中国新文化”。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梳理文章思路,把握主要观点。难点:体会文章严谨的论述逻辑。说明: 这是一篇理论色彩很浓的议论文,所涉及的内容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存在较大的距离。文字平实,行文严谨。在本文的教学中,固然要使学生了解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维护“民族文化独立性”的现实意义,但从语文教学的要求而言,梳理文章的主线,把握作者的观点,体会文章严谨辩证的逻辑思维,锻炼学生归纳分析的阅读能力,才是教学本文的重点所在。在本单元中,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教学设计中,应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教学设计不宜太过繁复,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和思路。对这样的文章,观其大略即可,不必作面面俱到的条分缕析;如果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对作者观点的争鸣,更会有舍本逐末之嫌。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课文导入:调动积累,引发思索,接通文本。(本环节不超过5分钟。)师:自从19世纪末,上海就是一个“国际化”的都市,同学能否举些例子说说“国际化”的特征?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可以用一些PPT照片显示上海的建筑,上海街头每逢“洋节”的热闹隆重学生自由发言讨论。(预判:学生谈“国际化”主要会集中在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忽略民族文化的存在。)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用身边的实例来展示上海文化的多样性,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外来文化对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影响。自读课文:圈画批注,梳理思路,把握观点。(本环节约10分钟)师:作为上海人,我们享用着异域文化给我们带来的新奇和活力,但对这场“文化盛宴”究竟应该作怎样理性的思考,我们不妨一起来读一读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这篇文章。教师请同学自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并将作者的主要观点圈画出来。学生阅读圈画。(预判:如今不少学生读书不动笔,教师应加以提醒,对于一些难以独立筛选课文内容主干的学生,教师应及时点拨。)让学生静下心来读文章,圈画是筛选文本主要信息的重要方法,是高中学生自读课文的主要手段,也是自读训练的重点。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圈画了解学生的阅读状况,改进教学设计。交流讨论:整体理解,抓住主线,明确观点。(本环节约10分钟)根据这篇文章的特点:基本可以围绕3个问题展开讨论:1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 作者的基本观点是什么?3 文章的说理思路是怎样的?(明确:在这篇文章中,“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大背景,作者主要阐述的是“文化多样性”这个话题,而这个话题又是针对“文化全球化”这样一种观点提出的。)学生交流阅读结果,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多次互动,形成学习结果。(预判:这里的难点是2、3两个问题。在把握作者观点的环节上,学生可能先入为主地认为文章就是要强调文化的“独立性”、“民族性”,而忽略了“交流”、“借鉴”,从而创造中国新文化这层含义。在梳理作者思路这个环节,学生对此类复杂的议论文的行文思路难以把握,主干不清,枝蔓横生,这是学生的通病,也是应花大力气去解决的问题。)通过多个学生的发言,不断完善和构建学生对文章的正确深入的理解。从理想状态来说,这是一个互相启发,逐步建构的阅读过程。精析语段:范例解剖,展示思路,体验逻辑。(本环节约10分钟)师:要求学生朗读课文的4、5、6、7四个自然段。圈画其中的关键词,并说说这些词语间的联系。(提示:这四段文字的关键词是“民族性”、“多元”、“并存”、“交流融合”、“发展”。文化的起源和发展都是多元的,这是文化民族性的所决定的,而正是这多元文化的并存,构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从而使世界各国的文化得以交流融合,得以更好的发展。这四段文字中的5个关键词实际上也是全文的关键词,它们是全文的论述线索,也是展现作者辨证思维的关键点。)学生朗读课文,圈画词语,同伴讨论。(预判:学生难以判断关键词。)这是一个训练学生筛选文本主要信息的环节,着重训练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巩固拓展:依托文本,联系实际,拓展思维。(本环节约5分钟)师:2007年圣诞节前夕,西南大学华夏社的20多名同学却身着汉服,表演了一场复兴传统文化的“酒礼”仪式,以此来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另外,针对“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热衷过圣诞节”的情况,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等名校或科研单位的十位哲学或教育学博士发出联合署名倡议书,号召网友慎对圣诞节。对以上的行动,请同学提出自己的看法。学生交流讨论。(这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可以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讨论中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再读一读课文,用更理性的眼光拉看待上述现象。)这不仅是一个拓展的环节,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回顾课文,用课文的观点以及较为严谨辨证的思维方式进行考虑。思路点拨 高中学生的阅读基础差异较大,对于阅读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本文可以采用“学案导读”的方法进行自读学习。教师可根据自己学生的基础和特点,设计学案。学案也要抓住文章的整体框架进行设计,例如就以“主旨的把握”为目标,要求学生将文章中正反两个方面的观点罗列出来,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握文章的思路要点。其实语文学习的对象并不仅仅在语言文字,深刻的哲理、严谨的思维、出色的技巧都是语文学习的内容,而语文学习过程中蕴含的语文能力,更是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关键。练习举隅1、 积累文章中关于“文化”的丰富素材。回顾我们学过的课文,看看还有那些文章对“文化的多样性”提出过独到的见解,分别是针对那些问题或现象提出的。- 3 -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