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第9页 / 共12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关系中医基础理论总述一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的生理功 能虽然不同,但它们都是化水谷,行津液的器官。饮 食物的消化吸收、津液的输布、废物的排泄等一系列 过程,就是六腑在既分I又合作的情况下,共同完成 的。胃、胆、小肠密切协作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 吸收,并将糟粕传人大肠,经过大肠再吸收,将废物 排出体外。膀胱的贮尿排尿,与三焦的气化也是相互 联系着的。三焦的功能则包括了它所参与的消化、吸 收与排泄等各方面的功能。因此,六腑之间必须相互 协调,才能维持其正常的“实而不满”,升降出入的 生理状态。由于六腑传化水谷,需要不断地受纳排空, 虚实更替,故有“六腑以通为用”的说法。为什么“六腑以通为用”呢?因为饮食物从口摄人以 后,经过六腑的共同作用,从消化吸收以至糟粕的排 泻,必须不断地进行,不断地由上而下递次传送。六 腑中的内容物不能停滞不动,故日:“六腑者,所以 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灵枢本脏)c从这一整个 动态过程,可以看出,受纳、消化、传导、排泄不断 地进行是一个虚实不断更替的过程。腑之特点是实而 不能满,宜通不宜滞,满则病,滞则害。故曰:“六 腑以通为用”或“六腑以通为顺”。六腑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如胃有实热,津液被灼,必 致大便燥结,大肠传导不利。而大肠传导失常,肠燥 便秘也可引起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出现暧气、呕恶 等症。又如胆火炽盛,常可犯胃,可现呕吐苦水等胃 失和降之证,而脾胃湿热,熏蒸于胆,胆汁外溢,贝!J 现口苦、黄疸等。对于六腑病变的治疗,中医又有“腑病以通为补”,“六 腑皆以宣通为宜”的说法。因为六腑病变,多表现为 传化不通,如经过治疗,使六腑通畅了,那么六腑的 功能也就恢复常态了,所以说,“腑病以通为补”。这 里所谓的“补”,不是用补益药物补脏腑之虚,而是 指用通泄药物使六腑以通为顺,这对腑病而言,堪称 为“补”。但须指出,并非是所有腑病均用通泄药物 以通其滞,只有六腑传化水谷功能发生阻滞,表现为 实证时,方能“以通为补”。否则,如胃阴不足之串 证,又当用甘寒养阴之品以滋养胃阴,借以恢复其受 纳腐熟的生理功能。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概述一的关系中医基础理论脏与腑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脏腑阴阳表里配合关系。由于脏属阴,腑属阳;脏为里,腑为表,一脏一腑, 一表一里,一阴一阳,相互配合,组成心与小肠、肺 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等脏腑表里关系, 体现了阴阳、表里相输相应的关系。一脏一腑的表里配合关系,其根据有四:一是经脉络 属,即属脏的经脉络于所合之腑。属腑的经脉络于所 合之脏。二是结构相连,如胆附肝叶之间,脾与胃以 膜相连,肾与膀胱之目有“系”(输尿管)相通。三 是气化相通,脏行气于腑,脏腑之间通过经络和营卫 气血的正常运行而保持生理活动的协调。六腑传化水 谷需脾气的运化,膀胱的排尿赖肾的气化作用等。腑 输精于脏,五脏主藏精气,有赖六腑的消化、吸收、 输送水谷精微,需六腑传化物的功能活动相配合。四 是病理相关,如肺热壅盛,肺失肃降,可致大肠传导 失职而大便秘结等。反之,大肠热结,腑气不通,亦 可影响肺气宣降,导致胸闷、喘促等。五脏不平,六 腑闭塞;反之,六腑闭塞,五脏亦病。脏与腑之间的 互相联系和影响,称之为脏腑相合。谷的功能,是受五脏之气的配合才能完成。如胃的纳脏腑表里关系,不仅说明它们在生理上的相互联系, 而且也决定了它们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脏病及腑, 腑病及脏,脏腑同病。因而在治疗上也相应地有脏病 治腑,腑病治脏,脏腑同治等方法。所以,我们掌握 这种理论,对指导临床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一)心与小肠的关系 心为脏,故属阴,小肠为腑,故属阳。两者在五行都 属火。心居胸中,小肠居腹,两者相距甚远,但由于 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心与小肠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构成脏腑表里关系。心主血脉,为血液循行的动力和枢纽;小肠为受?府,承受由胃腑下移的饮食物进一步消化,分清别浊。 心火下移于小肠,则小肠受盛化物,分别清浊的功能 得以正常地进行。小肠在分别清浊过程中,将清者吸 收,通过脾气升清而上输心肺,化赤为血,使心血不 断地得到补充。病理上,心与小肠相互影响,心火可 下移于小肠,“心主于血,与小肠合,若心家有热, 结于小肠,故小便血也”(诸病源候论血病诸侯)。小肠实热亦可上熏于心。(二)肺与大肠的关系 肺为脏,属阴,大肠属腑,属阳,两者相距甚远,但 由于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女肠经属大肠络 肺,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构成脏腑表里关系。因此 二者在生理病理上有密切关系O 肺主气,主行水,大肠主传导,主津,故肺与大肠的 关系主要表现在传导和呼吸方面。1. 传导方面:大肠的传导功能,有赖于肺气的清肃 下降。肺气清肃下降,大肠之气亦随之而降,以发挥 其传导功能,使大便排出通畅。所以说:、肠中物至 此,精汁尽化,变为糟粕而出,其所能出之故,则大 肠为之传导,而大肠之所以能传导者,以其为肺之腑, 肺气下达,故能传导,是以理大便必须调肺气”(中 西汇通医经精义上卷)。此外,大肠传导功能正常 与否,同肺主行水、大肠主津的作用也有关系。肺主 行水、通调水道,与大肠主津、重新吸收剩余水分的 作用相互协作,参与了水液代谢的调节,使大肠既无 水湿停留之患,又无津枯液竭之害,从而保证了大便 的正常排泄。2. 呼吸方面:肺司呼吸,肺气以清肃下降为顺。大 肠为六腑之一,六腑以通为用,其气以通降为贵。肺 与大肠之气化相通,故肺气降则大肠之气亦降,大肠 通畅则肺气亦宣通。肺气和利,呼吸调匀,则大肠腑 气畅通。反之,大肠之气通降,肺气才能维持其宣降 之性。肺与大肠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肺 失宣降和大肠传导功能失调方面。(三)脾与胃的关系脾与胃在五行属土,位居中焦,以膜相连,经络互 相联络而构成脏腑表里配合关系。脾胃为后天之本, 在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和输布的生理过程中起 主要作用。脾与胃之间的关系,具体表现在纳与运、 升与降、燥与湿几个方面。1.纳运相得:胃的受纳和腐熟,是为脾之运化奠定基础;脾主运化,消化水谷,转输精微,是为胃继续 纳食提供能源。两者密切合作,才能完成消化饮食、 输布精微,发挥供养全身之用。所以说:“脾者脏也, 胃者腑也,脾胃二气相为表里,胃受谷而脾磨之,二 气平调则谷化而能食”(诸病源候论脾胃诸病 候)。“胃司受纳,脾主运化,一运一纳,化生精气”(景岳全书脾胃)。2.升降相因:脾胃居中,为气机上下升降之枢纽。 脾的运化功能,不仅包括消化水谷,而且还包括吸收 和输布水谷精微。脾的这种生理作用,主要是向上输 送到心肺,并借助心肺的作用以供养全身。所以说:“脾气主升”。胃主受纳腐熟,以通降为顺。胃将受 纳的饮食物初步消化后,向下传送到小肠,并通过大 肠使糟粕浊秽排出体外,从而保持肠胃虚实更替的生 理状态,所以说:“胃气主降”。“纳食主胃,运化主 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临证指南医案)。 故脾胃健旺,升降相因,是胃主受纳、脾主运化的正 常生理状态。升为升清,降为降浊,所以说:“中皖 之气旺,则水谷之清气上升于肺而灌溉百脉;水谷之 浊气下达于大肠,从便溺而消”(寓意草)。总之,“脾胃之病,固当详辨,其于升降两字,尤为紧 要”(I临证指南医案卷二)。3. 燥湿相济:脾为阴脏,以阳气用事,脾阳健则能 运化,故性喜温燥而恶阴湿。胃为阳腑,赖阴液滋润, 胃阴足则能受纳腐熟,故性柔润而恶燥。故曰:“太 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 燥,胃喜柔润故也”(临证指南医案卷二)。燥湿 相济,脾胃功能正常,饮食水谷才能消化吸收。胃津 充足,才能受纳腐熟水谷,为脾之运化吸收水谷精微 提供条件。脾不为湿困,才能健运不息,从而保证胃 的受纳和腐熟功能不断地进行。由此可见,胃润与脾 燥的特性是相互为用,相互协调的。故曰:“土具冲 和之德而为生物之本。冲和者,不燥不湿,不冷不热, 燥土宜润,使归于平也”(医学读书记通一子杂论 辨)。因此,脾胃在病变过程中,往往相互影响三个 方面主要表现在纳运失调、升降反常和燥湿不济。(四)肝与胆的关系肝位于右胁,胆附于肝叶之间。肝与胆在五行均属木, 经脉又互相络属,构成脏腑表里肝与胆在生理上的关 系,主要表现在消化功能和精神情志活动方面。1. 消化功能方面:肝主疏泄,分泌胆汁;胆附于肝, 贮藏、排泄胆汁。共同合作使胆汁疏泄到肠道,以帮 助脾胃消化食物。所以,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胆才能 贮藏排泄胆汁,胆之疏泄正常,胆汁排泄无阻,肝才 能发挥正常的疏泄作用。2. 精神情志方面: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胆主 决断,与人之勇怯有关。肝胆两者相互配合,相互为 用,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才能正常进行。故曰:“胆 附于肝,相为表里,肝气虽强,非胆不断,肝胆相济, 勇敢乃成”(类经脏象类)。肝与胆在病变过程中 主要表现在胆汁疏泄不利和精神情志异常两个方面。(五)肾与膀胱的关系肾为水脏,膀胱为水腑,在五行同屑水。两者密切相 连,又有经络互相络属,构成脏腑表里相合的关系。肾司开合,为主水之脏,主津液,开窍于二阴,膀胱 贮存尿液,排泄小便;而为水腑。膀胱的气化功能, 取决于肾气的盛衰,肾气促进膀胱气化津液,司关门 开合以控制尿液的排泄。肾气充足,固摄有权,则尿 液能够正常地生成,并下注于膀胱贮存之而不漏泄, 膀胱开合有度,则尿液能够正常地贮存和排泄。肾与 膀胱密切合作,共同维持体内水液代谢。肾与膀胱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 和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失调方面。如肾阳虚衰,气 化无权,影响膀胱气化,则出现小便不利、癮闭、尿 频尿多、小便失禁等。(据李德新实用中医基础学) 脏腑之间的关系是极其复杂的,本节主要从生理功能 方面来阐述脏腑相关理论,即使涉及五脏的生克制化 规律,也仅包括相生或相克关系,如肺肾、肝脾、肝 肾等二脏之间的关系。按生克制化规律,任何一脏的 阴阳气血的动态平衡,必须受相关两脏的调节,如木 克土,必须在土能生金、金能克木的条件下,才能保 持木疏土、土得木而达的正常生理状态。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也是三者之间的影响,如肝木太 过,则可现木旺乘土,木火刑金;其不及则现金旺乘 木,土壅木郁等病理变化。五脏之间的生克制化规律、 五脏互藏规律等,尚需进一步整理、研究。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 原始资料来源互联网,中医世家网站整理。第六节人体的生命活动与五脏调节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主要是指神志活动、呼吸运动、 消化吸收、血液循行、水液代谢、生长生殖等。在健 康状态下,表现为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活动;在病理 状态下,则体现为患病机体的异常的生命现象。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的统一的系统整体。气血 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脏腑功能协调平衡,阴 阳匀平,气血和畅,维持着机体及其与环境的统一, 保证人体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故曰:“内外调和, 邪不能害”(素问生气通天论)。神志活动、呼吸运动、血液循行、水液代谢、生长生 殖等人体的基本机能活动,虽各为相关脏腑所主,具 有各自的规律性,但又均为五脏功能互相协调配合的结果。这充分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基本特色。机 体通过阴阳、五行、气血、经络、脏腑等调节机制, 使各种机能活动成为整体性活动,维持着机体内外环 境的相对稳定,实现了机体的完整统一性。五脏为人 体生命的中心,所以,在机体的调节机制中,以五脏调节最:为重要。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