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刖B犬冠状病毒可使犬发牛稈度不同的胃肠炎症状,特征有频繁呕吐、腹泻、沉 郁、厌食等症状。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季多发,病犬是主要的传染原, 犬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粪便及污染物传染。该病一但发生,同窝犬同室犬很 难控制均可造成感染。该病经常和犬细小病毒,轮状病毒及其它胃肠道疾病混合 感染。本文就一例犬冠状病毒感染的诊断与治疗报告如下。正文1 病例介绍泰迪,4月龄,体重0.9kg,母犬,体温39.3C,未免疫。5月16日出现拉稀 症状,未见到呕吐,食欲尚可。最近大便偶尔有血丝,有鼻涕,肺部听诊出现湿 啰音。有喘鸣音,咳嗽,干呕。CPV(-),CDV(-),CCV(+)o 2临床诊断犬冠状病毒感染主要表现为呕吐、腹泻、脱水、休克等肠炎综合征,但只能 做为临床诊断指标,最后确诊还需通过实验室检查。动物医院釆用CCV病毒测试板进行诊断,其原理为免疫胶体金技术。免疫 胶体金技术(Immune colloidal gold technique)是以胶体金作为示踪标志物应用 于抗原抗体的一种新型的免疫标记技术。胶体金是由氯金酸(HAuCI4)在还原 剂如白磷、抗坏血酸、枸椽酸钠、糅酸等作用下,聚合成为特定大小的金颗粒, 并由于静电作用成为一种稳定的胶体状态,称为胶体金。胶体金在弱碱环境下带 负电荷,可与蛋白质分子的正电荷基团形成牢固的结合,由于这种结合是静电结 合,所以不影响蛋白质的生物特性。胶体金除了与蛋白质结合以外,还可以与许 多其它生物大分子结合,如SPA、PHA、ConA等。根据胶体金的一些物理性状, 如高电子密度、颗粒大小、形状及颜色反应,加上结合物的免疫和生物学特性, 因而使胶体金广泛地应用于免疫学、组织学、病理学和细胞生物学等领域。犬冠状病毒(CCV)抗原快速检测试纸使用方法:操作步骤:I用棉签收集犬粪便。II将棉签浸入装有反应缓冲液的样品收集管。Ill将棉签上的样品和反应缓冲液充分混匀。IV取出试纸,将它平放于宽敞和干燥的表面。V使用提供的滴管,吸取被萃取过的样品混合液。VI用滴管向样品孔中缓慢并且精确地加入4滴混合液。VII当反应进行时,你会看到紫色的条带在试纸中间的结果窗中移动。vm510分钟后判断结果,不要超过20分钟。判断结果:阳性结果:如果在结果窗中出现两根条带(“T和“CJ,无论哪条先出现都 表明阳性结果,阳性结果表明犬己感染犬冠状病毒。阴性结果:如果在结果窗中出现一根条带(“C”),则表明对象犬体内无 冠状病毒。实验室检查中还涉及到多种国内外使用的方法,在这里做一简单介绍。21病原学检查2.1.1电镜观察取粪便用氯仿处理,低速离心,取上清液,低于铜网上,经磷餌酸负染后, 用电子显微镜观察是否有特殊形状的病毒粒子。该法快速。去上清液与免疫血清 作用,使病毒粒子特异性凝集,则有助于诊断。该方法是目前确诊CCV感染的 最快速也最可靠的方法。Takeuchi(1976) Williams (1980)Tingpalapong(1982) Yasoshima(1983) 周向阳(1990) Martin(1991) Finlaison(1995)等分别釆用 电镜负染技术进行了 CCV感染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Pensaert(1981)等人采 用免疫电镜技术检查CCV感染,提高了敏感性。2.1.2荧光抗体技术应用CCV特异荧光抗体直接对肠粘膜或刮取的肠粘膜细胞进行染色,如在 胞浆中发现特异荧光,可确定为CCV感染eWilliam(1986)采用直接荧光抗体技术, 评价了 CCV弱毒疫苗免疫的犬,病毒在肠道的增殖情况。另外,先用特界抗体(第 一抗体)作用后,再用荧光抗体标记的第二抗体作间接荧光抗体检查,可通过荧光 细胞的有无而确诊。Keenan(1976)采用间接荧光抗体技术检查了人工接种CCV 病犬,发现在接种后2天可在十二指肠见到荧光细胞,接种后4天可在冋肠见到荧 光细胞。2.1.3夹心 ELISA 法Tuchiya(1991),首先建立了 CCV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发现该法与间接 荧光抗体方法检测CCV抗原结果一致,具有良好的特异性oRimmelzwaan(1991) 在荷兰进行犬细小病毒、冠状病毒和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流行病学调查中,亦建立 了双抗体夹心法。该法具有简捷方便,适于大规模检查犬细小病毒、轮状病毒和 CCV抗原等优点。我国范泉水等人采用纯化病毒免疫豚鼠制备CCV特异抗体, 建立了 CCV双抗体夹心ELISA法,其检查结果与电镜检查结果一致。2.1.4病毒分离与鉴定取典型病犬新鲜粪便,经常规处理后,接种于A72细胞或犬肾原代细胞上培 养,用特界抗体染色检测是否存在病毒,或待细胞出现CPE后,用已知阳性血 清作中和试验鉴定病毒。为提高病毒分离率,粪便要新鲜,避免反复冻结。CCV 分离虽然困难,但国内外均有分离成功的报道。Binn(1971)首次从一患腹泻的军 犬粪便中分离CCV获得成功,其采用犬肾原代细胞,并向培养液中添加多聚葡萄 糖等营养成分。Keenan(1976)采用同样方法分离CCV获得成功。Binn(1980) 等人建立了对CCV极为敏感的犬纤维瘤传代细胞系即A72细 胞,Carmchael(1981) Tingpalapong(1982),Tennant(1993)等人分别采用该细胞 系,相继分离到CCVo2.2血清学检查2.2.1中和试验采集犬发病前后双份血清做中和试验,既可进行临床诊断又可进行流行病学 调查。虽然这种方法费时费力,但特异性强、敏感性高。1974年首先由Binn建立 起来,随着CCV不同毒株的分离和在敏感细胞上传代次数的增加,该病毒逐渐适 应了某些犬源和猫源的传代细胞系,国外学者利用A72、猫胎传代细胞、CRFK 细胞相继建立了中和试验。2.2.2间接ELISA方法Tuchiya(1991 )从CCV感染的CRFK细胞中纯化抗原,建立了检测CCV抗体 的ELISA方法,其结果与中和试验一致,且证明CCV免疫犬ELISA抗体出现的时 间晚于中和抗体。Rimelzwaan(1991)根据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猪传染性胃肠 炎病毒与CCV抗原关系较近的特点,建立了复合物捕捉阻断(complex trapping blocking)ELISA法,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显著高于间接ELISA法,且两者呈正相关, 具有大于92%的符合率。3防治木例泰迪犬的冠状病毒感染中,兽医师开设处方,进行初步治疗。名称规格单位数量犬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针剂 1ml: 5mg0.2mg/kg1犬利巴韦林注射液针剂1ml: 0.1g0.05mg/kg1犬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针剂2ml: 8万5000U/kg1犬盐酸消旋山萇若碱注射液(654-2)0.5mg/kg11犬胃复安0.04mg/kg11犬注射用头抱曲松钠50mg/kg101犬Vki注射液0.05mg/kg21止血敏(酚磺乙胺)0.5g/支11犬注射用水2ml/支12它喘宁0.5g/片31目前本病尚无有效疫苗预防和特效疗法。发现病犬为减少死亡率应隔离病犬 并用0.2%1%甲醛或仁30漂白粉,彻底消毒场地。临床上犬冠状病毒感染,主要是及早采取对症治疗为主。根据不同的临床症 状,采取止吐、止泻、解痉、补充水分、电解质和抗菌消炎防止继发感染等措施。 国内刘海涛报道,应用中药“372”治疗CCV感染效果较好。农牧大学犬病研究 中心应用CCV高免血清结合中药“犬痢康”实验治疗CCV性肠炎,收效甚佳。Edwards(1985)等将CCV强毒以BEI为灭活剂,制成了灭活苗来预防CCV 感染,作者认为当犬的CCV间接免疫荧光血清抗体效价达到1 : 80,中和抗体效价 达到1 : 4时就能得到保护。Tulker(1986)等将CCV灭活苗与犬瘟热、犬腺病毒 II型、副流感病毒及犬细小病毒(CPV)等多种弱毒苗一起应用,不会产生不良影 响。William(1989)将CCV强毒株经过猫源细胞反复传代,制成了弱毒疫苗,作者 称这种弱毒疫苗具有三个突出优点,一是这种适应了猫源细胞的CCV可在猫传 代细胞CRFK上以高滴度进行复制。二是将这种疫苗经非肠道如皮下免疫不仅 可以产生良好的全身性细胞和体液免疫,而且疫苗毒还能特异地在肠粘膜细胞中 复制,诱发SlgA类抗体,提供良好的局部保护作用,试验犬经口进行强毒CCV攻 击,可得到保护。第三,试验犬接种疫苗后,未见不良反应。然而有文献报道,弱毒 疫苗在临床应用上有时出现一些问题,如当犬健康和免疫状态不佳等条件下,有时 可出现胰腺炎/脑膜炎综合症等,而未被广大用户所接受。国内夏咸柱等应用所研 制的CCV灭活苗与先前研制的犬五联弱毒苗联合制成犬六联疫苗,试验结果与 Fluker(1986)等报告的结果一致,没有发现互相干扰现象。4 小结犬冠状病毒病是由犬冠状病毒引起的,犬冠状病毒可感染所有品种和各种年 龄的狗(以幼犬受害严重),使狗产生轻重不一的胃肠炎症状,临床上出现频繁 地呕吐、腹泻、沉郁、厌食,临床症状消失后1421天仍可复发,是目前危害 养狗业的一大传染病。感染途径是消化道,主要是由于接触了病狗排出的粪便及 污染物所致。病毒在粪便里存活69天,污染物在水中可保持数天的传染性。 犬冠状病毒可与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抗血清发牛反应, 说明三者可能是一组病毒。该病毒对热、紫外线和一般的化学药品敏感。治疗方法采用对症疗法,如止吐、止泻、补液,用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该 病目前无疫苗用来预防。减少发病的其它措施,就是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执行兽 医卫生措施。5 参考文献(1) Tennant,B.J.,et al.Vet.Rec.1993,132:711(2) 叶俊华等中国兽医科技,1992,22:15-16(3) 田克恭等中国养犬杂志,1990,1:2022(4) Keenan,K.P.,et al.Am.J.Vet.Res.1976,37:247256(5) Tennant,B.J.,et al.Res.Vet.Sci.1991,5118(6) Rimmelzwaan,G.F.,et al.Vet.Micro.1991,26:2530(7) Williams,F.P.,et al.Arch.Virol.1980,66:215226(8) 范泉水等中国兽医科技,1995,25:910(9) Binn,L.N.,et al.Am.J.Vet.Res.1980,41:855860(10) 夏咸柱等中国兽医学报,1996,16:58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