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 .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在黄土层渗漏过程中的复合生态毒理效应研究【摘要】:垃圾渗滤液(以下简称“渗滤液)是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高浓度有机废水。早期的填埋场大多不符合卫生填埋的标准要求,场下未添加衬垫或只是简单压实土层作为天然衬垫,极易导致渗滤液渗漏发生;而新建填埋场虽然使用了粘性土或人工复合材料作防渗衬垫,并设置了渗滤液的收集和排泄系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设施由于机械和自然作用以及渗滤液的腐蚀等被破坏,也会导致渗漏发生。因此,在各填埋场的运营或封场管理过程中,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渗滤液渗漏,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目前关于渗滤液的工作多是围绕渗滤液原液的化学组成分析和生态毒理研究,但是渗滤液进入地下环境后并不是简单的渗漏,同时会伴随着污染物在土壤层中的迁移转化环境行为。跟踪监测渗漏过程中氧化复原灵敏性物质的变化,渗滤液在地下渗漏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顺序氧化复原带,如产甲烷区、硫酸盐复原区、铁锰复原区、硝酸盐复原区和氧复原区,且不同氧化复原分带渗滤液的特征污染物种类和形态分布都存在差异。这一结果提示,污染物在土壤层中的环境行为可能会影响渗滤液的生态毒性变化。因此,仅仅围绕渗滤液原液展开的生态毒性研究,无视了上述迁移转化过程可能造成的毒性变化,其结果不能客观反映渗滤液进入地下环境后的生态毒理效应,直接影响垃圾填埋场对周边生态环境全面、真实的风险评价。由此提出本论文的研究,以黄土高原地区山沟型垃圾卫生填埋场为背景,研究渗滤液污染物在地下环境渗漏过程中的迁移转化规律,通过两种生物系统探讨在此过程中的复合生态毒性变化,进而建立二者相关关系,并解析黄土层渗漏过程中氧化复原环境的变化导致污染物迁移转化与生态毒性差异的机制。1.本论文通过建立渗滤液黄土柱渗漏模型,考察不同渗漏距离(12cm,24cm,36cm,48cm,60cm,72cm,84cm)渗滤液出水的理化特性。结果说明,pH、电导率、COD、氨氮均随渗漏距离增加而降低,而重金属Cu、Zn、Ni、Mn、Pb、Cd等含量随渗漏距离呈先升后降趋势,其中12-24cm处含量最高,在36-48cm开场下降,48cm之后含量迅速降低。不同渗漏距离出水GC-MS分析结果还说明有机物形态及分布在渗漏过程中也发生了变化,其中局部重金属和有机物(尤其是含氧/含硫/含氮的芳香族化合物)的变化可能与渗滤液毒性差异有关。2.为了进一步考察渗滤液在黄土层渗漏过程中的复合毒性效应变化,本论文采用不同渗漏距离的渗滤液出水对大麦幼苗进展暴露染毒,探讨出水对大麦幼苗生长、叶绿素水平、脂质过氧化作用、蛋白质损伤以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说明:(1)渗滤液渗漏出水显著抑制大麦幼苗生长,影响叶绿素水平,引起植物叶片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和蛋白质损伤产物蛋白羰基(PCO)含量显著升高,诱导抗氧化酶SOD、CAT和POD活性。发现毒性效应随距离呈先升后降变化规律,在12-24cm到达最高,36-48cm处缓慢降低,60cm后毒性不显著。(2)通过对渗滤液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中的理化特性与复合毒性变化进展相关性统计分析,说明不同距离渗漏出水对大麦生理、生化水平的影响与其中COD、电导率及重金属Ni、Mn、Cd的变化显著相关。(3)分析出水有机物组成,发现渗漏过程植物毒性的差异可能与其中含氮/含硫/含氧芳环类污染物的变化有关,多数污染物具有内分泌干扰效应。对不同出口的水质进展分析,发现48cm后有机成分种类最多,所含微生物数量也相应最高,推断毒性变化可能与微生物的生物氧化过程引起污染物形态转化有关。3.渗滤液原液对斑马鱼表现出一定的急性和慢性毒性,雌鱼对渗滤液污染物胁迫要比雄鱼敏感,而渗滤液原液的成分检测和Ohpf和24hpf斑马鱼胚胎暴露实验都说明渗滤液对斑马鱼产生显著的发育毒性。为了验证渗滤液渗漏到地下环境的内分泌干扰效应及其变化规律,本论文通过斑马鱼胚胎染毒技术,考察不同渗漏距离渗滤液出水对Ohpf和24hpf胚胎染毒后,出现凝结、血流循环、孵化、水肿以及脊柱畸形等毒性终点的影响。结果说明:(1)不同距离渗漏出水均显著增加斑马鱼胚胎凝结率、抑制胚胎发育过程(眼点发育、主动活动、血流循环和孵化),且毒性随渗漏距离逐渐降低,表现出时间依赖性。(2)不同渗漏距离出水可显著诱导胚胎出现心包水肿和脊柱畸形的发生率,且随距离呈下降趋势,84cm处出水仍表现出一定的致畸作用。0hpf与24hpf胚胎染毒结果说明,渗滤液渗漏过程出水对卵裂期胚胎发育毒性较强。(3)通过对渗漏过程的胚胎毒性变化与理化特性进展相关性统计分析,说明渗漏出水斑马鱼胚胎毒性与其中有机物、氨氮、重金属(Ni、Cd、Mn)和电导率等多个因素显著相关。将不同渗漏距离出水稀释到一样COD浓度进展染毒后,胚胎毒性也随渗漏距离呈现下降趋势,提示渗滤液污染物在黄土层渗漏过程中的形态转化是导致生态毒性差异的重要原因。4.本论文通过追踪渗滤液氧化复原灵敏物质的在渗漏过程中的分布规律,发现黄土高原山沟型生活垃圾填埋场在渗漏过程中出现了三个明显的氧化复原环境,依次为:产甲烷带、铁复原带和硝酸盐复原带。为了进一步探讨不同氧化复原环境对渗滤液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及其复合毒性效应的影响,我们通过添加不同氧化复原环境最终电子受体,建立了强化氧化复原环境渗漏模型,考察不同氧化复原环境下污染物的形态含量分布,测定不同出水对斑马鱼胚胎发育毒性终点的LC50(IC50/EC50)。结果说明:(1)渗滤液主要污染物在黄土层渗漏过程中的分布规律为:产甲烷带铁复原带硝酸盐复原带。且铁复原带污染物衰减较慢,硝酸盐复原带衰减较快,说明硝酸盐复原带在渗滤液渗漏过程中污染物降解起主要作用。(2)斑马鱼胚胎毒性实验结果发现,渗滤液在三种氧化复原环境下出水均影响胚胎发育,其中硝酸盐复原带毒性较低,而产甲烷带与铁复原带毒性均较强,二者毒性之间无显著差异。通过对不同氧化复原分带出水的有机成分分析,结果发现硝酸盐带出水胚胎致畸效应可能与其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噻唑类、菊酯类等内分泌干扰物有关。(3)通过对渗漏过程各分带的理化指标与胚胎毒性进展相关性统计分析,不同氧化复原分带出水毒性与其中COD、氨氮、电导率、Ni、Mn显著相关,推断渗滤液渗漏过程中胚胎毒性可能是由渗滤液中EDCs和重金属复合暴露所引起的。本论文的研究着重说明了黄土高原山沟型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在地下渗漏过程中的复合生态毒性变化,探讨了随着渗漏距离的增加渗滤液对大麦幼苗和斑马鱼胚胎的毒性变化,同时考察了渗滤液污染物在黄土层渗漏过程中的迁移转化规律,通过相关性统计分析确立了渗滤液在黄土层地下环境的复合毒性特征变化与污染物迁移转化的相关关系;并在此根底上,跟踪渗漏过程中的氧化复原灵敏物质分布,确定并模拟渗滤液在黄土层地下环境中的氧化复原分带,深入讨论了各分带的特征污染物的形态分布与复合生态毒性的关系。本论文的研究结果从生态毒理角度为说明渗滤液对周边地下环境的污染特征与生态风险提供了根底性实验数据和理论依据。【关键词】:复合生态毒性垃圾渗滤液黄土层渗漏过程大麦斑马鱼胚胎【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3【分类号】:X171.5;X799.3【目录】:中文摘要12-15Abstract15-19第一章文献综述19-311.1课题背景19-201.2垃圾渗滤液的来源组成与污染特点20-221.2.1垃圾渗滤液的来源201.2.2垃圾渗滤液的主要成分20-211.2.3垃圾渗滤液的污染特点21-221.3垃圾渗滤液在渗漏过程中的迁移转化22-251.3.1渗滤液在渗漏过程中经历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22-231.3.2渗滤液在渗漏过程中的氧化复原分带23-251.4垃圾渗滤液的生态毒理效应研究25-271.4.1生物监测技术在污染评价的作用25-261.4.2渗滤液的生态毒理研究进展26-271.4.3自由基氧化损伤机理271.5课题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意义27-311.5.1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28-291.5.2课题的技术路线291.5.3课题的研究意义29-31第二章垃圾渗滤液在黄土层渗漏过程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31-422.1前言31-332.1.1渗滤液在地下环境渗漏时的衰减趋势31-322.1.2渗滤液污染物迁移转化与土壤的关系32-332.2材料与方法33-342.2.1材料332.2.2主要试剂与仪器332.2.3实验方法33-342.3结果与讨论34-412.3.1不同渗漏距离渗滤液出水根本理化性质34-352.3.2不同渗漏距离渗滤液出水COD分布35-362.3.3不同渗漏距离渗滤液出水含氮化合物分布36-372.3.4不同渗漏距离渗滤液出水重金属分布37-382.3.5不同渗漏距离渗滤液出水有机物成分分析38-412.4本章小结41-42第三章不同渗漏距离渗滤液出水对大麦的复合毒性研究42-593.1前言42-443.1.1垃圾渗滤液对植物的生态毒性研究423.1.2大麦在生态毒理研究方面的应用42-433.1.3大麦用于渗滤液的毒理研究43-443.2材料与方法44-473.2.1主要试剂和仪器44-453.2.2大麦幼苗的培养453.2.3大麦幼苗生长指标测试453.2.4大麦叶片叶绿素含量测定453.2.5大麦叶片氧化损伤测定45-463.2.6大麦叶片抗氧化酶活性测定463.2.7统计学数据处理46-473.3结果与讨论47-583.3.1不同渗漏距离渗滤液出水对大麦生长发育的影响47-483.3.2不同渗漏距离渗滤液出水对大麦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48-503.3.3不同渗漏距离渗滤液出水对大麦叶片的氧化损伤效应50-523.3.4不同渗漏距离渗滤液出水对大麦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52-553.3.5渗漏过程中污染物复合毒性变化与理化特性的相关分析55-583.4本章小结58-59第四章渗滤液对斑马鱼的氧化胁迫及胚胎毒性研究59-734.1前言59-614.1.1垃圾渗滤液对水生生态环境的影响594.1.2垃圾渗滤液对鱼类的生态毒性59-604.1.3斑马鱼在生态毒理研究方面的应用60-614.1.4斑马鱼用于渗滤液毒理研究614.2材料与方法61-644.2.1材料61-624.2.2主要试剂和仪器624.2.3渗滤液原液理化分析624.2.4斑马鱼急性毒性实验624.2.5斑马鱼慢性暴露实验62-634.2.6斑马鱼胚胎毒性实验634.2.7统计学数据处理63-644.3结果与讨论64-724.3.1渗滤液原液理化特性644.3.2渗滤液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64-654.3.3渗滤液暴露对斑马鱼不同组织的氧化损伤65-664.3.4渗滤液对斑马鱼不同组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66-684.3.5斑马鱼对渗滤液氧化胁迫的性别差异68-694.3.6渗滤液对斑马鱼的胚胎毒性69-724.4本章小结72-73第五章不同渗漏距离渗滤液出水对斑马鱼胚胎复合毒性研究73-865.1前言735.2材料与方法73-745.2.1主要试剂与仪器735.2.2实验方法73-745.2.3统计学数据处理745.3结果与讨论74-855.3.1斑马鱼胚胎发育形态观察745.3.2不同渗漏距离渗滤液出水0hpf胚胎毒性74-795.3.3不同渗漏距离渗滤液出水24hpf胚胎毒性79-825.3.4渗漏过程中污染物胚胎毒性变化与理化特性的相关分析82-855.4本章小结85-86第六章垃圾渗滤液黄土层渗漏过程中氧化复原分带及斑马鱼胚胎复合毒性研究86-1036.1前言86-886.1.1渗滤液渗漏过程中氧化复原分带的描述86-876.1.2渗滤液渗漏过程中氧化复原分带的划分876.1.3渗滤液渗漏过程中氧化复原分带的强化模拟87-886.2材料与方法88-916.2.1主要试剂与仪器88-896.2.2实验方法89-916.2.3统计学数据处理916.3实验结果91-1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