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业气象学知识点提纲 第一章绪论 1.影响农业生产的外界自然条件: 土壤、气候、地形地势。(土壤性质、PH值、土壤肥力;光热水气;海拔、坡向坡度、小地形、水体)2.农业气象学的定义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是根据农业生产需要,应用农学和气象科学技术来不断揭示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农业气象问题,以谋求合理地利用气候资源,战胜不利气象因素,促进农业发展的实用性科学。 3.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 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是生物有机体与气象条件两者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影响。一方面要研究农业生产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和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要研究农业生产对气象条件的影响。 4.农业气象学的主要内容 1、农业气象基本方法与理论研究 2、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研究与服务 3、农业气象情报、预报方法研究与服务 4、农业气象灾害规律及防御措施研究与服务 5、农业微气象学研究与服务 5.“土壤植物大气”系统(SPAS) 从农业气象学科考虑,作物及其生产过程是一个作用系统,即“土壤-植物-大气”系统,或可称之为“农业气象系统”。(农业气象系统的垂直尺度并不大。系统的上边界距离地面最高不过2030米左右,下边界深入土壤中在3050厘米以至几米上下。) 第二章太阳辐射与农业生产 1.太阳辐射的生物学意义:太阳辐射是地球上生物有机体的主要能量源泉;太阳辐射是大气运动和产生各种天气气候现象的主要能量源泉。 2.太阳辐射影响植物的主要方式:光合效应,热效应,光的形态效应 3.叶片对太阳辐射的反射、透射和吸收能力:反射率R、透射率T和吸收率A之间关系:R + T + A = 1 4.群体透光率、削光系数及门司佐伯公式: I = I0 exp(-kF);k =(-ln(I/I0)/F I/I0即透光率。k值是一个无量纲数,它描述了叶片的遮阴程度,当上层叶面积大时,k值就大,光强衰减就明显。 5.光周期现象以及据此对植物的分类 白天光照和夜晚黑暗的交替及其持续时间对植物的开花有很大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光周期现象。根据光长影响植物开花情况对植物的分类:(1)长日性植物(2)短日性植物(3)中日性植物(4)中间型植物。 6.光敏色素学说 认为高等植物对光照长度的反应决定于植物的光敏色素系统。光敏色素是存在于植物体中的一种激素,在植物体内以两种形式同时存在,即:红光吸收型 Pr(最大吸收波长660nm);远红光吸收型Pfr(最大吸收波长730nm)。Pr与Pfr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如图: 660nm黑暗 Pr Pfr Pr 730nm Pr,Pfr Pr的暗转化约需810小时,所以,在暗期中用闪光干扰,这种转化不能完成。短日性植物要求较低的Pfr/Pr比值,才能引起开花激素的形成,这就需要有一定长度的暗期,使Pr增多。而长日性植物则正好相反。Pfr Pr的暗转化约需810小时,所以,在暗期中用闪光干扰,这种转化不能完成。 7.临界光长、水稻的感光性及其衡量指标 临界光长是指引起植物开花的光照长度界限。 8.光饱和点与光补偿点 在一定的光照强度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强的增强而增强。当光强达到一定的强度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相应地增强,而是趋近于一条渐近线,这种现象称为光饱和现象。这个光的临界点称为光饱和点。 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达到相等时的光强值称为光补偿点。 9.门司公式及最适叶面积系数 群体净生产率达到最大值时的叶面积指数称为最适叶面积指数。此时,群体最下部叶片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完全抵消。 第一章绪论 1.影响农业生产的外界自然条件: 土壤、气候、地形地势。(土壤性质、PH值、土壤肥力;光热水气;海拔、坡向坡度、小地形、水体)2.农业气象学的定义 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是根据农业生产需要,应用农学和气象科学技术来不断揭示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农业气象问题,以谋求合理地利用气候资源,战胜不利气象因素,促进农业发展的实用性科学。 3.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 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是生物有机体与气象条件两者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影响。一方面要研究农业生产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和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要研究农业生产对气象条件的影响。 4.农业气象学的主要内容 1、农业气象基本方法与理论研究 2、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研究与服务 3、农业气象情报、预报方法研究与服务 4、农业气象灾害规律及防御措施研究与服务 5、农业微气象学研究与服务 5.“土壤植物大气”系统(SPAS) 从农业气象学科考虑,作物及其生产过程是一个作用系统,即“土壤-植物-大气”系统,或可称之为“农业气象系统”。(农业气象系统的垂直尺度并不大。系统的上边界距离地面最高不过2030米左右,下边界深入土壤中在3050厘米以至几米上下。) 第二章太阳辐射与农业生产 1.太阳辐射的生物学意义:太阳辐射是地球上生物有机体的主要能量源泉;太阳辐射是大气运动和产生各种天气气候现象的主要能量源泉。 2.太阳辐射影响植物的主要方式:光合效应,热效应,光的形态效应 3.叶片对太阳辐射的反射、透射和吸收能力:反射率R、透射率T和吸收率A之间关系:R + T + A = 1 4.群体透光率、削光系数及门司佐伯公式: I = I0 exp(-kF);k =(-ln(I/I0)/F I/I0即透光率。k值是一个无量纲数,它描述了叶片的遮阴程度,当上层叶面积大时,k值就大,光强衰减就明显。 5.光周期现象以及据此对植物的分类 白天光照和夜晚黑暗的交替及其持续时间对植物的开花有很大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光周期现象。根据光长影响植物开花情况对植物的分类:(1)长日性植物(2)短日性植物(3)中日性植物(4)中间型植物。 6.光敏色素学说 认为高等植物对光照长度的反应决定于植物的光敏色素系统。光敏色素是存在于植物体中的一种激素,在植物体内以两种形式同时存在,即:红光吸收型 Pr(最大吸收波长660nm);远红光吸收型Pfr(最大吸收波长730nm)。Pr与Pfr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如图: 660nm黑暗 Pr Pfr Pr 730nm Pr,Pfr Pr的暗转化约需810小时,所以,在暗期中用闪光干扰,这种转化不能完成。短日性植物要求较低的Pfr/Pr比值,才能引起开花激素的形成,这就需要有一定长度的暗期,使Pr增多。而长日性植物则正好相反。Pfr Pr的暗转化约需810小时,所以,在暗期中用闪光干扰,这种转化不能完成。 7.临界光长、水稻的感光性及其衡量指标 临界光长是指引起植物开花的光照长度界限。 8.光饱和点与光补偿点 在一定的光照强度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强的增强而增强。当光强达到一定的强度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相应地增强,而是趋近于一条渐近线,这种现象称为光饱和现象。这个光的临界点称为光饱和点。 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达到相等时的光强值称为光补偿点。 9.门司公式及最适叶面积系数 群体净生产率达到最大值时的叶面积指数称为最适叶面积指数。此时,群体最下部叶片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完全抵消。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