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问题与原因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问题与原因 本文简介:摘要:为了提升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教学效果,文章从感恩教育缺乏爱的仪式感、新媒体的冲击、个人成长因素、学校教育不到位、社会环境建设不到位五个方面阐述了新媒体视域下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关键词:新媒体;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感恩是中国几千年来一直传承下来的优良美德,犹如一颗种子,在人们的心间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问题与原因 本文内容:摘要:为了提升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教学效果,文章从感恩教育缺乏爱的仪式感、新媒体的冲击、个人成长因素、学校教育不到位、社会环境建设不到位五个方面阐述了新媒体视域下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关键词:新媒体;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感恩是中国几千年来一直传承下来的优良美德,犹如一颗种子,在人们的心间开出感恩之花,能美化心灵,助力和谐社会、美好生活的构建。感恩对社会的重要不言而喻,然而高校贫困生的感恩教育状况却令人担忧,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其产生的原因。一、感恩教育缺乏爱的仪式感(一)缺乏仪式感仪式感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如果感恩教育缺乏仪式感,那么其重要性和背后的精神内涵将会被弱化,也将淹没在日常的思政教育中。仪式感为每一个教育活动标示它背后的精神内涵,对贫困生而言,感恩教育的仪式感庄重而有意义,它足以让日常简单的教育内容散发出光芒。学生感恩意识出现淡薄问题,抱怨感恩教育乃至思政教育平淡无趣,教育效果不持久、不明显,原因之一是缺乏了教育的仪式感。感恩教育的仪式感可以让受教者对需要感恩的事情,怀有敬畏心理,唤醒受教者对感恩主体的尊重。但仪式感不等于形式主义,不流于表面,而是注重内心真实情感的表达。感恩教育的仪式感,强调的是让受教者增强对教育内容的重视度和价值感,收获一份内心情感的归属感,产生对教育目的的认同感,即通过教育的仪式感,让受教者产生内心深处的共鸣,在心底播撒感恩和爱的种子。(二)缺乏爱的教育感恩教育是爱、关心、尊重、理解和责任共同“浇灌”而成的一种价值观念,目的在于培养人们对党和祖国、对社会与人民、对父母与大自然的感恩情怀。感恩教育需要以情触情、以心换心,通过感恩教育的形式,给贫困生传递一份爱,让学生感受到善意的爱,真正认识到父母、学校教师、社会和国家给予他们的爱,让学生在接受爱的过程中,慢慢完成由一个爱的接受者变成爱的传承者,再到爱的给予者这样一个过渡,用心中的爱驱散家庭贫困所带来的心理阴影。二、新媒体的冲击新时代,网络拉近了人们的距离,让人们通过电脑和手机就能了解国内外的资讯。一方面,新媒体给感恩教育带来了更多的便捷和机遇,另一方面,也给感恩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它的运用贯穿人们日常生活的始终,它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冲击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也冲击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教育走向了新媒体时代1。(一)新媒体的运用冲击了传统的感恩教育教学方式,教育成效被削弱新时代的大学生经历着时代的变化,享受着媒体变迁带来的成果,QQ、微信、微博、YY语音、各类直播平台、抖音视频网、陌陌、小红书等一系列的交流分享平台的相继出现与运用,进一步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的弊端凸显出来,传统教育教学方式下开展的感恩教育显得尤为单一和呆板,严重弱化了教育的吸引力和关注度,同时,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还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不能及时、有效、全方位地开展教育。(二)新媒体的运用冲击着学生的三观,教育难度被提升新媒体时代,互联网上的信息汗牛充栋,但也鱼龙混杂、难辨真假。新时代的贫困大学生大都为90后、00后,其三观极容易受网络上的不良负面信息的影响。各类虚假的小道消息,搅浑了学生的意识,影响着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严重阻碍着感恩教育的开展2。三、个人成长因素这里所说的个人成长因素,包括家庭教育环境及个人自我修养,家庭教育中,感恩教育的缺失,为贫困生感恩意识淡薄种下了最早的因;成长环境中个人自我修养、觉悟的欠缺,为其当下感恩意识淡薄撒下了一抔土。(一)家庭教育观念错位,对感恩教育的认识出现偏差当下高校大学生,系90后、00后两代,大多来自独生子女家庭或二孩家庭,他们在长辈对他们满满关爱甚至溺爱的浇灌下,逐渐养成以个人为中心的意识,这种家庭教育中父母教育观念出现错位,强调一味地付出,从不要求回报,把付出当成爱,把对子女的付出当成评价父母是否称职的标准,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子女不知道感恩与回报,只知索取,漠视他人给予的关爱,把他人的付出当成理所当然;“再苦不能苦孩子”“女儿要富养”等教育观念,让一些父母不惜用整个家来满足子女的一些“过分”,甚至达不到的要求,家庭经济困难的家庭,却养出了一身“富二代”毛病的子女,其不仅不体谅父母的艰辛,反而抱怨父母的无能,长期下来自然很难形成感恩意识。(二)个人自我素养匮乏生活的拮据、精神上的无助、心理的自卑等压力困扰着贫困生,再加上其不懂得如何排解内心的压抑与困惑,长期不能正视贫困、正确认识贫困,不能理性地进行自我评价,很容易出现观念的偏差或扭曲,进而导致无法正确看待社会和国家的资助,在感恩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不强的困境中沦陷;此外,部分学生的攀比心理,让其原本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为了满足自身的攀比心理需求,学生无视父母和家庭的困境,最终在攀比的道路上将自我吞噬;还有一些学生自我提升意识、自救意识薄弱,对他人、社会和国家的依赖度较大,对碰见的问题不能正面看待,不积极解决,而是怨天尤人3。四、学校教育不到位感恩教育,有别于日常高校思政教育,是一种独特的人文教育,在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道路上,对教育方法、手段、内容等有着独特的要求,这也给学校感恩教育的开展增加了难度,导致出现许多值得令人反思的地方。首先,系统化缺失。感恩教育作为学校思政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学校的感恩教育呈碎片化,分布于大学四年中思政教育的角角落落,或者偶尔被提起,或者开主题班会,或者学习先进个人事迹,或者组织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没有形成系统化。其次,教育形式呆板。感恩教育的形式千篇一律、毫无新意,无法激起学生的吸引力,更无法很好地引起学生的深刻思考。再次,教育手段陈旧。新媒体时代,90后、00后的学生有着自身的心理特点和思维行动方式,对互联网的依赖度较高,传统的教育手段无法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最后,教育内容单一。有些高校的感恩教育呈现内容单一的情况,而感恩教育与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价值观培育都是紧密联系的,感恩教育的内容若离开这几个教育因素,将变得单薄,会影响教育意义和教育成效。五、社会环境建设不到位社会环境是个大染缸,形形色色的因子冲击着贫困生的价值观,不良的社会风气、贫困生的身份、社会的评价标准和体系等都给贫困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新媒体的广泛运用,也加速了社会环境中网络事件的发酵,加重了人们在情感上对感恩相关事件的苛责。感恩意识,亦是一种责任意识,在社会环境建设不到位和评价系统不完备的情况下,如何能让贫困生正视自己身上的这份责任,值得深思。六、结语新媒体打破了媒体之间、地域之间甚至传播者和受众者之间的界限,以其广泛性、互动性、实效性、丰富性和虚拟性等特点展示了相对于传统媒体的优势。但新媒体又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发挥好新媒体对感恩教育的作用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参考文献:1韦路,丁方舟.论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转型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3(4):93-103.2李勇.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体系的建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36(2):27-31.3李洁琳.大学生感恩现状及感恩教育对策研究: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1作者:彭红梅 单位:南昌师范学院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问题与原因 第 6 页 共 6 页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