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禅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华文学院汉语言文学A班宋寅诚114470626摘要:自从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形成了儒、释、道三家为主流的 中国文化,佛教的禅思想传入中国后,一开始并没有立即形成一 个独立的佛教宗派。禅宗形成后,中国的禅思想则主要表现为禅 宗的发展。禅宗的形成按照该宗自己的一些法系传承的说法,有 许多祖师。禅宗的分派主要是在慧能时期,但在道信时期,就已 形成了一个支派。而禅学在佛教中脱颖而出,形成禅宗后,禅作为 一种相对独立的思想而对儒家及道家文化产主了相当影响,并且丰富 了中国佛教的内涵。关键词:禅学儒家 道家 文化 思想融合发展1、禅的简介“禅”,佛教禅那的简称,梵语的音译。也有译为弃恶 或功德丛林者。其意译为思维修或静虑。是佛教的一种修 持方法,其中有祖师禅与佛祖禅的区别。言思维修是依因立名, 意指一心思维研修为因,得以定心,故谓之思维修。言静虑者是 依体立名。其禅那之体,寂静而具审虑之用者,故谓之静虑。静 即定,虑即慧,定慧均等之妙体曰禅那。也就是佛家一般讲的 参禅。虚灵宁静,把外缘(外在事物)都摒弃掉,不受其影响;把 神收回来,使精神返观自身(非肉身)即是禅。用今天的话来说,“禅”实际上是一个外来语,它的意思是“思维修”或“静虑” O 佛陀立教,把“戒、定、慧”立为基本三学,是教徒必须修持根 本法门。2、对儒家文化的影响禅宗在唐时达到全面的兴盛。唐宋时期,士大夫等知识分了竞相 探讨禅学,研究心性之学。大诗人白居易居士曾问道于鸟窠禅师,看 见禅师端坐在鹊巢边,说:“禅师住在树上,太危险了厂禅师回答说:“太 守!你的处境才非常危险!”白居易听了不以为然,他说:“下官是当朝重 要官员,有什么危险呢厂禅师说:“薪火相交,纵性不停,怎能不危险厂 白居易知道禅师指的是官场浮沉,勾心斗角,危机四伏,当下有些领 悟。却转了个话题问道:“请问佛法大意是什么?禅师回答道:“诸恶 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原先以为禅师会以深奥的道理开示自己,现 在却说了如此平常的话,感到失望,便说:“这是三岁孩儿也知道的道 理呀!禅师说:“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白居易听了禅师 的话,完全改变了自己的傲慢态度。因为这八个字虽然人人都会说, 但真能做到的又有几人呢?苏轼曾与佛印了元禅师过从甚密,并受到了禅师不少的启发。他 的诗词定风波中有“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样有禅意的诗句。苏轼与佛教关系密切。苏轼之接触佛教,至少可 以上溯至他十来岁之时,据苏轼诗集载:君(苏辙)少与我师 皇坟,旁资老聃释迦文。”而苏东坡于禅宗则是情有独钟,并对他影 响深远,历久而弥真弥坚。禅宗透脱无碍,随缘任运的人生哲学,使 苏东坡在种种危难困厄中仍能保持通脱无碍的姿态和积极乐观的信 念。因此他在东坡居士过龙光留一偈中盛誉禅宗:“所得龙光竹 两竿,持归岭北万人看。竹中一滴曹溪水,涨起西江十八滩。” 苏东坡一生与禅师交游颇广,不少禅师与他保持着颇为密切的关系。 他在苏杭的时间前后有七八年之久;苏杭不但风光秀美,经济发达, 而且高人云集,禅师倍出,苏东坡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曾说: “默念吴越多名僧,与予善者常十九”,此并非夸夸其谈。苏东坡在苏 杭结识的禅师,有清顺、守诠、仲殊、道臻、可久、垂云、思聪、惠 思、怀琏、善本、道荣等。由于东坡的宿慧,再加上众僧友的启发, 使他在佛理的体会上能再上一层楼。从宋朝之后,苏东坡的许多诗词, 被许多禅师视为悟后境界的作品,例如有名的庐山三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认庐山真面冃,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未消;到得还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苏东坡在历经人生的沧桑之后,他的心性有了很大的转变,他在自 题金山画像一诗中曾自我表明心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 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循州。”这首诗在表达自己的“心” 已不受任何外物的牵动,而自“身”的飘荡更是能随遇而安。而被常人 视为是受苦的贬谪之地黄州、惠州、僑州,却是他一生过得最丰 富且快意的一段H子。苏东坡毕竟是慧根深植,在充满浮沉不定的一 生中,他始终能潇洒面对,也正因为如此的性格,使得他的诗词文中, 总具有明朗空灵的自然之气。北宋著名禅师契嵩曾盛赞中庸为,天下之至道,又提出,中庸几於 吾道,认为中庸与佛道几乎一样。大慧宗杲亦云:“菩提心则忠义心 也,名异而体同。”道直接将佛、儒打了等号。明代高僧憨山大师强 调:“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 世;不参禅,不能出世。”藕益大师也大力融会佛儒思想,特别是以 佛释儒,以儒附佛。大师以佛理注解四书,著有四书藕益解,也 以“禅”解易,著有周易禅解。至宋朝时,受禅宗的影响,儒家在这一时期就出现了“理学思想。 理学家主张,要使学问与道体合一,至于“极高明而道中庸二提倡“主 敬存诚理学较为注重师承。以孔子、孟子的学作为儒家“心学,而 宣扬,其实是受中国祖师禅重视师承、以心传心的思想的影响。而民 受禅门公案语录的影响,在理学界,也产生了“学案与“语录等文体, 而根据彼此对“理学的理解不同而分立门户。禅宗的坐禅观心学说也 对理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程濒曾云:“所谓静坐,只是打叠心下无 事,道理始出。在这里,与禅宗在坐禅时要放开一切妄想执著才能 体悟佛性的道理是融通的。元朝理学已末落。到明朝时,出现了一位 重振理学的大儒王阳明,初习佛法天台止观,参过禅。其著名的四句 教,是毕生学术思想中心,已经接近禅法。四句教即:“无善无恶心 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为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理学的这种“格物致知的思想上确实已与禅法相近,因为禅认 为,心性是无是无非的,无善无恶的,关健在于意识的善恶,既然能 够知道区分善恶,那么就应该做好工夫,就是去恶扬善。这一理学思 想,对于后世的儒学影响很大。3、禅对道家文化的影响在隋唐之前,在禅法方面影响较大的是菩提达摩开创的方法, 即所谓“二入四行”。“二入”指“理入”和“行入”。“理入” 说的是依靠智慧或真理而入佛道,按禅宗的说法是所谓“藉教悟 宗”,也就是借助佛教的经典文字等逐渐悟入无自无他、凡圣等 一、寂然无为的禅的境界。“行入”说的是依靠正确的修行或处 世态度而入佛道,具体来讲又有四种,就是所谓“四行”,EP: 抱怨行(正确对待先前行为所得业果,无怨憎)、随缘行(得失随 缘)、无所求行(不贪婪地求取)、称法行(认识诸法无我等事物 的真理)。唐宋以来,道家文化与禅宗之间一直是在相激相荡,互相渗透的 格局中,道家文化由此而更加博大精深。道家的“道”观念对慧能一 系禅宗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道”几乎是和“佛”、“禅”在同 一意义上使用,是出现频率极高的词。禅师们还称“道”为“真 道”、“大道”,称禅宗以外的流派为“外道”,致力于禅修的人 称为“道流”,佛性也称为“道性”,依禅修而得到的识见、眼光称 为“道眼”,禅宗的古则也称为“道话”等等。道家“道”的观念 深刻影响了禅宗的世界观、人生观、心性论和修持方式。从禅宗对“道”的论述来看,他们是用“道”来统一说明佛 道、佛境、佛理(真理)、佛性,也就是用“道”来统率禅学的基本 理论,从一定意义上说,他们认为道与禅是具有同样的意义、内涵 的概念,可以互换互用,或重叠使用(“禅道”)。虽然道家和禅宗 所讲的“道”的内涵有所不同,但是我们可以说,禅宗是运用道 家 的哲学范畴“道”来构筑其禅学思想体系的,也就是吸取道家“道” 的抽象意义和思维方式来全面阐明其禅学解脱理论的。“道”是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道”所具有的万物本体、终 极存在的意义,和“道”的无限性、永恒性的特征,被禅宗吸取、调 整、改造成为宇宙真实、佛教真理、最高境界和众生佛性。禅宗的 “会道”、“达道”,其实质是在主体心灵世界消除灵与肉、心与物、 主体与客体、本性与行为、现实与理想的差别、对立,以实 现主体 性的无限发挥和精神的绝对自由。中国禅思想的发展后来逐步走上了重视“心性”理论、“佛 性”理论的道路。禅宗产生后吸收、借鉴和发展了印中佛教在这 方面的思想。禅宗认为,人们的心性本来就是清净的,但一般的 人或凡夫由于执著于不实在的事物,被迷妄所迷惑,因而处于无 明状态。只有用“般若慧”来认识自己的清净本性,才能觉悟。禅宗要求“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等,其理论基础或前提就 是“心性本净”。禅宗对道家的影响仍在于对心性学上的探究。前期道家追求的是 羽化登仙,对于心性学上很少有提及。禅宗兴起后,道家才明了不足 自出,之后历代宗师皆游心于禅佛,对心性学则多有发明,从而构成 了更为完善的道家文化。结论:1、禅解儒道 禅具有儒家的孔孟、道家的老庄的风格、内 涵。儒家孔子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 后能虑,虑而后能得。S这让与7T,即是佛教的让观法门;定、 静、安、虑,便是淀慧的意思。孟了的尽心知性、“存心养性谢心 性论,颇能与禅宗的诩心见性相通。道家老子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与致虚守静;庄子的。心齐J,坐忘八游心J 凝神S亦能与禅宗的。修心,相通。2 禅儒相融 禅学与儒学的相融,既有禅学家以禅解儒,又 有理学家爰禅入儒。禅儒相融的结果,导致禅儒难以区分气象。此外,道家谈C有无,佛教亦说。空有X儒家谈,中庸,,佛教亦说中道,可谓同中有异,异中亦有同。从东晋到唐末的五百年间,佛学即是中国文化的主流,尤其禅学 的影响更。其后,虽然逐渐没落衰颓,然禅学却C深植于儒道的精神 内涵之中。尤以明代的儒学,此即C禅儒相融,的最佳明证。总之,从上引证分析可知,佛教不但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 亦融和了中国文化,而孕育岀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佛学精髓禅。参考文献惠能坛经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02出版)林语堂、张振玉 苏东坡传陕四 陕四师范大学出版社禅宗与道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0出版)(2009-03 出版)洪修平 中国禅学思想史(2007-03 出版)赖永海禅学研究江苏黄复彩禅学故事北京南怀瑾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09出版)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01岀版)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