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预览内容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复习参考资料前 言1、基础教育的内涵:基础教育指的是在未成年期为人的一生奠定基础的教育。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具体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基本态度等。)2、基础教育的价值:(1)基础教育的基本目标在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它的对象和着眼点是全体人民,而不是一部分人或少数人。(2)基础教育的功能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定基础,它强调的是基本素质的培养,而不是专业或专门人才的培养。3、课程改革的定义:指对已有课程中不符合价值理想的方面予以建构,根据新的价值需求进行调整、修订,或提出新的建构,其实质是课程的现代化问题。4、影响课程改革的因素(政治、经济与文化因素)具体表现在: 政治与课程改革(1) 政治对课程目标的影响;(2) 政治对课程内容的影响;(3) 政治体制对课程管理体制的影响经济与课程改革(1) 经济体制制约课程发展模式和课程价值取向;(2) 经济发展水平提供的条件决定课程实现程度文化与课程改革(1) 文化传统与课程改革;(2) 文化交流与课程改革;(3) 文化多元与课程改革第一章“二战”以来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览一、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1. 国际政治格局发生变化:美苏两国的科技与军事竞争致使1958年美国颁布国防教育法;2.科技进步的影响; 3.教育领域中存在的问题。此时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与教训:(一)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精英教育 ;(二)重视基础教育课程的现代化;(三)强调基础教育课程的学术性和基础性;(四)课程分科及综合化的趋势 ;(五)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多样化与课堂教学的个性化 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国际背景:1、工业化国家义务教育年限已经延至10年以上,发展中国家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扩展。2、盲目追求数量和规模并不能达到预想的结果。3、五六十年代的改革主要集中在教育内容方面,八十年代后的改革则是整体性的,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还包括办学制度、办学模式、与高等教育相联系、与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保障机制相联系。4、美苏两级政治体系解体,由军事竞争转向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5、科技革命产生的机器不再仅仅是替代和增强人的体力,而是进一步替代了人的一部分脑力劳动。6、人们对教育民主化的要求提高,不再满足于同等机会接受教育,而是要同等机会获得成功。此时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一)课程设置中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二)基础教育课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三)基础教育课程的现代化(如生计教育、环境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四)基础性与职业化倾向并存(五)课程的综合化三、世纪之交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趋势:1、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进一步改革教育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而课程就是媒介。2、课程目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关键技能的学习、创造力的培养3、公民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学会承担社会责任、学会合作、具备正确的道德意向和价值观念。第二章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况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1、1986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拉开了第七次课程改革的序幕。2、2001年国务院批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二、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总目标与培养目标:1、新课程的总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转变课程功能: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优化课程结构: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更新课程内容:改变课程内容繁、难、窄、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变革学习方式: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评价理念和方式: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深化课程管理制度改革: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3、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内容:(1)制订全新的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阶段的课程标准代替以往的教学大纲。(2)改革课程结构,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3)改革课程评价,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与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4)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以增强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5)改革课程内容。增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加强学科知识、社会生活与学生经验的整合。 (6)改革课程实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第三章 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调整一、课程结构的内涵分析: 1、课程结构是指所有教育内容的组织和配合.它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根据课程目标设置什么课程,如何设置这些课程等,包括不同学科群、不同科目的课程设置及其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同一学科或科目、不同内容的确立及其比例关系 。2、课程内部的要素分解:一是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指一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二是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所需要的各种材料,这些材料有两个来源:一是来源于间接经验,一是来源于直接经验。从载体的角度上,这些材料既可以通过文本来呈现,也可以通过超文本(如光盘、电影胶片等)来呈现。三是课程实施方式。课程实施方式是指课程实施的时间安排、空间场所、人员搭配、方法手段等基本条件的运用。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1、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目标的特殊性:两种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四种意识:实践意识、主体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意识 六种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协作能力、创造能力 与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目标不在于具体知识的获取,而在于完善人的整体人格,提高人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其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1)整体性课程内容选择范围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对不同主题的探究需保证可以体现个人、社会和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人文的内在价值。目标指向于学生完整的人格和健全的个性发展。 (2)体验性综合实践活动强调探究性学习、社会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操作性学习等多种实践性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与各门学科课程相比较,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学习活动方式不是以掌握系统化的书本知识为主要目的,而是以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3)生成性课程的目标是动态生成的,课程内容是动态生成的(4)探究性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3、什么样的课程不是综合实践活动?(1)以书本和教室空间为中心;(2)以系统知识获得为目的;(3)以教师讲授为主;(4)以笔头和书面作业为主。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1、国家指定的四大内容领域:(1)研究性学习;(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3)信息技术教育;(4)劳动与技术教育2、非指定的内容领域:如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体与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四、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原则:1、内容组织的关联性原则;2、能力训练的阶梯性原则;3、实施方式的生动性原则五、校本课程的内涵:1、概念内涵: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2、校本课程中的“校本”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3、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和参与者:学校教师、课程专家、学生家长、社会。4、校本课程的价值分析:(1)克服和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2)有利于学生的个性成长(3)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4)有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5)有助于促进教育的民主化5、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流程:(1)机构设置;(2)情境分析;(3)目标设置;(4)课程组织;(5)实施与反馈;(6)评价与修订6、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方式:(1)课程选择(2)课程改编(3)课程整合(4)课程补充(5)课程拓展(6)课程创编第四章: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1、课程资源的内涵课程资源是保证课程目标实现和课程实施顺利进行的基础,是课程因素的天然来源和课程实施的条件。 2、课程资源的特点:(1)潜在性;(2)不确定性;(3)多样性 (4)动态性 3、新课程改革下的课程资源观:(1)生活世界处处有课程资源(矿泉水瓶的妙用)(2)教师、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那一刻,我懂得了父爱)(3)教材、课程标准是基本而特殊的课程资源(埃及的金字塔)(4)教学过程是课程资源生成的过程(鹬蚌相争)(5)课程资源要突出特色(羌笛)4、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1)开放性原则;(2)经济性原则;(3)针对性原则(4)个性化原则;(5)科学性原则第五章 基础教育课程实施1、课程实施的内涵: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计划总是蕴含着对原有课程的一种变革,课程实施就是力图在实践中实现这种变革。)2、课程实施的取向:(指对课程实施过程本质的不同认识以及支配这些认识的相应的课程价值观)(1)忠实取向(2)相互调适取向(3)课程创生取向(缔造取向)3、教材内容的加工:(1)教材内容的心理化(让教材内容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认知欲望,使教材内容同学生的经验与体验建立联系,搭起教材内容通向学生生活世界的桥梁。(如“圆的概念”的理解等)(2)教材内容的问题化(孔乙己)(3)教材内容的操作化,在读、讲、说、议中学习(凡卡)4、转变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1)自主学习的特征:1)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制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3)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做出相应的调适。(2)合作学习的定义: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强调小组成员围绕共同的任
收藏 下载该资源
网站客服QQ:2055934822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